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10-120(第11/20页)

推行新策的决心,别说这些折子真假难辨,就算全是真的,皇帝现在也不会动高明进。新策刚推行就将高明进查办,新策谁来推行?皇帝不是否定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现在上这些折子作用不大,待地方上因新策出现动乱,参他才起点作用。这些人太心急了-

    户部那边忙着新策推行,又忙着筹备信州等地的赈灾银粮。

    高明进一身疲惫回到府中,见到院中大大小小十几个箱子,管家上前回禀:“都是宁州送来的。”

    旁边宁州那边来人忙上前问安,高明进瞥了眼,问:“都是什么?”

    其中一人回道:“还是老样子,有给老爷的一些器玩、字画,有给夫人的绫罗绸缎和后宅所用,还有是给几位少爷和姑娘的小玩意。”

    高明进蹙了下眉,吩咐管事将器玩、字画抬到自己书房,其他交给郭夫人处理。

    然后又对宁州来人吩咐:“回去告诉大老爷,以后这种东西莫送了,我这儿不缺。”

    宁州来人忙躬身回道:“大老爷知晓二老爷这儿都不缺,这些只是大老爷的一点心意,不值什么钱,二老爷莫嫌弃。”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正说着,从旁边廊下走过来一位而立年纪的男子,笑着迎上前来见礼,“侄儿问二叔安。”

    高明进微微笑了下,“你也过来了?你爹娘近来可好?”伸手拍了下侄儿的手臂,打量一番。

    自从当年入京,他已经十数年未有回过临水县,每次都是老家的亲人进京才能够见上一面。

    这个侄儿进京比较频繁,却也一年才能见上一两回。

    “都好。”高旷随着高明进朝书房去,“如今朝廷新策之事,下面闹得沸沸扬扬,父亲不太放心二叔,便让侄儿亲自进京一趟看望二叔。”

    “为叔无事,让你爹不用担心。”这种事担忧也无用,帮不上太大的忙。

    又问:“上次交代你办的事办得如何?”

    高旷回道:“侄儿按照二叔的吩咐都办妥了。”

    步入书房后,高明进让下人不必伺候,都退下去。

    高旷此时稍稍压低声音问:“二叔为何这么做?二叔交代不许告诉父亲,侄儿也没有透露,如今还瞒着。”

    高明进叹了声,让侄儿坐下来,语重心长地道:“如今局势,为叔在朝步步维艰,将来如何尚不知,只能将后路铺好。你爹做事冲动鲁莽,为叔不太放心。你性子沉稳、心思缜密些,便交给你去办。”

    “二叔素来看得长远,有这打算是不是真的……”

    “未雨绸缪吧!”他截断侄儿的话,不想侄儿太过忧心。

    高旷默了几息,“侄儿听闻此事和思弟有关,不知可是真事?”

    高明进未作声。

    高旷见高明进神色失落,没再开口说此事。

    当年之事他全都看在眼中,当年长辈们瞒着,原因他不知晓,这么多年他慢慢也都懂了,只是心里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他们终究是骨肉至亲,最后走到反目成仇。

    若是言弟和思弟还姓高,还是二叔的儿子,若是三叔一家没有远走西北。如今二叔绝不会有此难题,高家也绝对不会遇到这样困境。

    高明进沉默须臾后,又道:“为叔还有件事让你去办,这件事十分要紧且隐秘,无需你父亲知晓。帮为叔准备一笔银子。”

    “多少?”

    “八十万。”

    高旷一惊,面色大变,这可不是小数目,“二叔怎么要这么多?”

    “为叔有大用。”

    第117章 第 117 章

    末伏的最后一日, 黑云漫卷,狂风大作,盛都下了一场暴雨, 雷电好似当头劈下来。

    俞慎思站在衙房中望着外面,院中枝叶乱飞,有一株树被狂风折断。

    夏日狂风暴雨, 来得快去得也快。

    风停雨住, 天地如洗过一般清明, 午间燥热一扫而空, 空气湿润,甚至还有一丝丝凉意。

    房中的同僚感慨, 这风雨来得有点急,也来得巧, 正在三伏最后一日。也算是酷暑过去的一个征兆。

    院中的积水不消多会儿便排空,露出青砖地面。

    “这场雨下在信州、奉州之地便好了!”

    听到一声感叹,俞慎思回头, 见刘曙双目望着院子,满面惆怅。

    这一个多月相处,刘曙正如给他初印象一样,冷清刚正,却又常常长吁短叹, 一副忧国忧民又无能为力的惆怅。

    陈璞附和:“是啊!”然后问俞慎思夏薯之事。

    依照信州如今的土壤气候, 夏薯勉强是能够存活的,只是收成肯定缩减,至少不用一季田地赤空。

    朝廷已经调拨赈灾粮, 希望能够渡过难关。

    “昨日地方上报的折子中,提到信州等地灾荒, 当地涌现不少官绅商贾施粥放

    粮,还有从外地运粮前去救助的义商。”刘曙又感叹一番。

    这种灾年大户人家布施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自愿,有的是官府相迫,大多数是略尽一点心力,博个好声誉而已。但这次信州、奉州却有点反常,无论是当地官绅商人还是外地义商,布施的数量大。

    据折子上所报,几个州加起来,民间救助粮粗略统计近二十万石,其中从外地运往约十万石。

    要知道,朝廷拨给这几个州第一批赈灾粮也才二十万石。

    这批民间救助,缓解了朝廷的压力。

    “信奉之地多义士?”旁边听到他们谈话的另一位同僚凑上来道。

    可没听有这么个说法。

    此地也不是第一次遇到灾年,以往没这么多仁义之士。

    事出反常必有妖,陛下昨日下旨让人去查,要对这些慷慨之士褒奖-

    月初,史馆那边将编修好的西北各部史呈给皇帝,几箱子的书,皇帝粗略翻了几卷,褒奖一番。随后书籍存于文渊阁,西北各部史史馆散馆。为了有个好去处,年初就有官员开始走动关系,有的则干等着,听安排。

    俞慎言的官凭文书上个月便批了,因为史书没有修完,所以挂着翰林院修撰的衔,还是在史馆内继续修书,如今散馆也就正式任职。

    同僚们纷纷羡慕,那是到陛下跟前当差,当好了可就一步登天了。

    回想这些年,俞修撰一日未有懈怠,不知寻到了多少难寻的史料。整部史书他的功劳最大,也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这么丰富充实资料的西北各部史,他应该升迁,无可厚非。献安西北之策,又得陛下青眼,将来前途可见啊。

    黄典籍还如平常一般,慢悠悠品着茶。

    他似乎对自己接下来要调去哪里一点不着急,随遇而安。只要能够这么悠闲地当着个官儿,拿着俸禄,不用操心,顶着翰林院官员的名声,便已经足够了。

    一副无欲无求的模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