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 40-60(第12/22页)
注解和解析都不采纳。这固然能够统一思想,但同时?也限制了思想。举个例子?,在?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后来?秦用法家统一中原,汉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阶级对思想方向的取舍转变那么大,是因为社会?情况一直在?变化?,不同的时?期适用于不同的思想。就如于谦在?京师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候,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稳定了朝野上?下的人心?,才朝廷百姓齐心?赶走瓦剌人一样。秦用严苛的法家思想完成统一,是因为统一六国是战时?,乱世用重典,所以法家的思想适合那时?的秦。到了汉朝,四?海稳固之时?,便需要休养生息,需要重建经济社会?制度,所以用温和的儒家思想,推行仁政。】
【所以思想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就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明?朝摒弃其他有学之士对四?书五经的注解,只取程朱之言,属实是为了一棵歪脖子?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不是主播瞧不起程朱二人,属实是他们的许多思想,过于有毒,服务于皇权,却限制了国家发展。科举取士,皇帝取得?确实是工具人,可是工具人也得?有自己的能耐,若是朝中多一些像于谦这样的人,皇帝哪怕平庸无为一些,国家依旧能够顺利运转。但是限定了范围,后成化?年又定死了格式和内容,这不仅堵住了真正聪明?睿智的人的路子?,还给那些脑袋空空的草包提供了空子?——这种人只要出身有钱人家,花钱找些枪手,根据范围和格式写一些空洞却安全的文章,牢记心?中去考试,浑水摸鱼弄个功名不难。】
南乔一番话,令所有帝王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牢固的思想统治是每一朝帝王最想要做到,却不能宣之于口的秘密。
如果说,武将们的依仗,是手中的兵权,那么文臣们的依仗,就是他们对思想的引领,对舆论的带动?和控制。为何皇帝要敬重大儒,就算他们是白身,也要对他们恭敬对待,比对任何一个朝臣都要客气,就是因为大儒一般门生遍天下,故旧满朝堂,他们若对皇帝或朝廷有什么意见,最能带动?朝野上?下的人心?了。
思想,才是最危险又最不好掌控的利器。
在?某一瞬间,帝王们甚至觉得?,大明?朝对科举的改革没毛病,可是再结合天幕的说法想想,又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嬴政在?愣神好一会?儿?后,一股喜悦之情直冲心?头:科举取士!
这是他日思夜想也未曾想到的方法。秦一统天下易,安天下却难,六国的王侯公卿从高处跌落,如何甘心??自然是各种给嬴政挖坑搞破坏。这样的势力,拉拢是拉拢不了的,嬴政放不下那个身段去求和不说,而且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就算是大秦将他们捧到与灭国前一样的高度,他们也不会?满足。
可是这样的势力,一时?半会?也无法全部消灭,嬴政急需一个势力能与这些人形成对抗,而科举给了他一个极好的思路:从底层百姓中择良才!
嬴政感觉笼罩在?心?头多日的阴霾,就如此一扫而空,顿时?忍不住畅快地?笑了起来?。这痛快至极的笑声,都让宫人们稍微松了口气,陛下心?情好,他们也能轻松一些。
不过笑过之后,嬴政又想起天幕所说的另一个要点:秦随法家,汉尊儒家。秦汉放在?一起看,似有传承之意,难道大秦因法家而亡?大秦也该转换思想了吗?
刘彻也未曾想到,汉朝首将儒家思想当做王朝正统,后世却一直延续了这一做法,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便是从他开始的。
不过,天幕说的,也给了他一些启发,各家思想各有不同,却不是完全矛盾,各家皆有可取之处。
第52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2)
刘彻那戏谑与漫不经心的状态, 全都?消失不见,进?入了深思的状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也?是天幕所说的, 对思想有些禁锢了呢?自从采用了董仲舒这一想法后?, 除了儒家学子, 其他各家学子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压, 此消彼长下,儒学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学子不断增加……
若是走了极端,灭了其他各家, 只剩儒家, 公卿大臣们全都协同一致,全力对抗皇帝时, 皇帝怕也斗不过;但若不尊一家,任由各家乱斗, 公卿大臣们又难以一心为皇帝办事,反倒想着在朝堂为自家利益争夺……
属实是难以平衡啊!刘彻也有些纠结了。
科举制立于隋朝, 但在唐完善发扬,李世民最能体会其中的好处:“想要取才, 又怕过于才, 这是大明皇帝不够自信的缘故?天幕最后?的话说的极对, 真正有才能之人,都?非循规蹈矩之辈,他们正因头脑灵活,思想多变, 才能比别人更聪明啊!”
因为害怕压制不住那些蓬勃的思想,怕影响到自己的全力稳定, 才这样对待读书人么?因小失大了。
赵匡胤无奈道:“不得不说,文臣们的那张嘴,确实不太好应付。”
但在赵匡胤看来,那张嘴还是不如兵权来得危险,难道文臣还能靠着那张嘴改了国运不成?
相对于其他帝王,玄烨有一种被指着鼻子骂的感觉。大明那一系列束缚和控制思想的举动,大清几乎都?沿袭了下来。清朝对于读书人的惧怕,比任何一个朝代更甚,因在读书人心中,他们得位不正。但玄烨也?得承认,汉人不愧是有千多年诗书礼仪传承的,在治国时,比满人大臣更好用?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放心地用?。汉人读书人推崇所谓的风骨,文天祥、陆秀夫①等有不少?拥趸,而且不少?还不怕死,甚至巴不得死在清朝朝廷手里,好显出他们的清气名节。
玄烨忍不住叹气,他比刘彻还要愁,大清似乎只能这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元璋揉额头捏鼻梁的动作就未停下过,以程朱的思想为科考纲要,并非他一人定下的,而是听取了宋濂等大儒的意见的,未曾想到,这样做也?有错?
文人们有想法没问题,可是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们在一旁指手画脚,动不动就汉朝的某大儒说过,唐朝的某大臣说过,弄得他心烦意乱的。朱元璋觉得,连自己有时候都?很难分辨,那些读书人说的道理是真是假,子孙后?辈们恐怕更难分辨,于是干脆定下了以程朱之言为唯一官方指定教辅,没想到问题会那么大?那个八股文又是个什么鬼?
【除了户籍制度限制平民、科举内容限制读书人,朱元璋另一大错误在于,首个实行了海禁政策,也?就是“寸板不准下海”的命令。这个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想要坐稳大明江山,当然要防住逃到了海上的敌人。可朱元璋估计没想到,这个政策后?来不断被各代皇帝演进?利用?,海禁政策越来越严苛,最后?将我们华夏,变成了一个作茧自缚的国家,直到西方势力打过来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也?差点因此而亡国灭种。】
“亡国灭种”一次,令所有人心头都?像是被重击了一下:“什么?!”
“怎么会?”
“我泱泱大国,怎会轻易灭亡?天幕莫不是在危言耸听?”
“蒙元在我中华大地窃居百年都?未曾断我根基,怎么可能会亡国灭种?”
众大臣都?觉得不敢置信,毕竟蒙古人那么凶残悍勇,将汉人如畜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