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240-2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240-260(第11/31页)

拉踩。

    至于时事方面,各家报刊不得妄议军国大事,尤其是边事与外交,不得对外泄露朝廷尚未正式发布的敕令与法条。

    除此之外,都可以报道。

    这大概就是吕惠卿的“补救”行为。他与《汴梁日报》过不去,不止犯了众怒,而且全无用处。

    不得已,吕惠卿在制定新法时便不得不故作大方,以免全天下的士大夫加了他都要喷吐沫星子。

    而“官交子可以用于上缴税赋”这一条,也由天子亲口应允,写进了交子务发行交子时颁布的条例里。

    此条一出,金银钞引交易所的交子价格,终于再次悄然回归正常。

    “新闻报刊法”的法条一出台,汴京百姓们便在翘首以盼,每天都有人前往日报编辑部和刻印作坊询问:“《汴梁日报》什么时候复刊啊?”

    编辑部和刻印作坊每次都答:“快了,快了!”

    百姓们又问:“需要我们出钱出力吗?”

    《汴梁日报》:“……多谢!但这倒也不必。”

    其实《汴梁日报》在停刊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没闲着,而是完成了一次设备的更新换代,另外增加了纸张的货源,并且加雇了一些人手。

    在“新闻报刊法”正式向天下刊行的第二天,《汴梁日报》便复刊了。

    与停刊时一样,《汴梁日报》要复刊的消息,也在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座都城。

    日报的编辑与记者们走访了所有此前在报上刊载广告的商户,向他们一一确认是否愿意继续刊载广告。

    没有人不愿意——毕竟在复刊的头一天,刊载的所有广告都是免费的。

    当夜,刻印坊所在坊巷里灯火通明。

    刻印工人们操持着刻印机械高速印出一份份报刊。坊巷外则有不少以往送报的年轻人天没亮就起来,在刻印坊门口等候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递到他们手里,他们就会像以前那样,将这些报纸送往汴京城中密如蛛网般的大街小巷。

    除了努力工作的人和等候着的人,还不时有人赶来,找到刻印坊的管事,手中挥舞着交子钱钞,大声道:“加印,加印!我们东家恭贺《汴梁日报》今日复刊,要赞助加印一万份,印好后直接送到川西瓦子来!”

    刻印坊管事笑逐颜开地记下来,笑道:“好嘞!不过您要稍等一等,在您前面,还有八万份的加印!”

    “八万份?”

    川西瓦子来人有点傻眼。

    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子时起,丰乐楼、遇仙酒楼等七十二家正店所在的行会,城中各家瓦子、米市、炭行、肉铺、食店……都是直接拿了钱赶到刻印坊,要求《汴梁日报》加印。

    各家都已安排了人手,等取到加印的报纸,便在汴京街头发送。

    这名义上是“加印”,其实就是送钱。因为各家送来的钱,远远超过刻印坊加印的成本。

    除了这些店家赞助的“加印”之外,通过原本渠道发售的《汴梁日报》一露面,便被抢购一空。

    甚至还有汴京百姓在买下报纸的时候,往那些卖报送报的小儿郎手中多塞铜钱、塞包好铜钱的纸包,以此表示他们对这份报纸复刊的支持。

    “可怜见的!”

    一位妇人塞了一把铜钱给一个十多岁的送报少年。“这十几天里没一直营生,可苦了你了吧?”

    那少年却一扬眉,摇头笑道:“不妨事的,办这报纸的东家一直有在周济我们,今天管事们还说今日报纸送完了要奖励我们呢!”

    “不过还是多谢大婶啦!”

    少年一扬手中的铜钱,笑着向远处跑去。

    *

    傍晚,吕惠卿与吕升卿兄弟两人从府衙出来。忽见一名报童上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塞了一份报纸在吕升卿手中。

    “《汴梁日报》嘞,今天刊行的《汴梁日报》嘞!”

    吕升卿对“汴梁日报”这四个字简直是深恶痛绝,当下嫌恶地将报纸递回去,道:“竟然还要我自己掏钱买不成?”

    谁知那报童又立即将报纸塞了回来,笑道:“不,是那边脚店的老板一起买下的,要我帮着送给路上的人。”

    吕氏兄弟两人都感惊讶,往道边一看:

    那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脚店,脚店的老板充当主厨,正在店中当街的一面操持着炭火灶,忙着烹饪。

    就是这样看起来并不富裕的小商贩,竟然也如此大方,买下多份《汴梁日报》……送人?

    眼看那报童捧着一叠报纸又去送报去了,吕升卿气白了脸。

    吕惠卿脸上却流露出一片了然,甚至隐隐有些欢喜。

    “我今日总算是体会到了明远用的利器有多么强大——”

    他笑着安慰弟弟吕升卿:“现在想明白这一点,也不算迟嘛!”

    吕升卿疑惑地看着兄长。

    只听吕惠卿笑着道出那件利器的名字:“民意。”

    第248章 亿万贯

    《汴梁日报》复刊, 是一件令整座汴京城都开心不已的大事。汴京百姓一连庆祝了好几日。

    但令明远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汴梁日报》的刊行,竟然启发了吕惠卿。吕惠卿与王安石一番深谈,竟然劝动了王安石, 由新党创办了北宋第一份官方报纸——《汴京新闻评论》。

    一听这报纸的标题, 便可知这份报纸以时事评论为主。多数文章都与新法的推行有关。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 这份报纸是想要以这些评论来影响民间清议,为变法说好话, 以期令新法推行的阻力减轻。

    然而有趣的是,既然是官方办报,这《汴京新闻评论》便透着一股财大气粗的劲儿。报上刊载的是整篇整篇的文章,没有半条广告。

    然而汴京城的百姓早就习惯了《汴梁日报》的刊行方式, 喜欢在各种吃喝玩乐的报道里寻找新闻。现在这份新出的《汴京新闻评论》,就好比是一席席面,没有了前面的冷菜咸酸凉碟,直接上硬菜——谁也消化不下去啊!

    于是,这《汴京新闻评论》很快就成了城中最不受欢迎的报刊。

    百姓们翻开报纸一看:

    竟然没有广告?

    要么有趣要么实用……报上的文章却一件都不沾?

    排版也不美丽,行距那么窄, 放眼望去全是字儿,专栏连个花边都没有?

    ——差评!

    于是, 在京中免费刊行的《汴京新闻评论》很快就成了菜市场里小商小贩的包装纸。也有不少人在收集这个, 但却不是为了阅读, 而是为了留待即将到来的冬季,准备给蜂窝煤炉引火用。

    《汴京新闻评论》刊印了几天之后,效果并不好。新党费尽心机推出的“舆论工具”有沦为笑柄的趋势。

    但是在吕惠卿的一力安排下, 报纸很快做出了调整:

    报纸的排版开始变得美观, 各版面上都增加了留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