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90-3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90-300(第13/25页)



    但在单独开挖出的蓄水库中,水位线的变化是需要每日由专人测量汇报到她面前的,绝不可能被她错过。

    别看天气转暖,从理论上来说,在渭水上游的鸟鼠同穴山上,冰川该当有部分消融的雪水补充到渭水之中,但去岁的冬日没有雨雪对冰川进行补充,到了今年,这部分融雪就要比往年少,渭水支流中也少了两季雨水的注入,水位是势必要降低的。

    一想到她要面对的是这种持久性恶化的气象,担负着的也是以百万为计的黎庶性命,她就觉得自己肩膀上的担子不是一般的沉重。

    求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乐平月报的四月刊,在乔琰的授意之下,放弃了对弘文馆的考核、法正和刘巴的出仕,以及糊名考试制度推行的宣传,而是以相当细致的文字与图幅介绍了井灌井排工程,尤其是滨河滩区域的井灌推行。

    对各个环境下的井灌深浅,都尽可能地做出了明确的划定。

    同时由各郡县长官统筹井渠工程的补建。

    随后在报纸上以图样标示的,就是通过杠杆运作的冲击式凿井设备,用于告知民众深挖的方式。

    倒也实在不能怪乔琰没让人提前打这些深井。

    在月报的最后一页上也已提到了,春耕之前,关中水利工程的人力除了对一部分地界进行翻修之外,几乎全部的劳工都用在了“秦岭山前地下水库”之上。

    秦岭北坡的七十二峪从山区进入关中平原的时候,形成了相当可观的垂直渗漏,就成了一座天然地下水库。

    即便是在枯水期,这座地下水库中也有着相当可观的储水量。

    通过勘探地貌,选取合适的位置打下深井,正是给关中地界预留的最后一道保命符。

    地下水库的凿井已成,才是下一步的工作——

    希望三州民众配合各郡县的长官,在地表河流调控的能力削弱到一定程度之前,将井灌工程彻底落实,以备时需,尽量延缓秦岭地下水引流工程发动的时间。

    起码在遭逢旱灾的第一年,不是真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乔琰是不打算动用这道保命符的。

    但不用和没有完全是两码事。

    拿到报纸的民众未必人人都认得字,却都能辨认得出报纸上印刷清晰的画作,那里标识着一座巨大地下湖泊所在的位置,给他们传递着旱灾当头的信心。

    当凿井的辘植式滑车开入一个个村庄的时候,对旱灾的恐惧就更是变成了协助凿井开工的动力!

    也不只是如此。

    在月报的第三页中还告知了他们一个好消息。

    他们遵照着上一期月刊阻遏蝗虫孵化而进行的深耕以及秸秆还田,其实都是有利于旱地种植的,在旱灾到来之中的抵御能力原本就要比普通的田地更强。

    虽说减产已经是今年的必然情况了,但这么一看,总归不会减产到颗粒无收的地步。

    “我就说该当听从大司马的诏令做事!”听着乡亭长官对月报上的信息又做出了一番解读,当即有人欣然慨叹道。

    他摸着自己手中的一份报纸,看着秩序井然的水渠灌田景象,一想到若是没有这些人为施加的调控手段,自己可能会面临何种局面,他就忍不住想要将自己手中的这份月报给供起来。

    不过,他一边听着凿井顺序的安排,一边又小声地对着妻子问道:“你说,这等好东西,大司马就不怕流传到别州去,帮了咱们的敌人吗?”

    这个问题,也同样被已经开始筹备五月刊的昭姬对着乔琰问了出来。

    “且不说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们这样连地下水库都纳入考虑的细致举措,只说以井灌井排抗旱……”

    乔琰眸光微怔,叹道:“昭姬啊,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将这些尽数学去。”

    “方今这世道,百姓也只是想活命,却为何这么难呢?”

    296. 296(一更) 民有同心

    昭姬也不觉愣神了许久,方才回道:“是啊,为何就这么难呢……”

    蔡邕为当世大儒,其实也不可能是全无出身,但在政治斗争上失利之后,陈留蔡氏显然并未对他提供任何的庇护,反而让他不得不避祸在泰山羊氏门下,而泰山羊氏连姐姐的儿子都难以保全下来,也早不是什么高门大户。

    有名有姓之人尚且如此,何况是那些可能从小到大就用着一个诨名,遑论取字的乡里黔首了。

    在医疗条件何其简陋的偏远之地,一场简单的风寒都有可能让人送命,或者留下难以复原的后遗症。

    更别说战乱之时的征兵了,那真是一件要命的差事。

    现在还加上了旱灾,和极有可能在一个月后就发作出来的蝗灾。

    这无疑是在往人原本就已经岌岌可危的处境上,又毫无顾忌地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昭姬听着乔琰语气中令人不由触动的沉重,这才后知后觉地想到——

    她所看到的关中并州凉州,已经是在乔琰的种种举措之下显得条件没那么恶劣的地方了。

    若要以这三州之地的情况去推测整个中原的情况,那就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那些地方没有人去通过山岭和其上融水所形成的冲积扇来推测地下水库的位置,也没有人在得到了马钧这样一个机械奇才后,分明可以让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武器的研发上,却依然要让他在挖掘井渠的工具之上多加考量。

    现在又有了黄月英这个与之协作的天才,这才有了这次更容易让民众理解、进而搭建起来的冲击式凿井设备。

    蔡昭姬跟上了乔琰继续往前的脚步,接话道:“难怪君侯让我在五月刊中记载的,依然是可以让人方便学去的东西,若能凭借着这部分知识让更多人活下来,我们损失的这一点时间和利益,也实在不能算是什么了。”

    在五月刊上一个相当关键的内容,叫做如何在旱灾之中偶尔出现的降雨里收集雨水。

    这个收集,当然不是让人直接在屋外放着个水盆多接取一点水。

    各家的容器是有限的,通过这种手段接取到的水,对于整个旱灾之中所需的用水,也委实是杯水车薪了点。

    这是在教人如何让流经地表的雨水以更合适的方式,一部分留存下来,一部分让其均匀地渗透到流经区域,而不是快速流过,在水洼处沉积入地底。1

    说起来也有意思,其中的一项举措还是先前用来调控渭水水流的。

    就是那石笼。

    从都江堰工程里学过来的石笼。

    若是按照现代的话来说,这东西就像是个层级控制结构,在旱灾期间布置在小型河道之中,便能起到减缓径流的作用,让这些流水尽可能地在缓慢流动的状态下渗透进土壤,以达成浸润更多土地的目的。

    要编织多大的尺寸,要将这东西放在什么位置更为合适,在三州地界上负责兴修水利工程的那些人其实都已经知道了,操作起来也堪称熟练。

    之所以还要在乐平月报上再做出一番刊登,还是为了防止有人觉得这东西是在恶意截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