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00-110(第6/26页)

虽然这么说,但若天塌了水来了,他也会组织一群人去补天治水。这时候他绝不会说什么不要用民力,让百姓自救。”

    叔孙通微微颔首:“世子所言极是。只是先贤提出思想的时候,肯定都是偏颇的、激进的。如何更改,那是继任者该考虑的事。若先贤都保守了,后世徒子徒孙不敢越过先贤,就更为保守。”

    这一点,毛亨倒是很赞同:“虽然老师希望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弟子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敢自言胜于蓝的人可不多。”

    刘盈拍胸脯:“我就胜于蓝。”

    毛亨慈祥道:“世子当然胜于蓝。”

    刘邦则琢磨着其他人忽视的,刘盈口中的“几千年”后。

    他都当皇帝了,反正以后治国是刘盈的事,就算自己知道了未来,好像也不怕走弯路了?

    刘邦懒得遮掩。自己马上当皇帝,刘盈是未来的皇帝,需要遮掩什么?

    他直接问道:“盈儿,你说几千年后,可是神仙让你看到了未来?几千年后天下还统一着吗?”

    在场汉臣有人面露茫然,有人十分激动。

    毛亨坐直了身体。

    对啊,世子有神仙授课!

    “当然啊,阿父你就是确定汉承秦制的人,你自己还不知道?”刘盈狐疑道,“你是不是拐弯抹角让我夸你?”

    刘邦淡定道:“夸吧。”

    刘盈撇头:“不要。”

    韩信也对后世很好奇:“盈儿,后世采取的是哪一种思想,荀子还是孟子的?”

    刘盈道:“所有。所有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能用。先贤提出思想,也没想后世人只用自己的。后世君王就算口头上说用某一家的学说,其实也是选有利于自己的言论,不过披个皮而已。其实就说现在的诸子百家,也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盈活动了一下跪僵的身体,琢磨该把椅子做出来了。

    他都要上初中了,还爬刘邦怀里,把刘邦当椅子。

    扶着刘邦的两条手臂,刘盈长舒一口气,继续道:“荀子一派的仁政,就是吸取的黄老思想,对吧?”

    毛亨:“……”

    他干咳一声:“怎么会?荀子的思想就是自己的。”

    刘盈笑而不语。

    后世人只看别人咀嚼过的言论,没有直接看史书记载,都会生出一个疑问。

    汉初的黄老思想怎么突然兴起,他们从哪来的?

    若梳理了诸子百家学说和汉初执政方针,就能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黄老与秦制是一体两面,汉初黄老最近的源头是韩非,再往上是荀子。

    荀子一门,可以是法家,也可以是黄老,反正都是他的门人。

    黄老学派是假托黄帝、吸取《老子》哲学思想,所发展出来的纯粹的政治学派。

    黄老对王朝的目标,是“安”、“强”、“霸”、“王”四个层次。如字面意思,黄老最终的目的就是天下一统。

    黄老要求“尽”民力,但不滥用民力;改造自然,但不滥用自然;选练军队,但不掠夺灭亡国家的财产和妻女;强调法治,但要赏罚得当,不能滥用刑罚。

    黄老学派特别强调“天行有常”,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有“功”。人的能力有一天可能会强大到战胜自然,但若不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自然仍旧会惩罚人类。所以无论人类再强大,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至于什么有明君出世,天就不会降下灾难,洗洗睡吧,梦里什么都有。

    天常,法治,强兵,仁德……是不是很眼熟?

    刘邦看着毛亨的眼神古怪极了。

    叔孙通冷哼一声,眼底满是嫌弃。

    孟子一门无论是否受君王欢迎,但他们仍旧是孟子一门。

    不像荀子一门。

    荀子的门人都不自称荀子徒孙,而是法家的,黄老家的,甚至兵家的。

    叔孙通甚至怀疑,如果后世君王支持孟子学说了,荀子徒孙还能摇身一变,变成孟子传人。

    他们就是有这么无耻。

    刘盈接过刘肥递来的蜜水,润了润喉咙:“汉承秦制,黄老其实也是承袭的秦制,承袭的秦没有遵循的制度。”

    承袭“没有遵循的制度”,看似是一句没有逻辑的话,但事实就是如此。

    韩非、李斯师承荀子,他们的“法家学说”,也有很浓重的黄老思想。

    乱世用重典,那治世呢?

    他们都得出了结论,黄老思想最适合大乱之后的王朝。

    什么黄老?那是我们法家学说!

    “那就用黄老了。”刘邦得出结论,“现在的人一听还用秦制,用法家思想,都会生出厌恶心。儒家也不行,人多势众,又多是反贼。还是黄老好,将来也好改。”

    刘盈吐槽:“是好改,因为任何士人都可以说自己学自黄老。”

    诸子百家,哪一家没有说节约民力,顺从自然规律?

    只要你要好好对待百姓,那都是黄老。

    刘盈道:“但为何非要说遵循什么思想?能用就行,哪家都行,还要披个皮,烦死了。我大汉遵行王道,杂糅霸道,都行。”

    刘邦摸了摸刘盈的脑袋,微笑不语。

    毛亨和叔孙通也停止了用眼神对波,微笑着看着刘盈。

    刘盈昂首。

    看,随便看,我就是这么厉害。

    “好了,别骄傲了。该你出去做总结了。”韩信越过义父,也揉了揉刘盈的脑袋,“你不是说你要做个什么,总结发言吗?”

    刘盈从父亲椅子上跳起来,去发言了。

    装逼,他最喜欢了。

    他要站在台子上长篇大论,听得所有听众都在心里骂祖宗。

    嘻嘻嘻。

    分封和统一讨论后,士人又就法律、税收、官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议论。

    刘邦后来大摇大摆跟在刘盈身后走出来,听到有意思的话就让韩信和刘肥记下来。

    在场众人有的猜出了刘邦的身份,有的以为刘邦是汉王派来的人。无论如何猜测,他们都感受到了汉王对这场讨论会的重视。

    或许大汉以后执行的制度,就是从这场会议中出现。

    劝降得差不多了,刘邦身边重臣都回到了他的身边。

    曹参、陈平、张良、王陵等即将被刘邦托付重任的人,全部都来给刘邦当书记官。

    王陵看见身边同僚,如坠云雾。

    曹参就罢了,他将来是肯定要当丞相,要治国的。

    自己为何也混在其中?他不喜读书啊!

    可有的人,他就算不喜欢做某些事,天赋也超出常人。

    刘邦把王陵叫来时,本来只需要一封诏书。刘盈非要“告家长”,刘邦便顺从儿子的恶趣味,将诏书发给了王陵之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