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庶女亦安》 120-130(第7/19页)
周璋加二品衔,仍任指挥使一职。
姚静秩加一级,升大理寺卿。年前大计,又评了优等,被圣人顺势调任为京兆尹,任京兆尹不到一年。
陈良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年前又升到吏部,任右侍郎。
听婆婆这样说,彭氏嘴角微张,愣在原地,竟然没说出话来。
彭氏自家人知自家事,她再看尚德好,丈夫官位不过五品,英雄便是不问出处,但也是要看门第的。虽然有公爹白阁老这颗大树在,但自家是个什么情况,彭氏比外人可清楚得紧。
顾老夫人和陆氏一见彭氏这个反应,就知道三儿媳/弟妹脑子里这会儿,全被姚淑人,亲生女儿给占去了。
彭氏有些缓不过神来,自家尚德在顺天读书,怎么会被姚淑人瞧中?她压根儿就不认识对方啊!
顾老夫人看了陆氏一眼,陆氏顺势接过话头,对彭氏道,“上巳节,我赴陈夫人的邀约,在陈家遇见姚淑人,姚淑人先是赞了亦谨和亦柔,又让女儿拜见我。过后一处闲聊时,姚淑人便对在场夫人言道……”
当时姚夫人是这样说的。
“只要是家世清白,肯读书上进,也不拘出身,要是有合适的,大家可要说与我听。”姚淑人这话其实是两层意思,说是不拘出身,又要家事清白。那门第至少要和姚家是相当的。
读书上进?在场诸位夫人的夫家娘家,哪个不是靠读书举业才有如今的气象?
在场夫人把姚淑人的话在心里滚过一回,只怕这位是不挑拣嫡庶的。
既是不挑拣嫡庶,那就势必要在别的地方挑拣挑拣了。
比如父祖的官位?姚静是新升的京兆,干的又是得罪人的差事。势必要找一个强有力的姻亲,才能在官场上更好地走下去。
在场夫人虽然最低都是三品诰命,但其夫君的官职却有权力大小之分。
比如姚京兆,在三品官里,算是位高权重了。可也只是三品,二品大员至少也是一部尚书,姚京兆且要干出政绩来,才能往这上面想。
能让姚淑人开这个口,那势必不是嫡子。两家且无私交,不然又岂会在这个场合提起儿女婚事?
可陈夫人早就露出想和白家结亲的意思,方才对着白家姑娘好一顿的夸。明明没见过几面,却好像是自家闺女一样。
如果姚淑人所言不是另有其人,那就是想争取一下陈夫人,她家的可是嫡女。且又不挑拣庶出,还会有一份厚厚的陪嫁。
不过看陈夫人这个架势,倒是有些非白家女不可的意思。尤其宫里传出要立白氏女做郡王妃之后,陈夫人仍然和陆氏亲近。
一般的清流人家,出于避嫌的目的,多多少少会和家里出了勋贵宗室女眷的人家保持一定距离,就怕被在朝上打为一党。
然而陈夫人毫不在意,这一回上巳节,郑重其事地写了帖子去请陆氏。又说白家姑娘多,正好来她家的花园里赏花。
这一回白家除了不到十岁的亦顺,留在家里陪亦安的亦和,其余几位姑娘都来了。
这也是陆氏对陈夫人的暗示,若是真想讨她家女孩儿做儿媳,那就只能在亦谨和亦柔里选。
亦谨十八,亦柔十六,都是能说婚事的年纪。
陈夫人闻弦歌而知雅意,正好她也没有求白成文之女做儿媳的打算。真把白成文的女儿迎进家门,有个做尚书的亲爹,还有个做首辅的祖父,大郎媳妇非得躲在院子里不出来不可。
为了自家家宅安宁,陈夫人心思根本没在白家大房的女孩儿身上。
方才对亦谨那一通猛夸,又把身上的玉佩解下来挂到亦谨身上,陈夫人什么意思,可谓是昭然若揭。
在场夫人哪个不心思灵透,暗道陈夫人狡猾。抛出一个庶子来,就想和白家结亲。偏巧白家也是庶女,这下倒好,庶庶得配了。
非是这些夫人在意嫡庶,而是对陈夫人的心思大为佩服,这可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陆氏会不同意?亦谨是白家三房的女儿,又是庶出,能嫁给阁老的公子,外人只会说陆氏慈爱。
陈夫人就一定吃亏了?白阁老可是首辅!且白家又出了一位郡王妃,至少五十年的富贵握在手里了。
而在这个大前提下,姚淑人还能这样说,必是已经有相看好的人家。
果然,不多时姚淑人就对陆氏道,“方才我瞧着那孩子也不错,只是我家那个已讨了媳妇。不然,必是要到夫人家求一求的。”姚夫人的话直白,却并不让人生厌。
“说起来我家夫君曾和贵府三夫人的兄长共过事,却一直无缘得见三夫人一面,真是憾事。”
陈夫人听着心里就是一顿抽抽,又暗道姚夫人有心,要是说为何今日不见三夫人一道前来,却只见她的女儿,那势必会得罪自己这个东道。
但姚淑人把话往自家身上引,就避免了开罪陈夫人。
不过……
在场的夫人心中哂笑,你是三品诰命,对面儿是五品,便是日常往来宴饮,最多也就见见三夫人兄长的妻子罢了。
多年前,姚静曾在工部任郎中,三夫人兄长那时是工部主事。
而现在,姚静已经坐到三品京兆的位置上,而彭氏兄长还留在工部,只是由主事升到员外郎,完全靠的年资,熬时间上去的。
亏姚夫人说得面不红心不跳,仿佛她和彭氏是闺中密友,多么要好一样。
白家三夫人的长子似乎还未说亲事?一众夫人心里滚过几回,均不以为意。白阁老再是首辅,白家再出了一位郡王妃,那和三房又有什么关系?难道白阁老驾鹤后,白家三房还住在一处?
陆氏心里思量几回,试探地说道,“这又有何难,过几日我和三弟妹下帖子,请淑人过府一叙。”
“那感情好!我必带礼登门。”姚夫人大大方方道。
有几位夫人看着陆氏,心里在想,没听说白家大夫人是个大包大揽的性子啊?怎么对隔房侄子侄女的婚事这样上心?实在令人生疑。
单单这回,唯独陆氏没带自家儿女过来。要么就是已经说好了人家,不方便带过来。万一哪位夫人不知情,和陆氏开求娶的口,那大家岂不尴尬?
借着这话,姚淑人又和陆氏多说了几句。
这便是陆氏此时提起此事的缘故。陆氏自那时候一直忙到月底,只把这事儿对婆婆顾老夫人说了,又给姚夫人去信说明缘由,家中实在太忙,腾不出手来。姚夫人回信表示理解。
等到四月里,安王又薨了。京兆尹负责京城治安,安王府还有一堆的姬妾,姚京兆忙得脚不沾地,这一回换姚夫人不能过府,且又没收到陆氏邀约,不好擅自登门。
再怎么说姚京兆也是实权的三品大员,为了和白家攀亲便如此行事,难免会让百官不齿。
这样自损名声的事,宁肯不和白家结亲,姚京兆也是不会去做的。
所以陆氏把这件事放在心里思量过几回,又和婆婆顾氏商量过,才在今天对彭氏说出来。
原因无它,陆氏也不想让旁人说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