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宋仁宗: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家父宋仁宗》 130-140(第17/20页)

的。

    神威大将军炮都已经能成批量手搓出来,在他有生之年即便点不出能让游牧民族从能征善战变为能歌善舞的马克沁,也能整出个燧发枪吧。

    结果赵昕言辞恳切地说了一大堆,赵祯听到的只有恩科二字。

    恩科恩科,那到底是谁施恩,谁受恩呢?

    新君继位,加开恩科是不是听着会更加名正言顺,悦动动听一些?

    赵祯已经竭力说服自己,但要彻底让出权位的心灰意懒还是不可避免的笼罩了他的全身,脊背开始弯曲,身形因之佝偻。

    “封禅之事,朕允了,你等会便让富弼牵头,协同有司商议吧。再……”

    赵祯忽得有些气短,但还是说了下去:“再添一条,待封禅事了,朕就禅位于你,让他们看着一起办了。”

    比起被别人帮着体面,他还是选择自己体面。

    父子之间的全始全终,须得双方一起努力。

    赵昕被赵祯后半截话给击蒙圈了,呆呆喊出一句:“爹爹?”

    这话到底是怎么聊到这的啊?话赶话也没这个赶法啊!他该不会是幻听了吧!

    他提出让无良爹去封禅,纯属是做儿子的更好去收拾烂摊子,他也不愿意去收拾烂摊子。

    要不等着他将来灭辽完毕,四海一统,有人把他往封禅的方向架,他是去还是不去呢?

    去了吧,膈应。不去吧,肯定会被人指着鼻子骂不孝,还不如满足一下无良爹的虚荣心。

    赵祯看出了儿子的懵懂与茫然,心下懊恼把话说早了,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打碎牙和血吞,佯装不在意地摆手说道:“怎么,朕都这个年纪了,你又是难得的好孩子,还不许朕偷懒享享清福?”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再拒绝就不礼貌了,更何况这本就是赵昕所渴盼的东西。

    倒不是因为权力,他如今的权力其实也和真正的官家差不了多少了。

    而是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脑中有很多构思,须得坐在最高的那把椅子上,才能撬动更多的力量。

    所以他想了想,躬身接下了这份大礼:“是,儿子遵旨。”

    第139章 龙虎汇聚

    垂治五年,四月。

    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赵祯一时心血来潮,甩出两个国家级大项目,令文武百官,尤其是礼部和太常寺这种主持礼制仪典部门的官员差点忙到原地起飞,但对于天下士子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和昔日的赵祯一样,只有恩科二字。

    恩科恩科,关键在于恩字。

    简单粗暴一点来理解便是,开这一科就是为了来施恩的。

    因新君继位增开的恩科,就更是重中之重。

    新官上任尚且三把火,况乎新君继位呢。

    没说的,旧有的东宫系官员必将随着新君继位而腾飞,那他们从前坐着的位置就得找人填满。

    按照政治惯例,新君多半会把这些位置的大部分分给积极朝他靠拢的已有官员安抚朝局,然后再通过科举挑一批才学出众、底子干净、年轻敢为的新人把剩下部分填满,好做到相互制衡。

    能被东宫系官员坐着的位置,过去几年太子还依靠着他们监国理政,手中握着的权力和将来的前途还能小了?

    而且朝廷刚刚收复西北,多少要挑一些人过去填补亲民官的空缺吧,有在西北这等边疆地区为官的年资加成鼓励性政策,也不算亏。

    再加上第一次掌握完整权力,名正言顺收下的门生,情感多少还是会有些不同的。

    君不见第一届武举进士如今还活着的最低也是一州兵马都监,王韶和章楶这两个挑头的更是凭着军功,以未及而立之年就做到了无数武臣一辈子都望尘莫及的一军之主。

    就是初时被人斥为百工贱业的综学科,也因伐夏之战中的神威大将军炮名声大噪。

    人们都说第一届的综学科状元沈括,如今是以工部主事在干着工部尚书的活。

    不,工部尚书都不如他,毕竟工部尚书没办法从太子殿下那要来那么多的研究专款。

    有这两科考生珠玉在前,有理想抱负之人怎能不削尖了脑袋往这一次恩科里扎呢。

    京东西路,兖州,奉符县。

    此地原名博城县,因唐高宗李治封禅改名为乾封县,又因先帝真宗封禅泰山,在大中祥符年间改名为奉符县,可见与封禅一事深度绑定  。

    因此地毗邻泰山,常有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历朝帝王又多对泰山进行加封,信众众多,姑且能算当今之世一只手能数得的旅游业占经济收入大头的地方。

    奉符县的百姓其实已经挺习惯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有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异乡人了。

    年过半百的老人还常常在农闲时分对后辈讲古,大多数时候讲的都是四十多年前先帝封禅时的大场面。

    可这些健谈的老人近来在面对后辈追问两次封禅哪个场面大时,却纷纷缄口不言。

    开玩笑,如今这场面他们是真没见过啊。

    先帝朝时的封禅搞得的确隆重非常,但他们那时见参加仪典的官员儒生们都有一种刚死了老子娘就立马被要求娶亲的强颜欢笑感。

    知县老爷和衙役们更是如狼似虎,不仅要求他们黄土垫道,清水泼街,更是把一切外地人都给赶了出去。

    他们这一批人得等到长大以后才从外地来的嘴大客商那听说,先帝封禅乃是一意孤行,当时的县令率人恨不得将外地来的蚂蚁都赶出去,就是害怕有头铁的跳出来扫兴。

    哪里比得上如今,不仅不用出徭役修路,县令老爷还花钱雇人,用的还是水泥,一修就是二十里,说出去能把外县人的眼珠子都给羡慕红了。

    更没有什么窝藏包庇的麻烦,县里甚至鼓励他们将家中多余的房舍腾出来,暂时安置这些从五湖四海来的士子。

    毕竟现如今连东北的旧城都住满人了,总不能让这些相公们睡大街上吧,那可真真是有辱斯文,被言官们参一本县令老爷绝对会倒大霉的。

    只是如今坐皇位的还是姓赵,是先帝的亲儿子,所以这些“诽谤”之言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

    但掂着手里沉甸甸的“房租”,心里的秤该往哪边偏却是无可争议的。

    又一个清晨,太平镇的尹姓老汉拨弄了一下灶膛中的火,估摸着时辰差不多了,拍了拍正看着笼屉吞咽口水的小孙子屁股蛋:“看甚看,不是给你的。

    “一天天的就知道吃,没半分眼力见,要是都像你这样,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还不快去东屋把三位苏相公喊起来吃早食了。”

    垂髫幼童顿如获得至宝一般,撒腿就往东屋跑,嘴里还不停喊着:“三位苏相公,翁翁让我喊你们起来吃早食了!”

    他是个会看眼色的机灵孩子,那三位从眉山来的苏相公都是好人,高兴了会分他一整个炊饼的!

    阿娘刚生了小妹妹,正需要补身子哩。

    若是今日还能得炊饼,那就还拿去给阿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