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12/17页)

以有些人会得到家族的帮扶,有些人反而因为父母早逝,财产完全被家族吞没,然后还要被家族的人欺凌。

    因此,杨秋当初定下了制度,有那种伪装姓名过来的人愿意改正错误,承认自己的身份,杨秋是会给这些人一个机会的。

    毕竟这年头的世家大族,也没有想象中那样铜墙铁壁,他们随时都可以被分化。

    而这些旁支子弟对宗族并没有那么忠诚,再加上还有基本的识字算术能力,那都是可以拉拢过来的人才。

    所以过去这些年,关东那边送过来的旁枝子弟,其实都是给杨秋送人才过来。

    只有少部分人依然为宗族做事儿,大部分人都觉得在昭国大有可为,还给家族送什么消息?

    最好以后老死不相往来,直接自立。

    听完原因的华佗终于明白,崔厚这个士族出身的人为什么义无反顾加入昭国,且学习医学的原因。

    留在汉廷那边,这些旁支子弟其实是没有出路的,除非已经优秀到了极点,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要仰赖家族。

    但昭国不一样,出路太多了。

    农学,工学,算术,天文,地理,医学,这些都可以让自己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不用被宗族欺压,不用仰人鼻息。

    翌日,华佗解决了朝食之后,他就主动求见到了昭王这里。

    因为之前双方已经定好了见面时间,所以华佗很快就来到了杨秋面前。

    行完最基本的礼仪之后,杨秋笑着招手让华佗坐在了自己下首。

    “华医师,过去这一月有何感想?如今想清楚答案了吗?”

    华佗已经心无疑虑,他这一刻回答得很坚定。

    “黄帝曾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然伯高之所答,已然与目前解剖后的人体器官存有差异。

    听闻大王曾对医学院之人言,医学知识唯有超越前人,方能使医学进步,让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寻得解决之法。

    我欲留在昭国,如此方能在医学一道上深入钻研。”

    这个答案让杨秋丝毫不意外,像华佗这种对医学一道痴迷的人。

    只要进了医学院看看目前崭新的医学知识,见识到更加先进的医学工具,他怎么可能还愿意回到汉廷那边。

    “昭国有诸多商队常常前往关东之地。华医师如果同意的话,可以亲自写一封信,我让商队帮忙把华医师的家人都接过来,如何?”

    这是根本不给人留后路啊,打包把家人送过来,就是要让华佗彻底留在昭国的意思。

    华佗虽然没有意见,因为他也觉得大概下半辈子都会待在昭国了,但他没想到昭王比他还要积极。

    他原本以为这事儿得自己拜托人帮忙。

    “大王,说来惭愧,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疾医。昭国医术高超之人比比皆是,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大王似乎对我甚是赏识?”

    华佗也不想自恋。

    但经历了这一个多月在昭国的体验,他真的觉得自己的医术在昭国不算是顶尖。

    可是这位昭王似乎就是很赏识他,对于他开出的俸禄待遇,对未来家人的保障,真的是考虑得很周到。

    他何德何能,让一国之君为他考虑这么多?

    “华医师,你很优秀,不必妄自菲薄。

    当然,我也另有他意。千金买马骨这种事情,华医师你也听说过。昭国确实有很多医师,但我觉得还不够。

    虽然医学院也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医师,可我也想招揽中原那边的医师过来。

    而华医师在中原之地非常有名气,你留在昭国,对他们应该很有吸引力……”

    话说到最后,杨秋还问华佗认不认识张仲景,但显然两人并不认识,这时的张仲景还没有写出《伤寒杂病论》,所以名气还不是很大。

    看来招揽张仲景的事情,还是得等名气打出去之后。

    上午和华佗聊完天之后,杨秋在下午又接待了来到昭国的荀攸一家人。

    贾诩的速度很快,已经直接把荀攸一家人打包送过来了。

    第138章

    当然,荀攸并非今日方才抵达。

    他于前日便已到来,如此长远距离的迁徙,加之尚有家人需要安顿,杨秋自然不会即刻将其唤来。

    总得让人稍作休整。

    所以在过去的两日里,荀攸主要是带着家人忙于添购家具物品。

    虽说杨秋这边已为他们准备了宅院,屋子里面基本的生活物品也一应俱全。

    但说实话,具体到房屋细节的布置,皆需他们亲自上街去购买。

    杨秋至多为他们送上布料,不至于连他们穿什么衣服都会准备齐全。

    如此一来,荀攸这两日着实忙碌。小到挑选何种被褥,何种花色瓷器的茶具;大到购买什么样的胡床,什么类型的家具,这些皆需亲力亲为。

    毕竟昭国这边与汉廷那边在生活细节上差距甚大。

    许多家具在汉廷那边无需使用,而在昭国这边却着实不可或缺。

    既然要在此处生活,总得适应这边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固守着汉廷那边的规矩,最后遭外人排斥。

    当然,这种生活细节的差距,也有天气不同的原因。

    如今虽已至夏季末尾,但北边寒冷的速度极快。

    所以,这边冬日生活的特色之物,各式各样的火炉,以及各种各样的保暖工具,那都是必须要提前准备的。

    这一日的上午,在杨秋招待华佗的时候,荀攸正带着自己的长子在昭国逛街。

    大的物件基本已经添置完了,家里花草摆件厨房等细节东西,荀攸现在都交给了自己妻子去挑选,而他今日得带着长子荀缉在马邑县城池游览。

    几年过去,荀攸只觉得这座城池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整座城池扩大了好几倍,马邑县的繁荣兴盛,虽然比不上过去洛阳的繁华之景。

    但是荀攸觉得,在如今动乱的天下之中,马邑县已经是当今天下最为繁华安宁的地方了。

    如果让那些老百姓有得选,恐怕他们都愿意生活在这样和平安宁的环境之中。

    这个选择大约没有错,当初荀攸在监狱里面想的就是,若是还能活下来,那他就去益州。

    因为那时候的荀攸认为,益州隔着天险,未来天下四处战乱,益州必定会是天下最和平的地方。

    如今虽然阴差阳错来到了昭国,但自己所求的和平安定,倒是和最开始的愿望符合了。

    “阿父,我这两日观察了许久,实在没看懂那个长长的马车是作何用的。

    好像在固定的地方会停下来,然后会有人从马车上下来,又有人上去,就好似固定了路线一般。

    这应该不是私人车马吧?”

    荀缉今年十岁,已经是个小郎君了,他是荀攸的长子,非常聪明,性子也颇为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