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爸爸是朱棣!》 30-40(第13/24页)

,他们武将这边有不少人到中间根本都听不懂两边人在骂什么了。但他们能从双方粗红脖子和泛白乌紫的嘴皮上看出,杀伤力很强。

    一群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们,深吸一口气,摇摇头。

    还是皇上说的对啊,书读少了,连对方骂你都听不懂,简直就是双倍侮辱。

    哎,可看书实在痛苦。

    想想自己年纪也‘大了’,这辈子再把书读好也是没啥希望了。

    但是,他们的儿子/孙子还可以啊,年轻啊。

    不多读点书,以后儿子/孙子入朝为官了,岂不是被这些柔弱文官骂到祖宗三代,说不定都还听不懂,就眨眨眼,然后一脸白痴地回家。

    想想就觉得可怕的武将们:“!”

    不行,绝对不行。

    回去就压着家里小子们努力读书,不说文章写得多好,至少要听懂别人在骂什么吧。

    于是这群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们,往日里,朱元璋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要重视子女教育,多读书,却总是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的武将们,这次终于深刻意识到了,读会的重要性。

    以前就觉得儿子/孙子像自己,不爱读书,压了几次没用,也不管了,反正武将之家嘛,能上马打仗就行。

    所以比起压着后代读书,他们更注重培养后代武力值。

    这也就导致了,一群从小只被家里长辈教如何打架,却没先生教仁义礼信智的将二代、勋贵二代们,大多是惹是生非的混小子。

    如今应天府就有这些二代惹是生非的身影了。

    一种是一言不合就干架的粗莽混子二代,一种是像李景隆那样,文不成武一般的纨绔二代。

    朱元璋为此也不知口头训斥了武将们多少次了,奈何哎自家儿子里还有几个惹是生非的货,他老朱都不好把训斥的话说得太难听。

    怕打自己脸。

    只能他老朱多费费心,把这些不听话不好学的二代塞入府学,多受点书香熏陶。

    至于为何不是国子学。

    因为国子学规矩严,还是他老朱看重的人才培养摇篮,当然不会塞老鼠屎进去破坏,只收有真才干的二代。

    朱元璋倒是没想到,今日早朝他无意中放任的一遭,居然让武将们‘开窍’了,回去后就拿着棍棒,逼迫家里小子读书,一时间,在应天府养成了一阵好学之风。

    在街上鬼混的身影都少了。

    事后朱元璋都感叹,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看来以后武将们一松懈,他就可以适当用上一用,事实总是比道理更能劝服人啊。

    朱元璋还很气!

    这一幕怎么就没让老三和老四亲眼见见,让他们也深刻体验一下不好好读书的可怕后果。

    于是这天,晋王正躺在塌上,舒服地翻着兵书,朱棣正勤勤恳恳练武,推演兵法,总之两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演武做着准备。

    然后他们老爹就让王太监到府上,劈头盖脸地把他们痛骂一顿。

    老子叫你们来上朝,你们全当老子是耳旁风!

    老子看你们是皮痒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生你们有什么用,老子还不如生个疮!

    巴拉巴拉

    把晋王和朱棣骂得一脸无辜,不懂他们老爹又被谁气着了。

    他们两自从成年,可以上朝旁听政事,他们就没去过两天。

    一是不感兴趣,二是嫌站久了累。

    而且,他们一开始也没当差啊,后面被分派了差事,但是也不用像那些文武百官必须上朝啊,干好老爹交代的事就行。

    有大哥帮忙说道,朱元璋一天正事那么多,也懒得管他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模式的上朝旁听。

    后面秦王也去得少了。

    反正就是闲听,又不会给他重要的事儿干

    ,有个屁的意思。

    倒是周王和楚王比较乖,一般没事儿都是去的,见哥哥们都不去,他们也不想去,但老爹生气又很可怕,那还是去吧。

    朱标能怎么办?

    弟弟们偷懒不听话,他还不是只能帮着让老爹消消气。

    反正分派给几个弟弟的差事他们还是干得挺认真的,您老就放他们一马。

    朱元璋翻个白眼,也懒得说了,只是偶尔心气不顺的时候,还会下口谕,让王太监上府骂几句。

    老子就是看不惯他们偷懒,老子要起个大早上朝。

    说回御史和文官对骂结束这天。

    刘御史他们痛定思痛,回到家觉得自己文学功底还不够深厚,居然没能完全赢过对方。

    要知道,他们可是专门告状不对,是专门引古论今、痛斥弹劾官员错处的御史啊。

    怎么能‘骂’不赢呢!!!

    于是一群御史回到家就又开始了刻苦学习,决心下回要说得对方毫无反击之力,只能惭愧流涕,痛悔自己犯下的过,走错的路。

    而朱元璋回到谨身殿,坐在龙椅上,太监宫人都听话退了出去,没人能从他毫无波澜的一张脸上,看到不用隐藏的嗜血凶光。

    告病不朝?

    与御史对峙?

    如今这朝上站着的人,还有多少是他老朱,是这大明朝的官

    王太监退出门外,没人看见,他拢在袖子里的手心微颤,全是冷汗。从太子转道回了东宫,皇上给人的感觉就格外森寒可怖。

    即便皇上面上无事发生,看起来还挺平和。

    王太监却是吓得腿发软,咬着牙才一路跟到了谨身殿,直到被命令守在殿外,他才能缓一口气。

    当天下午,朱元璋就召告病的胡惟庸进宫。

    胡惟庸倒是也做足了准备,一张脸白得吓人,眼底青黑,腿发虚脚发软,下跪行礼都颤巍巍的要摔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大限将至,而不是生病了。

    按理说,臣子都病成这样了,朱元璋意思意思,也要大方地说一声:免礼。

    但朱元璋就坐在那,沉默不言地看着胡惟庸颤颤巍巍跪下,然后又虚弱无力的起身。

    朱元璋也不赐座。

    他半天不说话,倒是让底气十足的胡惟庸有些绷不住,用一阵激烈的咳嗽声打破令人窒息的沉默后。

    胡惟庸虚弱道:“皇上,臣自知有罪,因幼子遭遇,臣痛彻心扉,一时失去冷静,犯下这等低级错误,身为大明丞相,臣很羞愧,臣本想一早来像您请罪,可臣因为担心幼子,害了病,不敢把病气过给皇上,臣就不该病,臣怎么能病呢,不能为皇上和大明多做一天的事,臣惭愧啊。”

    朱元璋:“”

    此时大殿内就三个人,朱元璋,胡惟庸,还有站在角落没啥存在感的王太监。

    胡惟庸一番感情充沛的表演,换来的不是打破沉默的话语,而是令人更加窒息的尴尬。

    因为朱元璋还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