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80-90(第9/19页)

至于那些失去庄稼的百姓,等到赈灾,熬一熬事情就过去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处置的。

    赵嘉陵听着都要气笑了,只是凉凉地问:“河南庄稼尽,百姓流离失所,饿杀黎民,就不伤和气了吗?”

    御史们没继续争辩,将民间的声音带到皇帝耳中,就算是尽了责任。可朝廷中文武百官偃旗息鼓,但民间的议论没有少去,许多人都怕有伤和气,招致灾祸。

    公主府中。

    赵仙居忧心忡忡地看着驸马,她问:“我们这样到处传播流言,真的合适吗?”蝗灾说到底是河南事,关中百姓对其关心并不多。流言能够汹涌如潮,当然是有人在推动,其中赵仙居和高韶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高韶道:“是陛下的意思。”

    赵仙居:“……陛下到底图什么?”她想不明白,斟酌片刻,道,“难道是想以此为由,除去谢兰藻的官职,让她安心留在后宫里头?”

    “不至于。”高韶说,那跟杀死谢兰藻有什么区别?陛下心中有数,她照办就是了。只不过,公主是怎么想到这点的?凝着赵仙居片刻,等到她心虚似的挪开目光,高韶了然了。她道,“你想过这样对付我?”

    赵仙居轻咳一声:“没有的事。”

    宫中。

    赵嘉陵数月没见到谢兰藻了。

    从一开始恨不得也前往豫州,到后来,慢慢地将心沉淀的了下来。

    谢兰藻在豫州那边治蝗,那她同样得努力,而不是陷入失去伴侣的惶惑和凄哀中。

    送凉的水车转过了一个盛夏,迎面的风也带来了初秋的清爽。没有受到蝗虫侵害的种子试验田送来了好消息——大丰收。不管是大雍原有的粮食,还是全新的作物,依照农书上的培育方法照料后,产量都有所提升。河南这回的大旱依靠得是往年积存的粮食。但天意难度,如果碰上连年的旱灾,旧有的粮仓都不够填的。然而这些全新的粮食种下去,抗灾的能力就大大提升了,迟早有一日,元元之民将彻底远离饥馑。

    除了河南的旱灾与蝗灾,赵嘉陵还关注着北边的动静。今年年景不好,北边的突厥当然也难活。每每到这个时候,突厥骑兵都会南下劫掠。边境的小规模冲突,这些突厥骑兵来无影去无踪,不至于掀起两国交战,但麻烦同样不少。拿这件事情去质问突厥王庭吧,可汗只会说“盗贼”,或者是蛮部首领,将责任甩得一干二净。

    北地,单于都护府。

    此处是抵御突厥的前线,数度被反复的突厥部落围城,突厥南下深入的时候,还杀死过刺史。不过如今的都护府气象有些不同,坐镇都护府的是身经百战的大将。他自身骁勇无匹,如今更是得到了长安送来的望远镜,斥候以及瞭望台上的人都携带着,能够远远的看到突厥人的到来。骑兵贵在迅速,能打个出其不意,但这种优势被“千里眼”消解了。

    除此之外,还得到了全新的火器,最震撼的是大炮,虽然只有三门,但将军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将来犯的突厥拿下。

    突厥骑兵会在缺粮少食的时候来,这一次也不例*外。但入寇的突厥显然低估了大雍的火器。他们的冒险没能跟过去一样换来粮食,还没逼近都护府的时候变已经落入陷阱——都护府的士兵提前埋下了火雷,在哒哒的骑兵踏上的刹那,便爆发出强悍的力量。一阵连绵的爆响中,突厥骑兵被炸得人仰马翻!剩余的残兵在惶惑恐惧中集合,想要快速地撤退,但好不容易扬眉吐气的大雍将士哪能给他们机会?

    当初得到使臣消息的突厥首领的确因为使臣的话恐慌,再加上突厥那边无力联合,便派遣质子前往长安。但毕竟不是亲眼所见,随着时日的流逝,那片阴霾多多少少也消散了。再加上粟特商人传来的消息,说大雍有了许多新奇的种子粮食,突厥各部落首领难免眼馋。

    等到年景不好时,那股欲望最终还是战胜了恐惧。突厥王庭那边暗地里联络了奚人、契丹,只是联盟的要求被对方拒绝,突厥可汗也不好妄动。然而王庭牙帐没动作,对部族首领的举措,可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到时候战利品有王庭的份,若是失利了,那也跟王庭没关系。

    虽然说做了战败的心理准备,但当大败传入耳中时,突厥可汗还是大惊失色。都护府的人马深入,被大雍俘虏的人里就有阿史那氏的大贵族!他不知道具体的场景如何,但先前出使的使臣立马就想起来那惊天动地的场面,疯了似的重复描绘。突厥可汗当机立断,立马将那大贵族所属的战士和部民送往都护府,任由他们处置。如果大雍斩杀了他们,还能刺激诸部人的情绪。

    这一举措虽然给了大雍一个交待,避免双方开战,可多少让突厥诸部的首领寒心。单于都护府的都护哪会猜不到突厥可汗的险恶用心,除了贵族押送长安外,那些部民都被都护接收,如以往来投的胡人或者俘虏一般编入户籍,安置在各处。之后还着人在突厥各部散布谣言,道突厥可汗只是借刀杀人,但凡强势的部落贵族都会被送到大雍,整个突厥将是可汗一人的天下。

    突厥风波迭起,但对长安来说,这是捷报,是大喜讯。虽然和突厥总体和平,但只要此僚狼子野心不歇,边境是无法真正获得安宁的。待到恰当的时机到来,迟早要战上一场,让那片广袤的土地真正回到大雍的怀抱,而不是出尔反尔的依附。

    北边获得安宁的时候,河南的蝗灾也彻底地扑灭,安排好赈灾事宜的谢兰藻总算是回到长安了。长安汹汹的流言,在赵仙居和高韶有意无意地推动下,尚未彻底消失,并在谢兰藻即将踏入长安的时候,重新燃起。关中大水、河南蝗灾甚至连突厥寇边都成了宰相失职的铁证,至于为什么能平,那自然是圣人有德。

    朝官有责任反应群情,于是再度上奏:“陛下至德仁厚,哀愍元元。如今阴阳不和,是臣下未称天心。街中已有人道,宰相不能调阴阳,致兹恒雨,又使彼恒旱……唯明主察之。”

    赵嘉陵没有痛斥上奏的朝臣,而是心平气和道:“宰相出京前,便已经与朕明言,治蝗为人事,若因救民杀虫,而获罪于天,招来灾异,她将一力担之。”

    朝官闻言微怔,近段时间听不到陛下心声,也不知道神明有什么任务,只能如过去那般自行揣测。一力担之,是怎么个担法呢?难道陛下其实也有意削减中书令职责,好为她入宫铺路吗?若是宫妃,的确是做不得宰执。可这样下台,场面太过难看,陛下会这么做吗?

    赵嘉陵将朝臣神色收入眼底,话锋一转,又道:“宰相如此,朕岂能无心?朕亦向上苍祝祷:‘蝗虫食庄稼,害吾民之命。此物若通灵,当食我一人,无害黎民。’诸卿以为如何?”

    朝官惶恐,知政事的宰臣出道:“不可!”

    赵嘉陵淡淡道:“朕是天子,是万民之母,移灾于朕,能活万民,即我之福。”

    天子表态,不惧灾害。朝臣们哪里还能再继续先前那套天道、地道的说辞,只能纷纷道,是下臣的责任,但有灾祸,告知上苍,愿意同担。

    这些话是不是心甘情愿不重要,反正赵嘉陵记在心中了。

    谢兰藻快到长安了,她想要去迎接,可为了自己的计划,将一颗雀跃的心按了下来。

    【三三,在兰藻踏上朱雀街时,便使祥瑞。】浴堂殿中,赵嘉陵正襟危坐,神色肃穆。

    她让高韶去鼓动流言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