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200-21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200-210(第13/31页)

否则那些生产任务怎么办?”叶满枝舒展眉头道,“833厂子弟与咱们曙光厂其实是比较契合的,这些孩子一直住在家属院里,算是听着父辈的故事长大的,认同军工厂的纪律和文化。如果招聘职工的话,833厂和曙光厂的子弟是首选。”

    “关键是提供不了那么多工作岗位!”

    “那咱就创造岗位呀!”叶满枝说,“我跟康厂长不是带回来两台电视机嘛,咱好好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转产电视机!”

    雷万元遗憾道:“咱们这些人搞搞枪炮弹药还行,但研究室里那些研究雷达的工程师大部分被833厂调去小三线了。留在滨江的这些人手,短时间内搞不出电视机的成套生产设备。”

    “……”

    当年712厂精锐尽出,仿制苏联的电视机,还用了一年的时间才生产出第一台国产电视机。

    曙光厂如果想转产,最起码要备齐科研攻关人手。

    “当初要是把老胡留在滨江就好了!”黄河感叹,“他肯定乐意搞电视机!”

    叶满枝问:“要不咱从其他单位挖人?或者跟劳动局要几个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她最先想到的其实是吴爷爷。

    但老爷子年纪太大了,最近几年只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在家鼓捣。

    肯定无法适应工厂的高强度工作。

    要是因为她的工作,把吴爷爷搭了进去,那她无法跟婆家人交代呀!

    最好还是能招几个成绩好的应届毕业生。

    雷万元叹息道:“别提毕业生了,咱们早就跟劳动局申请了大学生分配指标,这都六月了还没动静,听说今年的分配工作要延期了。”

    ……

    想找技术人才,那最好的办法还是从研究所或大学应届毕业生里挖人。

    但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工程师,恐怕不会轻易来曙光厂工作。

    最靠谱的办法,还是选择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叶满枝决定回省大问问今年的情况,到底能不能分配了!

    她是带着闺女一起回省大的。

    前几天,小吴饲养员的面条腿恢复如初了,但昨天突然就掉了一颗乳牙。

    说话漏风的小吴饲养员又不想去上幼儿园了。

    叶满枝索性就借了一辆自行车,跟精力旺盛、体力极佳的小豁牙子,一起骑车回了省大。

    豁牙子载着叶梨花去了老宅,她则去工业经济系找欧阳老师。

    听了她的来意,欧阳瑾无奈道:“今年的毕业分配确实要推迟了。”

    叶满枝问:“要推迟到什么时候,有具体的分配时间吗?”

    “说不准!”欧阳瑾低声说,“你们单位要是着急用人,最好能另想别的办法。”

    “老师,毕业生留在校园里主要是等待分配吧?如果分配结果一直没有定论,那我们能不能先邀请几个学生去厂里实习?”

    欧阳瑾拧眉想了想,“未必不行,这事得跟学生本人,以及相关专业的系主任商量。”

    叶满枝之前已经问过吴爷爷了,省大的电讯工程系和无线电系,都比较适合研究电视机。

    所以,从欧阳老师的办公室离开后,她便沿着校园的林荫路,前往电讯工程系和无线电系找领导商量。

    学校的几处布告栏上都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大字报,内容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

    叶满枝躲开喧闹的人群,在布告栏前观看了好一阵。

    不少校领导榜上有名。

    她甚至还看到了经济系、机械系和电讯工程系主任的名字。

    在布告栏前面伫立良久,叶满枝重新迈开脚步,走向不远处的办公楼。

    电讯工程系的办公室敞着大门,她在门上轻敲几下,刚问了声好,便有个发型潦草的中年男人应了一声,然后起身问:“叶厂长是吧?”

    叶满枝与他握了手,笑着说:“对,潘主任您好,我是滨江曙光机器厂的叶满枝,也是咱们省大的毕业生。”

    “嗯,进来坐吧,刚才欧阳给我打电话,已经介绍了大概的情况。”潘主任拉了把椅子过来,“你说的事,大致行得通。学校一直倡导师生参加基层劳动,让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只要学生本人愿意去基层实习,那电讯工程系这边是不会阻拦的。”

    叶满枝的目光飞速掠过他的办公桌,尽管对方早已动作利落地将东西收了起来,但她还是在稿纸的最上方看到了“检讨”二字。

    她在心里快速权衡着,几秒钟的时间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迅速有了决断后,她再次面向中年男人,微笑道:“潘主任,我冒昧来拜访您,并不单纯是为了借调实习生。”

    潘主任推了推眼镜,不解道:“那你还有什么事?”

    “滨江曙光机器厂最近正要成立一间电视机设计室,专门负责电视机的试制工作,目前正在寻找一位有能力也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叶满枝诚挚发出邀请,“潘主任,您愿意来我们曙光厂担任电视机设计室的主任吗?”

    第205章

    潘主任的加入, 给曙光厂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

    正常情况下,曙光厂每年只能接收三四名大学生,像省大系主任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从来不敢奢望。

    可是,自打邀请到了潘主任, 叶满枝的眼光越来越高, 接连三年往市教委跑, 要求接收高校毕业生。

    “叶主任, 你怎么又来了?”

    叶满枝掏了一把松子放到她桌上,笑眯眯道:“孙科长, 听说1970届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经启动了, 我过来提交一份用人申请。”

    “你们厂的申请交了也没用。前两年已经往曙光厂分配了二十多名大学生, 今年不可能再给你们分配了!”

    叶满枝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咔咔剥着松子。

    “从66年到69年, 上级总共给我们厂分配了28名大学生,平均每年才七个人, 这就是正常分配的数量呀!”

    孙科长吃了几颗松子仁, 笑睨她一眼说:“正常什么啊!66年和67年所有单位都没分到大学生。你们从68年到69年, 接收了28人, 放在全市都是少见的!”

    66届和67届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延迟了两年。

    曙光厂当年就以“抓革命、促生产”, 知识分子要到基层参加劳动为由, 从高校调了22名毕业生去曙光厂一边革命, 一边参加劳动。

    等到68年国家开始统一分配毕业生的时候, 曙光厂向上级打了报告,据说这二十多名毕业生的劳动表现还不错, 希望能将他们继续留在基层单位参加劳动。

    当时中央提出的毕业分配原则就是,让毕业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面向工矿和基层, 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曙光厂是地处郊区的工厂,有繁重的出口任务,又恰逢那一年三届毕业生一起分配,人数众多。

    所以这22人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