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月季[花滑]: 190-2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芍药月季[花滑]》 190-200(第4/20页)

疫情有些失控,你们还是早点回首都适应场地比较好。”

    叶绍瑶点头:“等大奖赛总决赛结束,我们会去队里报到的。”

    “总决赛?”金荞麦挑眉,“这么有信心。”

    “是冲击领奖台的信心。”

    ……

    距离全国高考只剩一个多月的时候,季林越收到了实验中学的返校邀请。

    校方希望他能作为优秀毕业生出席高考动员会,给在冲刺阶段迷茫的学弟学妹们给予鼓励。

    一样的电子函,叶绍瑶也收到了母校的邀请。

    “等等,我的母校怎么变成实验中学了?”

    她把公章放大,颜色、角度、文字,和季林越的都一模一样。

    “你也在实中待过两年。”

    “那是初中。”

    函件正文里,他们是实中2013届学生,是优秀毕业生,是校友。

    “妈。”

    遇事不决,先叫外援。

    邵女士正在阳台读报纸,一副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神情一如从前一丝不苟。

    “三中早就没了。”她说。

    “没了?”

    这则消息带给叶绍瑶的惊讶,不亚于当初格林教练说波卡洛夫是她的前任。

    “那……我之前读的是什么?”她有些混乱,脑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成王败寇。

    邵女士睨了她一眼:“没那么复杂。”

    没有明争暗斗,没有腥风血雨。

    只是因为岸北这座老工业城市的光环殆尽。

    人口流出量连年增长,学龄人数已经不能够支撑这些学校的运行。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市里几所公立学校选择合并,对外仍以岸北市实验中学为名,三中仅作为一个分校存在。

    不过据说,这个分校几乎荒废,还是掩盖不住这座城市的冷清。

    “高中的地理书上讲……”

    要重视东北,要振兴东北,鼓励新一代东北人返乡就业创业。

    可几天之后,他们还是会踏上出关的火车,出国的飞机,做漂泊在外的游子。

    叶绍瑶和季林越接受了实中的邀请。

    校方给他们预留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发表一番振奋人心的演讲。

    “演讲,*”季林越悄悄问她,“你擅长演讲吗?”

    “你擅长吗?”叶绍瑶觉得他在明知故问。

    她当年面对摄像机都说不出所以然,怎么会有演讲的天赋。

    坐在校长室,她一番搜索:要念一下午的讲稿大概需要多少字?

    百度回答:华夏人的习惯语速是一分钟150字左右。

    一个小时接近万字。

    一下午就是好几万字。

    晕字了。

    她怂恿:“水还没烧开,现在跑还来得及。”

    就不该本着情怀冲动答应。

    校长起身泡了壶茶,茶叶在壶里沉浮,最后安稳躺在壶底。

    他抬眼看见季林越欲言又止,示意年轻人别客气。

    “你想说什么?”

    季林越语言很平静,每个字看似不慌不忙:“动员会,能不能创新?”

    ……

    走进校内冰场时,高三学生们还如履薄冰,以为校领导又冒出什么折磨人的巧思。

    但左看右看,校长不在,年级主任不在。

    只有两个穿着同款棉服的人面对面站着,女生突然笑岔气,头抵在男生的胸口。

    “他们的手臂上有国旗,”眼尖的学生发现,“他们是国家队的。”

    看不清面孔,不敢贸然上前的学生猜测:“运动员?”

    那不奇怪了。

    校领导怎么会把动员会开在除操场和礼堂以外的地方。

    叶绍瑶刚夸季林越英明神武。

    既然大家都在学海中游到迷茫,他们索性跳出施压的怪圈,把枯燥的演讲改成上冰。

    门口躁动,聚集的学生逐渐多了,叶绍瑶组织进行热身活动。

    “你们是叶绍瑶和季林越吗?参加冰舞比赛的那对?”有人举手问。

    叶绍瑶扬着嘴角:“对。”

    “今天下午是你俩带我们?”

    她又点头。

    “你们的出场费贵不贵?”

    “……”

    那倒是友情出面。

    又有人问:“我们今天要写多少字的会后反思?”

    她一噎,这些孩子都过的什么日子。

    季林越打断这场问答会:“热身结束就有序上冰。”

    “希望你们可以暂时忘掉学习,全身心放松,”叶绍瑶补充,“仅限今天下午。”

    身体动作一顿,脑子将他们的话语快速加载翻译。

    随后,高喝在教学楼间碰撞,回荡。

    “万岁!”

    ……

    机票上的日期还是会来,手机自动发出出行提醒。

    坐高铁前往首都,视野逐渐逼仄,开阔的平原多了树木,多了山坡,多了由矮及高的平房。

    “下一站,山海关。”

    出了山海关,几乎再看不到平原的影子,轨道在城市间穿梭,窗外只有小到可怜的农田。

    他们又离开了家。

    “下一站,首都。”

    他们在首都停留的时间不长,航班在今晚,所有的事情都得赶着做。

    首先得去一趟首体大,和导师碰个面。

    师徒几人难得见一回,穆百川也到了唠叨的年纪,往哪一坐就是一个小时,嘴里念个不停。

    关于他缺席的成长,还有令人糟心的毕业论文。

    “你俩的文献综述谁也别嫌谁,趁这个月再好好改一改,一定要有时间逻辑。”

    叶绍瑶点头。

    到底是谁给体育生发明了毕业论文?

    退一万步讲,世界上怎么会有文献综述这种东西。

    她合上电脑,抱着文档欲哭无泪。

    离首体大不远,拐两个弯就能到体育总局。

    保安对他们还有些印象,每次来都是聊运动员的训练保障,他不止一次看见各路主任下班时愁得挠头。

    不过这次来,他们另有目的。

    助理引路到仓库,拣配小组正在分装衣服。

    “姓名?”

    “叶绍瑶和季林越。”

    “花滑队,”工作人员做好记录,介绍说,“一人一只行李箱,箱里包括服装十二件,背包等配件五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