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340-3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340-350(第7/20页)

马车后,就开始后悔了。

    “不够。这样不够。”镇国公主的声音,正是当日狄仁杰离开后的心声。

    他只是作为晚辈制止了卢堂姨,可他并不只是卢堂姨晚辈,他还是新朝的一部尚书!

    他应该以圣神皇帝所封的官体,正式地处置这件事以儆效尤。

    亦或是他可以大义灭亲,直接去圣神皇帝跟前揭发卢堂姨的不敬之言。

    否则,这件事若不外传也罢,一旦为人所知,那么皇帝会如何想他呢?

    你一个现任的吏部尚书,曾经的大理寺卿就在场,为何不处置此事?有心人抓住此事就可以大做文章——是不是你内心也是如此想的,不愿意跪拜女帝。

    若要保自己的官途,显示自己无异心,狄仁杰应当即刻回禀皇帝。

    但他也实在不忍去做。

    若此话被一位吏部尚书,郑重其事递到皇帝跟前,那卢堂姨一家,最差也得是个发落边疆。

    想想已经七十多岁的堂姨,若是流放必然要死在路上,想想曾经的多有照拂。

    狄仁杰最终选择了守口如瓶。

    但今日这件事,终是被镇国公主得知。

    狄仁杰在心事重重中,倒是也有一种解脱之感。

    于是在镇国公主说出‘不够’二字后,他坦然认错。

    但……

    他也很坦荡的表示:守口如瓶只为一点亲戚情分,他本心上并不赞同卢堂姨说的任何一个字。

    “臣拜的不是女帝,是能令邦国兴盛百姓安居,遐迩平夷海清河晏的帝王。”

    这才是臣子欲追随的帝王。

    他顿了顿:“而皇储之事为国本,若陛下询问朝臣之意,以臣之见——”

    “皇储,当为能承继圣神皇帝之志者。”而不论什么姓氏、公主与皇子。

    作为六部尚书之一,圣神皇帝看好的宰相预备役之一,狄仁杰当然看得出皇帝的立储倾向。

    他是支持的。

    其实,作为朝中重臣,狄仁杰与镇国公主的私交并不多,但在朝上常见。

    但近来,每每在朝上见到镇国公主,狄仁杰都会有一点感慨,就如今日——

    今日公主穿着家常的衣裳,其实比宽大的朝服,身孕更加显眼一点。

    这让狄仁杰更加清晰地想起:从有孕到现在,镇国公主一直在上朝,她负责的署衙之事,也从未放下。

    她在做一种截然不同的表率。

    自圣神皇帝登基以来,如今朝上的很多朝臣,已经习惯了朝上有女官。

    但,这真是第一次跟有孕的女官一并在朝上。

    毕竟原本如城建署、太医署内或许有女官,但她们本来也不上朝,若有身孕不过是署衙内部安排休假就是了。

    但圣神皇帝登基后,越来越多的女官出现在朝上,那必然就会带来一个生育对仕途影响的问题。

    镇国公主是以自己做了一个先例。

    倒不是所有女官都得有子嗣,毕竟这朝上许多女官,都是掖庭宫女出身,本身进宫做宫女后就没打算嫁人生子,有了官职后,更是奔仕途去了。

    但有镇国公主此例,这就是可以选择的事儿了。许多如裴宁一般已经成家的女官,不用担心一旦有孕,就得离开朝堂去保胎,甚至再也回不来。

    而狄仁杰时常能在镇国公主身上看到圣神皇帝的影子。

    他还记得,太平公主和殷王李旦,也是在陛下‘二圣临朝’后才出生的。

    那时候的‘武皇后’,也是有孕亦上朝,亦操持庶政的。

    **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田假,神都中渐渐刮起了一阵流言蜚语。

    圣神皇帝看重娘家子侄,甚至将武家子孙封王和亲,正是一种只认武氏为‘自家人’的代表。

    然而世家还在文火慢煮,准备先放出点流言捧一捧武氏宗亲,让圣神皇帝为子女和娘家头疼,朝上就发生了新的变故。

    六月一日大朝会,御史大夫元万顷(前北门学士,从先帝一朝起就是皇帝的人)呈上了一道奏疏。

    并非他自己的奏疏,而是代为呈奏。

    是武承嗣状告崔族遗孀卢氏!

    说起来,在宅中苦思冥想如何讨好皇帝姑妈的武承嗣,在‘偶然’探听到卢家此事时,真如天上掉下来个金元宝一样,当晚觉也不睡了,直接写成奏疏!

    只可惜他如今还是白身,自己无法上朝,只好走流程,请御史台代呈。

    而圣神皇帝接下来的做法,也让武承嗣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皇帝给了他个金吾卫内的官职,让他去调查此事。

    武承嗣大为振奋:果然这条路没错,讨好到了皇帝姑妈!

    而武承嗣此人,为了自己出头,自然是不遗余力的。他当即以卢氏为中心点,开始顺藤摸瓜,去搜罗往日与卢氏走的近的世家。

    以为自己只负责在暗处煽风点火,站干岸看笑话的世家,忽然发现,一转头火烧到自己来了!

    **

    武承嗣如同脱缰的鬣狗一样开始到处搜罗世家罪证,对姜握自然没什么影响。

    武承嗣比武三思聪明的一点在于,他更会看皇帝的脸色。

    所以不但没想过跟‘大司徒联姻’这种攀附事,反而在欲拜访姜府而吃了闭门羹后,就非常识趣再也不来了。

    而因卢氏之事牵扯到狄仁杰,于是在六月初的夏夜,姜握与崔朝在院中树下闲坐之时,不免提到了当年初见狄仁杰的情形。

    姜握道:“那日我坐在屏风后,听着狄怀英的声音,忽然想到初次见他的时候……”

    她捧着茶杯,徐徐道:“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啊。”

    真快。

    而曜初,也已然到了她当年的年纪。

    崔朝亦想起了旧事。

    那时候,他们还住在长安城的延康坊——那是先帝把从前魏王李泰的超规格宅院直接没收,拆成了五套房舍,分给了他看重的臣子。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先帝做派。

    不只记得宅院之事,崔朝甚至还记得那一天,延康坊中卖的好桂花糕,有女亲卫买了送进来。

    他甚至还记得那日,她吃桂花糕的样子。

    就这样,过去了三十年吗?

    姜握慢慢算道:“那一年,狄怀英是二十四岁。”

    狄仁杰比她小六岁,她那一年刚过而立之年。是做了吏部侍郎后,第一年参与贡举事,是做王老尚书的副手。

    如今……王老尚书早已不在世了。

    他老人家从宰相位上致仕后,就离开长安归乡养老。故而他的丧仪,姜握也好,裴行俭也好,这些旧日下属都无法亲至,一应丧仪之礼都是托王神玉带去的。

    而今,不但当年带着姜握的王老尚书不在了,当年引荐狄仁杰给她的阎立本也已然过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