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60-70(第7/13页)

  唐朝君臣听得血压飙升,就连出身世家、对科举考试不太感冒的人,也忍不住皱了皱眉头:野无遗贤本是用来赞颂君主圣明,人尽其用的,李隆基这样好大喜功,真正的贤才被埋没,反倒与这个成语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杜甫已经是个中年人了,仕途失意,无数次拜谒权贵谋求官职,都被拒之门外,偌大的长安城似乎并不欢迎他,甚至让饥饿和寒冷,带走了他的幼子。”明月叹气,“杜甫看到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触摸到了人民的苦难与痛苦,深刻意识到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他比未能远谋的肉食者更早一步看见未来,但他无能为力。”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仕途的巅峰即将出现——左拾遗。”明月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自然能看出,这个大唐已经无药可救了。”

    “还是前面的那句话,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哪怕是帝王,想要仅凭一己之力挽救一个朝代,也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事实也确实如此,安史之乱后,大唐也出现过几位能力尚可的皇帝,但都未能力挽乾坤。就算是李世民穿越过来,如果他证明不了自己就是唐太宗本人,想要整顿河山,还是走起义的路子更快一点。”

    “但杜甫身处在那个朝代,在他的眼里,大唐只是不小心摔了一跤,纵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站起来就好了,大唐很快就能解决掉那些问题,继续向前走。”明月知道,除杜甫之外,还有很多的大唐臣子,都是这样想的,“杜甫满怀报国的热情,冲进了官场之中,想要把摔倒的大唐扶起来,但是”

    “但是他失败了。”泪水积蓄在眼眶之中,李世民依照明女郎的讲述,描摹出自己想象中杜甫的形象,透过杜甫,他仿佛看见了无数被李隆基辜负的忠臣志士,一时间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大臣们也神情酸涩,大唐的每一寸疆土,都是他们共同守护着的,虽然如今得知安史之乱并不是本朝的终点,李隆基也并不是亡国之君,但唐玄宗的昏聩,依旧是不可磨灭的罪过。

    李世民用手帕胡乱擦了擦涕泪,长叹一口气,他听明白了明女郎的意思,唐亡之罪,并不在之后的帝王身上,甚至与亡国之君也不甚相关:“就像明女郎之前形容过明实亡于万历一样,大唐,实亡于李隆基啊。”

    情绪外放的臣子们都跟着李世民一起谴责起这唐玄宗,但性子沉稳、冷静的臣子们,只觉得明女郎学史不精:她肯定是不知道大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才用“这样那样”的形容词敷衍过去。

    倒是李世民看得开一些:“就算咱们知道那时候出了什么问题,难道现在就能想出解决之法了吗?”

    唐朝本就建立在千疮百孔的隋朝之上,手头上的事情都忙不完了,他们现在要做的当然是脚踏实地,顾好眼前事,而不是好高骛远地追求未来之事。

    不得不说,那些大臣们猜得太对了。

    明月确实对这段历史算不上非常了解,但系统没发话,她也不敢查资料,只能凑合着讲呗,还能咋地?

    “杜甫这个左拾遗应该没做多久,就被贬了,贬谪是大部分诗人的必经之路,大概对文字敏感的人,对政治就不太敏感吧。”明月猜测着,“刚刚说了,《茅屋》这诗虽然有一点苦,但跟其他诗相比,其实还算好的了。毕竟杜甫好歹是个官嘛,肯定不会比三吏三别里面的百姓更苦。”

    “当然了,苦痛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明月叹气,“生逢乱世,人命如草芥,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半生,期间经历过许多次希望和失望的循环,大唐终究未能回到他来时的盛世,他最终死在了船上,孤魂飘荡在江上,依旧守护着他爱了一生的大唐。”

    “如有来世,希望他能活在盛世,实现自己少年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

    第66章 遇雨之择,创东坡肉 你有领兵出征的念……

    明月收回为杜甫叹气的尾声。

    都说文章憎命达, 杜甫命运多舛,接下来要讲的苏轼和李清照两人,命运也很坎坷, 但前者一向是豁达乐观的代言人, 后者又是北宋第一拽姐,讲他们的词,氛围便没有讲杜甫时那么沉重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明月一边背着作品的原文, 一边想象着在春雨之中穿着蓑衣潇洒徐行的苏轼,“这首词前面还有小序, 大致意思是,苏轼和友人一起春游的途中,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 因为带着雨具的同伴先走了, 剩下的人都被淋得格外狼狈,但苏轼却不这么想。不久, 天晴了,苏轼心有所感, 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这倒是一个妙人。”刘彻玩味一笑,不禁设想着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

    啊, 朕是皇帝, 好像很难遇到这种情况呢。敢带着雨具抛下皇帝先走的人,恐怕还没有出生吧?

    刘彻索性转头看向霍去病:“去病若是遇到这种情况, 会怎么想?”

    “淋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霍去病毫无迟疑地回答道,毕竟行军时刮风下雨都是常事,军中上下谁人会因为这种小事抱怨啊?

    和友人出游就更无所谓了, 霍去病的好友都是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个身强体壮、不拘小节,春雨又不大,淋一会儿雨肯定没什么问题。

    但察觉到陛下和舅舅不赞同的目光,霍去病从善如流地补充道:“回陛下,臣不会让拿着雨具的同伴先行离去的。”

    刘彻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卫青,略带调侃地说道:“让朕猜猜,若是仲卿和好友一同出游,依照你那谨慎的性子,肯定会在出发前就安排周全,恐怕会准备双份甚至三份的雨具以防万一。”

    “陛下圣明。”卫青带着无奈的笑意垂首答道。

    “父皇快猜猜儿臣会怎么做!”卫长公主满脸都是跃跃欲试。

    刘彻故意作出思考的模样:“让朕想想你这个皮猴子,恐怕会直接跑到雨里撒欢吧!”

    满堂哄笑,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汲黯嘴角都不禁微微上扬,卫长公主也故意作出气恼的模样:“父皇!”

    朝堂上是难得的和乐,刘彻笑过之后,倒是认真问了女儿的想法。

    卫长公主低头,恭敬道:“带着雨具先行离去者,儿臣会疏远;多抱怨之语者,恰如战前动摇军心,儿臣必将惩治;如苏轼一般豁达者,儿臣则会酌情重用。”

    其余诸臣俱垂首不语,唯有霍去病赞道:“动摇军心者,确实不应姑息。”

    卫青看着自家的两个出头椽子,在心里默默叹气,开口缓和起朝堂的氛围:“殿下驭下之道固然不错,但此情此景为好友出游,并非军中疾行,也不至于如此苛责。”

    卫长公主痛快地抱拳:“舅舅所言有理。”

    刘彻一时默然,复又朗声笑道:“看来朕的长公主,对御人之道很有兴趣啊。”

    又循循善诱道:“类苏轼者,才学极佳、心性极佳,然此二者与政事之能并不相干,仍需仔细甄别。”

    卫长公主正色颌首称是,本以为父皇言以尽此,却复听他言:“你有领兵出征的念头吗?”

    朝堂赫然一静,卫长公主也猛然一惊:自己有这个念头吗?

    应该是有的吧,不然为何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