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家人: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50-60(第5/18页)

陛下,之前真是错怪您了……

    ——原来您根本没有沉迷于炼丹修仙,而是以民为本,勤于耕种……各个方面的耕种……

    “诸位觉得这红薯如何?”

    “甜糯可口,可以充饥,只是不知道这番薯产量如何?”

    “一亩能够产个七八百斤吧。”

    现代常规种植下,春薯一般亩产3500公斤,夏薯亩产2500公斤。

    高产情况下,亩产量可达到万斤。

    自然在古代不可能得到这么高的产量,但也比同期的小麦产量要高许多。

    在座的文臣武将虽然大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但多少还是有那么几个熟悉一些农事。

    大家都有些不敢相信,七八百斤还这么好吃,不太可能吧。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他们以前没发现?

    “陛下,这红薯看上去不是本土作物,不知是从哪里过来的?”

    “南洋。”

    南洋,那么远,怎么出现在京城的。

    “有一天,朕做梦、梦到南洋有此种作物,又好吃又好种。结果一觉醒来,你们猜在朕的炼丹炉子发现了什么——”

    赵鸣拉长了声调,“烤红薯——”

    大臣:……陛下,您当我是们是傻的吗……

    赵鸣哈哈笑了两声:“哎呀,跟你们开玩笑的啦。”

    ——谁跟你开玩笑啊,大家在说正经事好不好?

    “反正,你们也别管是怎么来的,能吃就行,好吃就行了。”

    酒过三巡,赵鸣开口:“朕突然有个想法——”

    大臣:……不想听,不想听……

    “干脆今年你们的禄米全部换成红薯好了。”

    啥,那我们的禄米呢?就这么消失了么?

    “都送给老百姓吃呗。”

    红薯固然好吃,但一斤红薯三斤屎、回头一看还不止。

    吃多了反酸,所以不能完全主粮化,得掺着别的粮食一起煮。

    发给官员就太好了,谁信他们天天吃这啊。

    私下里还不是鱼虾鲍肚、吃的流油。

    反而是普通人,古代吃饱都难,有的吃就不错。

    明末要不是大规模的灾荒,说不定还能再挺一挺。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红薯那点子缺点、还算是问题吗?

    至于禄米,那是明朝官员的工资。

    《明史》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

    朱元璋对自家儿孙大方的很,对官员确实抠门。

    大明官员的禄米,从九品每月米5石,到正一品每月87石。

    在古代,一石等于十斗,也等于一百二十斤。

    所以正七品的县令,年俸禄是90石禄米,也就是10800斤大米。

    按三块钱一斤算,明朝县令年薪三万,月薪两千七。

    就这,还得养活一大家人,估计温饱都勉强。

    不过当官的,又有几个靠工资过日子的呢。

    也许海瑞是,但大明又有几个海瑞呢。

    就这,你们还敢给贪官免死?那岂不是更加为所欲为了!

    就该把他们全部枪毙,如有再犯,继续毙。

    *

    屋内被烘的暖暖的。

    赵小照躺在张宛怀里,赵富贵躺在赵小照的怀里,真是和谐的祖孙三代啊。

    本来,张宛是不肯让小猫上床的。

    “掉毛太厉害了,床上都是,我晚上睡觉岂不是一嘴的猫毛。”

    奈何慈父多败咪,富贵有了赵小照撑腰,就差坐到龙椅上撒尿了。

    而且赵小照三心二意的,富贵这名字取了没三天,又觉得这个不好了。

    “改个名吧。”

    “不行,不能改名,这是上了户口的。”

    紫禁城的户口,还是一环内,很值钱的。

    “那给她起个小名,叫豹豹。”

    豹豹住在豹房里,很合理,是不是。

    张宛看着汪直白天送过来的,江浙地区的重新丈量土地的册子。

    掏出一个计算器来,加加加加加,最后归零。

    若是太祖朱元璋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怕洪武三大案就变成洪武第四大案了。

    整个南直隶都会血流成河。

    她知道,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早就是常态了。

    这两份册子也不可能就完全能对得上。

    但不说八九不离十,总得有个七七八八吧。

    睁只眼闭只眼,那好歹还得睁只眼吧,不能两眼一抹黑啊。

    哪知道竟然能够离谱成这样?!

    这才只是弘治年间啊,每十年都有一次的普查。

    敢情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出了这些东西。

    其实之前清查的结果还没有出来时,只是对照之前每十年的各地呈上来的册子,张宛就已经觉得不对了。

    好几个县,其中某些村的人口,这十年与前十年居然是一模一样的。

    十年了人口一个不增、一个不减?

    你们就算是糊弄,是不是也要稍微修改一下数据,注重一下上报材料的合理性。

    听说到了万

    历年间,这些黄册都是早早填好了,就等着交上去交差的。

    甚至连几十年后的黄册都已经制作好了。

    等到明朝灭亡时,发现库存的黄册都已经编到几十年后了,着实荒谬。

    “你怎么看?”

    汪直说:“殿下若想……这当然是最好的借口。”

    想什么?

    不管想什么,这都是最好的借口。

    想什么都行,从杀一个人到抄家灭族,来一场弘治大案。

    只是内阁只有李东阳、谢迁两人。

    李东阳这人最是圆滑不过了,谢迁虽然强硬些,可他是浙江余姚人,难说好不好对自家老亲戚们下手。

    谢迁、谢迁,他姓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不知道他是不是那个谢,但他祖父从前在浙江布政使司、福建布政使司、光禄寺都干过。

    这可是个正经的官三代。

    那些隐匿人口的富户,搞不好也有他自己家。

    赵鸣推门进来,先在火盆前烤了烤手。

    转头就看见儿子和大孙女在床上做“人工呼吸”。

    赵富贵被亲的整个生无可恋。

    “不是这个亲法的,你这太猥琐了。”

    赵鸣伸手给张宛按在床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