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60-70(第8/13页)
下意识地用“战前”来比喻呢?
但她此时却不知,父皇希望自己回答什么。
想了想,她还是缓声答道:“但凭父皇差遣。”
刘彻点头,这便是有意领兵的意思了。
一时间,他心下复杂不已。
刚刚沉默的那一瞬,刘彻不期然想到了尚居住在公主府的长子刘据:
据儿会怎么做呢?
他那样的性子,大抵是会等雨停吧。
公主府,刘据和张贺倚靠在窗棂之上看向天幕。
“春雨下不了太长时间,肯定是等雨停了再走最稳妥吧。”张贺看向刘据,“殿下觉得呢?”
刘据笑了笑,没有说话:等待也不算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要一直等下去,在合适的时候当机立断,才是他计划中的选择。
明月非常认可苏轼的知名度,但想了想,万一有九年义务教育还没上完的小朋友看自己的视频呢?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吧:“苏轼,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轼的头衔肯定不只有这些,毕竟他是出了名的多才多艺、斜杠青年,在书法、绘画等等领域都小有成就,只不过明月记不清楚,怕自己说错,索性直接不提了:“这首《定风波》写于乌台诗案后,这一案件,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自己都承认的人生至暗时刻。”
“先来辟个谣,乌台诗案发生时,王安石本人已经被罢相了,所以这变法虽然依旧被称为王安石变法,但实际上已经变成宋神宗主导了。”明月摊了摊手,“之前王安石主导的时候,苏轼虽然受到变法派的排挤,外任多年,但他的官职其实还是挺高的,相当于是封疆大吏的级别,所以并没有吃太多苦。”
“也就是在多年外任的过程中,苏轼看到了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写了很多批评、讽谏变法弊端的诗词。”明月想到了他的弟弟苏辙说过的那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忍不住叹了口气,“大家都知道,清朝时候的文字狱,即便你的作品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他们也要断章取义捏造出来这个意思,宋朝虽然没有清朝那么离谱,但苏轼的作品里都是明晃晃的反对变法,在政敌看来,他这本质上就是在反对宋神宗的决策。”
“于是在皇帝的默许下,苏轼被罗织了‘有反意’等诸多罪名,送进了监牢之中。乌台诗案如当头棒喝一般,打醒了满心赤诚的苏轼,好在他的人格魅力真的很大,不同派别的好友加上宫里的太皇太后甚至连王安石都为他求情,苏轼最终保住了性命,被贬谪到了偏远之地。”
明月当然不记得苏轼被贬谪到哪个州了,但她记得,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于这一阶段:“苏轼经历了痛苦的蜕变,并没有黑化,反倒变成了《定风波》里豁达的样子,在贬谪之地附近的赤壁山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写出了许多不朽名篇,当然了,创造出‘东坡肉’这样的名菜,就是意外之喜了。”
“其实说起来也非常可怜的,苏东坡当时只能买得起猪肉,苦中作乐一般探索着怎么能把这首肉做好吃,最终才发明出来了这道名菜。”明月唏嘘不已,“古代的猪跟咱们现代的猪不一样,首先品种就不同,咱们现在的猪都跟佩奇一样粉白粉白的,古代的猪应该是黑猪,看起来肉质都差很多,而且古人不知道骟猪这一妙招,养出来的猪肉都非常腥臊,苏轼出身富贵,吃猪肉对于他而言真的算得上是‘沦落’了。”
“神宗这庙号,应该是有些功绩的吧。”赵匡胤喃喃道,虽然明女郎世界的历史里,宋朝从太宗开始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后代了,但这大宋毕竟是自己创立的大宋,继任者毕竟是自己的同族,排除掉钦宗、徽宗、赵构这样板上钉钉的昏君,其他人,应该还是有些许可以称道的地方吧。
“佩奇?听起来像是番邦人的名字,这粉白的猪,应该也是从别的地方传过来的吧。”朱元璋一脸了然,看向朱棣若有所思。
先前他让老四找出五条刊印此书的弊处,这小子倒是非常滑头,每条弊处只说了三两句,后面都跟着大篇幅的解决办法,这种格式的陈词还能言之有物,算得上是非常考验功底了。
最后表达对皇帝和太子的崇敬后,还不忘再吹捧一下两个领到刊印任务的哥哥,也是老二太蠢,倒是真让他蒙混过去了
不算标儿,其余的几个孩子中,老四一直是最好的那个,从无暴戾之气,从不贪花好色,从不懦弱逃避,性情刚正,勤奋好学,聪慧敏锐。
朱元璋真的动摇过一瞬,但也只有一瞬。
他绝不会放弃标儿和雄英,为今之计,只有为老四再找一条新的路。
朱元璋想到天幕中展示的那些新奇之物,想到明女郎戏称老四为“征北大将军”,想到藩王和宗室的各种弊端,他想了太多太多。
刘彻面色古怪地看着天幕:骟猪?是他想的那个意思吗?
尽管刘彻根本不承认自己是龙凤猪里的猪,但自从天幕这样说过后,猪很快成为了养殖业的新宠:虽然长得丑、不好吃,但是能和皇帝老爷扯上关系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
估计今天过后,肯定有许多公猪要被骟了。
“所以,《定风波》写的雨,不仅是这场春雨,而且是苏轼人生的雨,乌台诗案像一场裹挟着雷电的倾盆大雨,比淅淅沥沥的春雨难挨许多倍,但在苏东坡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场雨罢了。”明月微微一笑,“雨过之后,天总会晴的。”
“至于up主为什么会最喜欢这一首词?当然是因为喜欢在雨中漫步的感觉啊!上学的时候经常干这种事,现在上班了,体质不如以前,就不敢这样做了,担心会感冒。”明月惋惜道。
第67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争渡争渡,惊起一……
“寻寻觅觅,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的版本有很多,明月背出来的当然是自己上学时教科书里的那个版本,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她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本人的性格并不婉约,是出了名的桀骜不驯。”
“易安居士。”名字是父母取的, 承载着长辈的爱, 号是自己取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她对自己人生未来的期许, 李世民想起了“易安”这一词的出处,“应该是取自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长孙皇后念出了这句诗, “从这号中, 倒是看不出她有多么桀骜不驯,反倒让人觉得她和陶潜一样性情刚正, 向往平静的隐居生活。”
“但她还是写出了‘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词,恐怕她这一生, 应该不太平静。”李世民回忆着明女郎描述中的宋朝,北宋有失败的王安石变法和靖康之耻, 南宋有赵构这样的昏君, 看来这易安居士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
“这首词如此哀戚, 主要是因为创作时间在靖康之变后,词人国破家亡,丈夫病死,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绑缚在一起,前途俱无光亮,悲秋之愁,宛如绝唱,尤其是词首起十四个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俱无斧凿痕,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明月猛然间意识到,李清照和杜甫一样,都生活在盛世和乱世的间隙里,见过光明的他们堕入黑暗后,显然会更加痛苦,“和杜甫一样,李清照的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