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00-110(第5/21页)
子的罪行。
黄典籍的话刚说完,旁边就有一位同僚将话接过去,“当年高侍郎殿试的几篇策对,也不输如今的俞状元。”
又同俞慎言说笑道:“知简啊,如今西北各部史也编修差不多,这其中你的功劳最大,也是要挪个位置了。”
史馆的同僚这几年偶尔会替他惋惜。同年进士,文章才学不如他者,有的在地方干得风生水起,有的在朝堂衙署升迁,或者参政得上头大人们看重,而他还是史馆一个不起眼的八品兼修。
这挪位置自然是指他升迁,而且暗指靠着高侍郎。
他将来仕途,不是他所想就能定的,得看上头是什么安排,不知道高明进会不会又插一脚-
再说另一边。恩荣宴设在礼部。
自主席内大臣到填榜、印卷等官的席案设在礼部大堂内,其他的官员及三鼎甲与宗室中榜者则在外侧露台,其余于露台下。
本是庄重的恩荣宴,因为主席内大臣肃王是出了名风趣幽默之人,严肃的场面没撑过三巡酒,就轻松活泼起来。
在露台上就能听到大堂内一片欢声笑语。
肃王发话尽情畅饮,不必拘谨,带头说笑,众人酒酣后更是没那么多讲究-
俞慎思从开宴就开始研究面前的吃食。倒不是多饿多馋,而是在研究先吃什么能够喝酒时不易醉。刚刚几杯酒,他现在便已经觉得身体有些发热。
肚子填半饱时,坐在旁边的郑槐和温巽先来敬酒,他稍稍饮了些乳酒。随后目光便望向露台下的其他进士,许多人目光都朝他这边望过来。
俞慎思扫过,见到不少进士一边看着他一边和同桌的进士窃谈。毫无疑问是为了学报上所提之事。
今日特殊日子,半日之内,学报已经在京中各个书肆畅销。刚进礼部之时,程宣和夏寸守就和他提学报。他们二人能看到学报,想必在座的进士们大多数也都看过,即便没看过如今消息也全都传开。
学报的首篇文章刊登的恰恰是殿试策问第三题他的策对文章。
李帧用词隐晦,这些进士们皆是饱读之士,即将入仕,谁都能猜出几分-
这时堂内有侍从过来,是肃王和大人们请他过去。
俞慎思心中猜到几分,起身过去时,还是礼貌地问侍从:“阁下可知是何事?”
侍从对这个少年状元也颇欣赏,见他如此知礼,便笑答:“俞状元的文章为天下诸生之首,自然是问文章之事。俞状元无需紧张,肃王是出了名的好性子,只是问几句话。”
“多谢提点。”
他刚跨进门槛,诸位大人的目光齐刷刷望过来。
俞慎思朝众位大人拱手,然后随侍从步入-
上座的肃王已经酒酣,面颊绯红,撅着胡子微眯着眼睛看他。
肃王是先帝最小的胞弟,皇帝亲叔叔,听闻自来喜欢吃喝玩乐,从小的志向就是当个闲散王爷。先帝在的时候哄着先帝要各种赏赐,如今皇帝登基后,国库艰难,皇帝都要挪私用贴补,自不会再惯着他。
有一次哄皇帝这个亲侄儿要赏赐没哄成,反被皇帝安排个差事。虽然是闲差,此后便不敢去向皇帝讨要赏赐,怕给安排别的辛苦差事。
肃王如今年过半百,养得白白胖胖,许是皇家养出来的气质,半分不显油腻,甚至还有些清爽之气。笑起来像邻家老伯,和蔼可亲。
俞慎思走上前朝肃王和诸位大人作揖行礼。
肃王见俞慎思眉眼秀气,又和自己幼子一般年纪,便好似见到自家孩子,笑呵呵招手让他上前。将他仔细打量一番,称赞几句,便开始询问他文章之事。
“如今京中传出,你的文章之所以精妙,是得过高侍郎指点。刚刚诸位大人在讨论此事,杜尚书
和江大人几位大人认为是真,夏大学士则认为无此可能。你自己来说说。”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俞慎思目光望向夏大学士,他是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阁臣,亦是今科殿试的读卷官,自己的考卷正是他选入送到皇帝御案之上。
夏大学士凝视着他,目光深沉探究,他忙回避,朝夏大学士和杜尚书和江大人等诸位大人恭敬施礼,对肃王回道:“高侍郎的确指点过晚生,然晚生对其所论并不完全苟同,所以取其精华而学之,才成殿试策对文章。”
肃王略略沉思一瞬,圆眼半眯笑着道:“看来传言不假,俞状元的确得高侍郎指点。”
江大人赞道:“高侍郎为官多年,文章丝毫未废弛,竟还指点出另一位状元来,让人钦佩。”
夏大学士不以为是,笑盈盈地道:“老夫听闻,俞状元虽是高侍郎内侄,但关系并不亲厚。”
此话赤-裸-裸,堂中官员都听得出夏大学士之意。
关系不亲厚,就是在问高侍郎为何会无故指点?
自俞慎思中会元后,他与高侍郎的关系便不是秘密,同时传开的还有其兄长,翰林院史馆兼修。
对于兄弟二人与高侍郎的关系,各人看法不一。
有的认为高侍郎对内侄是爱之深责之切,让俞兼修在史馆多读书磨性子,以后有合适的位置,再将他调过去,厚积薄发。有的则认为高侍郎早年就娶了郭阁老之女,如今有郭家大树,根本没将先夫人的侄儿放在心上,否则不可能这么多年不想着帮衬一把。俞兼修又非庸碌之辈。
江大人闻言,呵呵笑道:“数日前下官亲眼见俞状元在皇城门口迎接高侍郎下值,姑侄谈笑亲和,彼时诸多大人瞧见,岂会不亲厚?”
夏大学士未有回应江大人的话,而是望向俞慎思,想听他亲口回答。
俞慎思心中明白夏大学士何意,这也是他今日想要等的话,就要有人来质疑他和高明进的关系。
他斟酌着用词,施礼回道:“晚生一直在南原省读书,与高侍郎数载未见,的确有些疏离,然进京后高侍郎对晚生多有照顾。”
夏大学士笑了声,不咸不淡地道:“老夫听闻令兄在京数载,亦与高侍郎疏离。这是忽然亲厚?”
俞慎思微微垂首未言。
众位官员都瞧出来,这是被夏大学士说着了。
江大人略有不满,此话题他已经占不到上风,笑容也没了刚刚客气:“本是论文章,夏阁老怎么还关心起高侍郎与俞状元姑侄关系。”
夏大学士面上含笑,未有理会江大人,而是目光如炬望向堂中少年。
那篇田地赋税的文章虽然写得好,但是往深层想,此策的确能够让穷苦百姓有益,对于国库增加益处并不大。
他当初将其考卷列为前十,送到陛下面前,并不是因为此篇策对,而是其他几篇,特别是最后一篇。
读卷之时,陛下看了俞状元的第三道策论却大加赞赏。陛下是何等英明,岂会看不出这并非十足良策?
陛下赞赏,必然是有其内在缘由。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如今俞状元的文章得高侍郎指点,高侍郎所言他非完全苟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