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240-2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240-260(第27/31页)

徙,妻离子散的这等人间惨状?

    所以赵顼的心意真正发生了动摇,而发生动摇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皇帝本人强烈的荣誉感?

    明远被他自己心中一个又一个念头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最终他还是抬头问王雱:“这个郑侠……为何要如此?”

    这么问,是因为明远几乎已在怀疑这是一出政治阴谋。

    谁知王雱想也不想,便答:“无人指使他,据郑侠自己说,这是‘为民请命’,是‘义之所在’。”

    到这里,再讨论王安石的罢相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郑侠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小人物,凭着胸腔内一腔热血行事。

    而有时候历史,只决定于小人物的一时冲动之间。

    第258章 亿万贯

    郑侠进《流民图》之事, 令明远始终耿耿于怀。

    他做了这么多的实事,却敌不过一个人凭借想象描绘的几笔丹青?

    更可气的是, 王安石被罢相的消息一旦传出来, 结果就下雨了。

    明远抬头望着王雱小院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此刻雨早已停了,空气依旧干燥, 眼前的一切景象都缺乏仲春时节应有的那种鲜亮与明媚。

    明远心知天子于此刻罢相,只是为了平息朝堂内外的怨气而已, 对于施政与后续赈灾没有半点好处。

    相反,他认为王安石说的才是对的, “修人事以应对”, 此时此刻, 朝廷确实应当着眼于基层的人事, 地方官吏是否执行了开仓放粮赈济的政策?衙门胥吏有否盘剥苛待百姓?赈灾的钱粮有没有送到该去的地方?……

    然而这些都没有做到,难道天子以为,换一名宰相,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成?

    想到这里,明远终于开口,又问王雱一句:“谁将接任?”

    枢密使文彦博前些日子已因年迈致仕,副相王珪倒是年富力强。只是明远不大喜欢那位“至宝丹”、“三旨相公”。

    “应当是枢密院冯京。”

    王雱冷淡地回答, 估计是对冯京的印象也不咋地。

    明远在京中官场迟到早退了几个月, 别的不敢说,至少人名是认全了。

    冯京, 广西人,北宋朝极少有的“三元及第”的才子。他与明远有一个共同点:是商户出身。

    据说冯京有个外号, 叫“金毛鼠”, “金毛”是说冯京相貌端丽, 是难得一见的美男子;而“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呼,是指冯京因为商户出身的缘故,热衷敛财,喜欢像仓鼠一样囤积财富。

    明远与王雱两人聊到这里,贺铸、李格非、种师中等人也匆匆赶来,想必是听到消息,来安慰王雱的。

    王雱见到这些旧友,十分感动,面上带笑,却两眼含泪。

    此次见面,对不少人来说,既是安慰,也是送别。因为王安石改知江宁,王雱身为长子,理应侍奉父亲,一同南下的。

    但是明远在一旁冷眼旁观,便知道王雱此次被伤得很深——

    曾经抱着牺牲一切的态度,但是当真自己被“牺牲”的时候,这种心灰意冷,就像是倒春寒时候的冷气,从王雱心底直透出来。

    明远无法多说什么,只能伸手按按王雱的肩头,以示安慰。

    *

    王安石被罢相之后,老天的确像是郑侠所预言的那样“天必雨”,下了两分钟的毛毛雨。而这对北方的旱情丝毫没有缓解。

    事实上这场大旱灾后来一直持续到四五月才渐渐结束。

    而北方几路不少受旱的田地绝收已成定局,连补种都没了指望。

    各处官府唯有大开常平仓赈济,并且指望五六月时南方的新粮收上来,能够缓解眼下北方的困局。

    于是,在三月中,汴京城中粮价攀升到了最高峰。即便有界身巷的粮米交易所和通往扬州的高速公路也无济于事——全国的粮价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都是最高的。

    三司使沈括计算了各州府的钱粮支出,唉声叹气地来找明远商议——

    朝中又缺钱了。

    如今西北战事连绵,西军至少有二十万常备禁军需要供养。这部分钱粮一早就被拨出去不能动,剩下的要支撑偌大的国家,赈济受灾的几路,沈括这个“自然科学大拿”也觉得捉襟见肘,支应不过来。

    于是沈括来找明远商量,看看能不能尝试发行债券,或者干脆再发一些纸币。

    明远对发行债券这件事并不看好:发行债券通常要有稳定的资产和经营回报作为支持,比如修建公路和水利设施,都可以发行债券。

    但是为了赈灾发行债券?如果没有矿山等的产出作为抵押,想必不会有什么人对此感兴趣的吧。

    明远看了看他关于货币发行量的计算,倒是觉得发行交子还有一些空间,上次交子发行了300万贯,现在再提到350万贯,也不是不行。

    但是他也提醒了沈括,一定要追加保证金——无本发钞,这个坏头一开,之后就再也抑制不住了。

    沈括诺诺地应了,表示他一定会慎重考虑。

    “但无论如何,这寅吃卯粮,是吃定了。”

    沈括临走的时候,长叹了一声。

    明远对此也深有同感:但这是没办法的,西北方向的战争开支是必须的,而北方大旱这天灾也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沈括一走,明远就收拾收拾准备下班。没曾想小吏又着急上火地送了几份公文来给他批阅,耽搁了让他下班的宝贵时间,结果明远出门的时候,正赶上附近的衙署都到了下班时间,在这里辛苦一天的北宋公务人员就像是出笼的鸟儿,一边松快筋骨,一边匆匆地往家赶。

    明远喜欢骑马上下班。今日他刚刚上马,就见蔡京也坐于一匹高头大马之上,缓缓与他并辔而行。

    这人脸上挂着一贯雍容的微笑,眼神深沉,望着明远,道:“远之,好巧!”

    明远当然知道这不是什么“巧不巧”的,而是蔡京专门找机会要与自己搭话。他不知蔡京的来意,也不便当街将人呵斥,把人赶走,于是也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是好巧!”

    于是,两人并辔,在汴京拥挤的街道上缓缓而行。而蔡京则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明远说话。

    听完蔡京说的,明远只觉一股怒意从心头涌起。

    却并不是因为蔡京,而是因为冯京。

    在明远的观感中,冯京和王珪差不多,不是新党,也不能完全算是旧党——他们应该都算作是“帝党”,以天子赵顼马首是瞻,官家说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的那种。

    结果这次冯京通过蔡京递来的话,乃是邀请京中大户,有钱人家,尽量认捐,出钱赈灾,以缓解此次北方大旱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

    两人一边并辔而行,蔡京便打趣:“远之,前日里冯相公曾经打趣,以你的身家,拿出100万贯,那是不费吹灰之力。”

    估计冯京托蔡京想要委婉表达的是:明远既然是因财得官,那么朝廷财计有困难之时,明家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