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10-220(第5/25页)
的名额将一批棉衣收集起来进行倒卖。”
乔琰摇了摇头:“我未必需要防着这些事,反而可以促成此事。真有冬衣急需的人不会为了百枚五铢钱卖掉自己的求生希望,卖掉此物的,得了钱也能过个好年。至于高价收购走棉衣的,在二次出售之时也总要说清楚这东西的来源,便是在替我们做个宣传。”
宣传从军于并州牧麾下,是个有福利可以领取的好去处。
随着地盘的扩张,粮食的增多,她能养得起的兵卒也理所当然地要增加了,也正是潜移默化宣扬的必要时候。
乔琰又道:“或许还会有一部分商人将棉衣送到并州之外的地方,比如邻近的冀州。”
先拿到此物的必然有余钱在手,只靠着外流出去的这部分绝不可能填饱他们的胃口,可到了明年,棉衣的数量足以覆盖并州境内更多的人口之后,她便打算开启户籍实名购买制度了。
到那时候,除了兵,她还要人。
从她的邻居这里抢来的人!
她对着贾诩叮嘱道:“我知道先生近来想休息一阵,但棉花事关并州民生,请先生多留心些随后的经营。”
这种不仅是简单的种植制作以及销售,还涉及到心理博弈的东西,还是交给暂时赋闲的贾诩最让她放心。
至于用棉花拈成棉线,从而制作出的少量棉布,则被乔琰交给了阳安长公主。
她来到并州已有两年,该是让她发挥出作用的时候了——
在乔琰这头因棉花收获后的各项事宜忙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并州还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此人便是田丰。
冀州的秋收秋种过后,袁绍便因和乔琰之间门无法达成合作的关系,按照之前所计划的那样,让田丰前来并州考察与偷师。
所以此时他已从魏郡抵达了上党郡。
上党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其在边境筛查上做得格外严苛,好在田丰看起来也就是个貌不惊人的中年人,又被袁绍给他做好了伪装的户籍和路引,在这会儿若按照户籍上的名字来说,他应当叫做元封,更看不出和田丰田元皓之间门的联系,怎么都比戏志才当时那个化名要走心得多。
而一进入并州地界,他就发觉,审配在议事中说到,并州田地情况与其他地方有些区别,绝非一句虚言。
此时距离审配上次前来并州一行,已过去了两年,这种一山之隔的两地所表现出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
更可怕的是,太行以东的魏郡乃是天子脚下,而他现在所处的太行以西,甚至还只是个山村。
这不由让田丰心中惊愕,只是并未表现在他的脸上。
在他朝着周围的打量中,只见田垄间门往来的农人脸上带着一种让人产生时间门错乱之感的平和笑容,更让他不觉心惊。
也正是在此时,有两个孩童从他的面前跑了过去。
随着他们跑动间门带起的风,一句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还不跑快一点,若晚了,咱们就抢不到听常先生讲月报的前排了!”
田丰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一个词,下意识地顿住了脚步。
月报?
这又是什么东西?
213. 213(二更) 成就结算
田丰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着同来的三两下属比划了个手势,自己跟上了那两个孩子的脚步。
从田垄往高处的村寨台地上走,没走出多远,他便看到在树下坐着个文士,周边围了一群孩童。
还有些荷锄务工路上停下在旁的,也驻足在了外圈。
因田丰的打扮看起来更像是个行脚商人,也没显得有多起眼。
越过前头那些孩童的脑袋,他见那文士将手中的大开页的乐平侯纸展开在了膝上。
看起来,这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月报”。
虽说这两年间门乐平侯纸对外销售的也不在少数,但着实少有这种规格的。
然而田丰朝着周遭看了一圈,却见这些孩童对此习以为常。
其中一个活跃些的更是朝着那文士说道:“常从事,把九月刊上的杂谈趣事说给我们听听吧!”
他身旁的成年人似乎是他的父亲,拍了一把他的肩头,“念什么杂谈,听听农学的部分。”
那孩子当即嘀咕道:“您今年的地都种差不多了,少惦记一期农学又没事。”
这话一出,顿时引来了周边一群同伴的响应。
让一旁的田丰在意的,倒不是这所谓的杂谈和农学,而是这孩子对居中这位文士的称呼。
能被称为从事的,大概率就是乔琰的州牧属官。
只可惜乔琰擢拔的人手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任职之前并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名声,这位的姓氏也没有什么标志性的,这就让田丰暂时猜不出他的来历了。
所以他也自然不知道,对方便是上党郡从事常林。
相应的,常林也未曾留意于人群中多了个从冀州方向来的重要人物。
他承担着督查上党郡事务的责任,到如今已有两年。
彼时对他的任命,也代表着乔琰对流入并州民众的看重。
不过常林本人处理庶务的能力并不差,还能在闲时给这些上党郡村落中的孩童读一读收到的乐平月报。
现在收到的这一份正是九月刊。
那些孩子喜欢月报上趣事杂实不奇怪。
在绝大多数人并未接受过教育的情况下,相比起晦涩难懂的文章,当然还是故事更能让人读懂,不过这份月刊上的杂谈板块有些特殊,常林斟酌了一番还是说道:“我们这次按顺序来。”
按顺序归按顺序,对这些有新鲜玩意可听的孩童来说,能听到他们想听到的内容,已足够他们觉得满足了。
他们又哪里会有什么意见。
何况乐平月报这东西,在蔡昭姬对其规划内容渐入佳境后,越发考虑到了推广的普适性。
虽说从识字的角度来说,能通读这份月报的绝不可能是在乡间门田地上活动的这些孩童,但考虑到月报还起到了消息口耳相传的作用,为舆论战和文化入侵铺垫,月报在内容体裁上就需要让人逐渐形成一种认知——
即便是不认得两个字的农人也可以通过旁人的转述理解报纸上的内容,即便是孩童也可以理解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这就是蔡昭姬想要达成的目的。
在这种趋势之下,除却常林这种本身就是闲来无事才来当个读报员的,不乏有原本想通过举孝廉之法养名望的,改为通过给乡邻读报来累积出仕之前的名声。
乔琰已久不在并州,对这种趋势未有耳闻,替她坐镇后方的戏志才陆苑等人却知道,只是想到读报至今也还没产生一个拿得出手的人才,便没打算跟她汇报。
但能否获得更进一步的变革姑且不论,常林此时已同这些乡人说起了文学板块的内容。
其上写着一首五言诗歌,出自蔡邕的手笔,名为翠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