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大宋道医》 120-130(第5/14页)
“不想起床……”苏轼裹着被子苦哈哈道。
“阿父说,如果今日早些出发赶路,说不定能赶在除夕前抵达京城。”苏辙突然提起另一个话题。
“!真的吗?!”苏轼的睡意瞬间被赶跑。被子一掀,火速换上冬衣跳下床,胡乱洗了把脸漱了漱口,苏轼火急火燎地拉着苏辙出了房间。
“阿父!我们快到开封了吗?”苏轼腆着脸凑到苏洵身边问道。
苏洵没好气地瞪他一眼:“舍得起身了?”
“起了起了。阿父,您还没回答呢,咱们今日能赶到开封不?”苏轼不依不挠地追问。
“去收拾你的包袱,早些出发,应当能赶在城门关闭前进城。”苏洵慢条斯理道。
“我这就去!”
等苏家一行收拾好行李,驴车已经在驿路旁等着了。苏轼正想踩着上马石上车,突然留意到驿路旁一座木桥前有人在叫卖地经,立刻喊道:“阿父,这里有人在卖地经!我去买一份!”
说罢,苏轼像猴儿一样灵活地跳下上马石,直奔那桥边小贩而去。
地经,又叫“图经”或“里程图”。若是苏衡在此,定能认出这便是后世的地图。地经在此时已经是一件常见的商品,比如苏轼面前的小贩便是专做地经生意的。这座小镇离京城近,许多进京的游人都需要这样一份开封里程图。这位小贩就是瞅准了商机,专门蹲在这条入京必经的驿路,向过往的游人兜售图经。
一份图经并不贵,苏轼从他阿姐给他绣的荷包中数出二十个铜板,很快买回了一份。回到驴车上,苏轼展开京师的地经,苏辙和苏轸都好奇地凑过来细看。
这份地经印刷得有些粗糙,但是上面的信息还是比较详细的,图上标注了开封府的主要道路、里程、可供歇脚的旅店、寺庙宫观以及比较出名的酒楼茶坊等等。
“阿兄所在的五岳观离南城门很近哎!那我们一进城就可以去五岳观找阿兄了!”苏轼第一个找的便是五岳观的位置。
“保康门瓦子、朱家桥瓦子、桑家瓦子……不愧是京城,有好多好玩地方。”苏轼侧过头和苏辙嘀嘀咕咕京中好玩的去处。
苏轸则对茶坊和园池更感兴趣:“阿兄曾经在信中和我说过,京中旧曹门街有个北山子茶坊,很多小娘子都爱去吃茶游玩。里头装饰得特别好看,有仙洞,有仙桥,走在里头就像仙女一样。”
“等到了开封,让你阿兄陪你去逛逛。”程氏温柔地笑笑,轻轻拍了拍长女的肩膀。
“金明池、琼林苑……如果阿父考上了进士,陛下是不是会在这里举行琼林宴呀?”苏轸仰头问道。
“不错。”苏洵闻言点头。
“皇家的园囿一定很美,真想进去看看。”苏轸不由心向往之。
“每年三月初一,金明池与琼林苑会开放给京中百姓参观游玩。轸儿若是想去,须得过了今冬,等到明春三月再说。”苏洵道。
“能进去就已经很好了。”苏轸心满意足道。
越近京城,驿路越平坦开阔,便于驴车行走。木制车轮飞速转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车身稳稳当当,惟有车盖四角的铜铃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声响。
“我能看见城门了!”苏轼掀开车帘,激动得都快把半个身子探出去,“这就是京城吗?”
苏轼正感慨间,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后头传来。转头一看,发现是不知哪位高官的车驾,马蹄落处,扬起一片飞尘。一位身着红衣的高官在仆从的簇拥下,很快越过苏家的驴车,径直往京城而去。
“好威风!”苏轼眼也不眨地看着那队人马远去。苏辙紧挨苏轼而坐,那位高官策马经过时,他看清了那人的脸。四十出头的模样,但保养得极好,通身儒将的气派。
此时已过黄昏,天色暗沉。苏家的驴车快要到达南薰门时,恰好赶上赶猪人赶着数量庞大的猪群入城。苏家的驴车只好往一旁避让。
“这么头猪,得有上万头了吧。京中居民能吃得下这么多猪吗?”苏轼惊讶道。
“自然可以。这里可是京城。”苏洵道。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该不会快关城门了吧?我们要等这些猪全部进城了才能走吗?”苏轼抬头看了看天色,不免有些担心。
“看来是的。”苏辙应道。
于是,苏家一行人硬生生看着十几个赶猪人有条不紊地赶着数万头猪进了南薰门。这些赶猪人也是有本事的,如此庞大的猪群,他们只有十几个人,猪群却丝毫没有走乱。
“总算没有猪在城外了。咱们快些走吧,城门都要落锁了。”苏轼心急地催促道。
赶车人一扬鞭,驴车行至南薰门下,却调转了方向,往东边的保康门而去。
“嗯?城门不是就在眼前吗,怎么不进去?”苏轼皱起眉。
“此门是京城南门,正对着皇宫大门,除了天家车驾,平常是禁止寻常士庶通行的。我们要进城,只能从两边的城门进去。”苏洵对此却毫不意外。
“为什么?人不能走,猪却可以?这不合理!”苏轼叫嚷道。
“京中就是这般规定的。只有民间待宰的猪可以通过南薰门进城。”苏洵道。
苏轼不服气地嘟嘟囔囔:“好奇怪的规定……原来堂堂京城,竟是人不如猪?”
第125章 第125章银鱼糯米粥
月明星稀,观门落锁,偌大的五岳观与枝头鸦雀一般沉寂下来。
“咚咚咚”,不知是何人月下敲门。守门人困倦地打了个哈欠,慢吞吞地去开门,一边卸下门栓,一边嘀咕道:“奇怪,今晚第一波来打夜胡的人怎么这么安静。”
自从进入腊月,京中贫者就会三五成群地乔装成鬼神,或敲锣或打鼓,总之就是动静很大地挨家挨户上门乞钱。京中百姓称之为“打夜胡”,据说这是一种驱除邪祟的方式。五岳观的守门人已经习惯了喧闹的锣鼓,这次骤然听见礼貌的敲门声,竟有些不习惯了。
观门一打开,站在外头的不是来打夜胡的人,而是穿戴正常的一家人。这个点了,总不能是来上香的吧?守门人奇道:“你们找谁?”
…
这个时辰,苏衡已经沐浴更衣,穿着寝衣在床头看书。烛火寂然燃烧,照亮一室。
“嘭嘭嘭”,门外传来几声急促的拍门声,苏衡还未来得及抬头,就有人急不可耐地破门而入,急哄哄地嚷道:“小师兄!你家里人来了,现在已经在会客室了!”
苏衡神色一变,手中猛地用力,好好的医书被捏皱了一角:“我这就去。”
苏家人已经在会客室翘首以盼了。苏轼坐不住,直接站在门口望穿秋水。苏辙和苏轸也不遑多让,不过两人性子比苏轼要稳重得多,好歹还能按捺住心绪,坐着等候。
“阿兄!”站在门口的好处就是能够第一个看见苏衡的到来。月光皎皎,君子谦谦。苏轼眼巴巴地看着苏衡披星戴月而来。自家兄长那清俊又熟悉的眉目一入眼,苏轼的眼泪“哗”地一下就不受控制地留流下来了。
“呜呜呜呜呜……阿兄,我好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