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忆君王》 80-90(第8/21页)
来。
之后的数日时间里,媜珠在椒房殿内的日子过得竟然格外平静而安稳。
她母亲和周奉疆都不让她再去忙宫中的任何事情,一应宫务琐事皆交由她母亲代管,他们只让她遵照王医丞等医者的嘱咐,叫她在有孕初期卧床静养,勿动心气,少忧杂事。
宫外的王妃公主命妇女眷们得知皇后有孕,自然要携礼纷纷入宫道贺请安,这些人也不敢随意踏足椒房殿内,都只去太后的宫里。
赵太后是有闲心应付这些人的奉承的,短短几日里,她收礼也收得快要堆不下一座库房了。
她不叫媜珠再过去给她晨昏定省地请安,反而是她偶尔有空会过来亲自看看媜珠,话里话外间对着媜珠也都是说她天生命好,又回忆起她昔年怀着媜珠时哪有这样的好命,让她千不愁万不忧地只管把孩子生下来就好?
一面怀着媜珠,一面她还要应付太多人不怀好意的目光,还要挺着有孕之身牢牢把住掌家大权不肯撒手,以冀州侯夫人的身份把家里家外一干大小事宜打点地井井有条。
赵太后闲翻了几本史书,又乐哄哄地想出了新主意来使唤媜珠去做,她因道,史书里那些要做皇帝的人,皇帝生母们有妊时皆有异象,若无天降异象,那就都靠自己编。
比如说自己怀胎时做了怎样怎样的祥瑞之梦,梦到金龙嬉戏、麒麟瑞兽等等,以此来为自己腹中孩子的出生去造势。
没有天降异象,没有上苍托梦,几个皇帝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天生注定要做人君的?
赵太后是个又慈爱又高瞻远瞩的祖母,她也为她的孙子操碎了心,大抵她也是从此中得到的灵感,非逼着媜珠亲自开口向外面嚷嚷,说她在有妊后梦见有一条金龙入梦,金龙围着她转圈遨游,最后又化为一男婴,静静地躺在她怀里。
她还教媜珠一定要详细和旁人描述一下,——那个金龙是五爪的。
媜珠虽自认不是什么冰清玉洁有高世之德之人,但叫她厚着脸皮在外面吹嘘这些事情、靠着撒诈捣虚去吹捧自己的孩子,她还当真做不出来,因此屡次拒绝了赵太后的好言提议。
赵太后见叫不动她,神色还有些气急败坏,说她是迂腐不可救,但最后拿她也无可奈何。
周奉疆也会来看她。
他是每天都来,每天至少会陪她一起用一顿膳,在她这里待上一会再走。
也许是因为一个有孕初期的女子实在虚弱得没有多余的精力了,每次他再来,媜珠并不会刻意摆上脸色和他置气,她变得平静了许多,但也几乎从不主动开口跟他说话。
他会问她几句,问她可还好受,身上累不累,媜珠中规中矩地简单回答两句,两人也就再没什么多余的话可说了。
——其实,如果要继续掰扯旧账吵架的话,那两人应当还能再吵上几天几夜也不停歇的。
这么一想,他们似乎又很可怜,认识了二十多年了,曾经最亲密无间的人,现在除了吵架之外,好像就没有别的话还可以说。
谁能想到这将是一对为人父母的夫妻。
七月中时,皇帝和三省的官员们定好了为皇太后所上的尊号为“圣昭”二字,又基本将宗室中的近亲们都封赏了一遍,算是同蒙圣恩,以显陛下仁慈之意。
就连先帝周鼎那些早已死去的妾室们,位分基本也都被往上提了提。
对于这些女人死后的哀荣与名分,看似是皇帝的封赏,其实最后还是赵太后在安排。
但很显然,赵太后这种出于私心的安排未必显得那样合理。
对她来说,那些从前在冀州侯府里没有惹过她生气的女人,被追封成为周鼎的贵妃她也不介意,不论那些女人生前的地位是否卑贱,不论这些女人有没有过生育上的功劳。
然而那些让她心中不痛快的人,即便为先帝生下过好多个孩子,有着多大多大的功劳,她却吝啬得连个昭仪、美人的名位都不肯给。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颇为诡异荒唐的局面。
比如周鼎几十年前随手宠幸过养在家里的一个伶人出身的妾室,就因为在赵太后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惹她生气,并且还曾殷勤侍奉赵太后,赵太后现在就大方地追封她为贵妃,还恩赏她父母一些虚衔和诰命。
为周鼎生下他庶长子并且统共生育了两子两女的贵妾,赵太后抠抠搜搜地只给她抠出一个“淑仪”的死后名分。
不知道是不是皇帝的恩赏给出去了,让旁人觉得他当真又仁慈又好说话的意思。
这几日又总有些闲得发慌的文官们给皇帝上书,开始指手画脚地指示皇帝说,先帝从前亡故了的那些嫔御和子嗣儿女们,陛下对他们的恩德是不是太薄了呢?
就比如那位唐淑仪,以她生下先帝庶长子、先帝第一子的功劳,她才是最该被追封贵妃的,而不是那个什么出身卑贱又没有为先帝生过一个孩子的伶人。
不只是她应该被追封贵妃,先帝的长子名分贵重,又因为幼年夭折,曾让先帝一度为之伤心不已,怎么说也该追封他王爵才对,可是陛下至今对他没有任何恩赏,是不是有些不恰当呢?
既然有人开了这个话头了,朝臣们掰着先帝的族谱算一算想一想,也觉得这话的确没错啊。
追封自己养父的长子,既是感念养父的恩德,合乎礼法,又能彰显皇帝重情重义,本来就该是皇帝做的事情,怎么还需要旁人提醒呢?
他们知道皇帝和先帝的亲生儿子们闹得都不大愉快,前前后后这些亲生儿子们因为争权夺利也被他杀了好几个了,前段时日的穆王甚至还是直接在闹市、当着围观百姓们的面前被砍了脑袋的。
这些人死后也是一介白身,也是得不到半点名爵追封的,他们不敢为这些人伸冤哭诉。
可是先帝的长子周奉尧十二岁那年就早早夭折了,他总没妨碍到后来的皇帝什么吧?
皇帝干嘛和他过不去呢。
您封他个什么楚王、吴王、燕王、齐王的,再封他生母一个贵妃淑妃德妃的名分,这不就是您动动手指写两个字的功夫?
成全的也是您自己的名声啊,免得叫人议论您刻薄寡恩。
何况人都死了,您就是封他一个玉皇大帝,他也不吃朝廷的俸禄,不多花朝廷一分钱养着他。
对于这些人的聒噪议论,周奉疆近来心情好,并没有对着他们发火,但他仍是在批复臣下们的奏章上留下了一句被载入《魏太祖本纪》里的经典名言:
“此朕之家国也。再议杀。”
朕是周家的主人,也是王朝的主人,谁再敢多嘴一句,朕就杀了你。
这事渐渐地也就飘进了媜珠的耳中。
周奉尧。
媜珠也忽地从沉封多年的记忆里回想起了这个人。
他是她血亲上的大哥哥,是她父亲的庶长子。
——她父亲临死前要将家业传给当时的“庶长子”周奉鸣,也是命周奉鸣去赐死她的母亲,但实际上当时的周奉鸣序齿第三,并不是他父亲实际意义上的长子,只是他最后剩下的那些儿子中的老大。
她父亲真正的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