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枝吴峥嵘: 150-1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叶满枝吴峥嵘》 150-160(第19/28页)

除了跟着父母去外地探亲,基本没有出远门的可能。

    他们家在上海没有亲戚,在这种事上骗人,万一被人查出来抓住把柄,那她跟吴峥嵘有八张嘴也说不清。

    真要去上海的话,只能由她只身前往,不可能带着孩子。

    叶满枝平时好说话,每天下班都去排队给孩子买糖水,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很少退让。

    她拒绝得干脆,吴玉琢自然能听出来,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妈妈不可能带她一起去上海找爸爸了……

    吴玉琢躺在床上,抱着梨花生闷气,也不帮她妈揪线头了。

    爹妈都去出差以后,她就是没人要的小可怜啦!

    叶满枝当然不能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至少要给吴玉琢过完五岁生日。

    而且单位那边能否放行还不一定,毕竟食品厂现在确实没啥资金搞罐头设备。

    “宝宝,要是妈妈去出差了,你想让太爷爷太奶奶来咱家陪你,还是去他们那边住?”

    如今老叶家全员上班,即使是四哥也得去电影院卖瓜子,所以如果她去出差,那吴玉琢的去处只有吴家老宅。

    吴玉琢闷闷不乐地说:“去太奶家!”

    到时候她就不用上幼儿园了!

    她太爷爷可乐意让她在家学习了!

    叶满枝放下剪刀,在她毛绒绒的额发上撸了一把,“行啦,别噘嘴了,坐火车一点也不好,时间特别长,坐得屁股疼。你去了太奶家就不用上学了,还有太爷太奶给你买好吃的,多好啊!今年过生日,妈妈再给你买个小蛋糕!”

    *

    吴峥嵘的一封电报,让他闺女沮丧了一个周末。

    即使被妈妈带去大澡堂洗了澡,又吃了一毛五的冰砖雪糕,心情仍然没啥好转。

    叶满枝没能将人哄好,去单位上班的时候,也就没跟牛恩久提那上海工业展的事。

    她让周如意提前搜集一些有关上海工业展览会的资料。

    周如意找了两天,却为难地说:“厂长,我只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外宾去参观的新闻,苏丹共和国的将军,还有肯尼亚的副总理都去参观过上海工业展览会,但是找不到关于这个展览会的单独报道。我联系了工业局的同志,他们只有前年的资料,问咱们要不要。”

    “嗯,那就要前年的吧。”叶满枝看了眼手表说,“我今天要下车间,你就不用去了,先去工业局把资料拿回来。”

    《鞍钢宪法》正在罐头车间推进得如火如荼,除了让工人参加管理,还得让干部下车间参加劳动。

    叶满枝每周有固定的一天去车间实打实地劳动。

    上午在罐头车间,下午去糖果车间、酱菜车间或糕点车间。

    反正她一天要跑足四个车间,不但要劳动,还要解决车间的实际困难。

    除了她,供销科的所有人也要下车间。

    孟烈当上供销副科长以后,暂时没什么大动作,但是非常支持推行《鞍钢宪法》。

    他在科室里说,供销科由叶副厂长分管,连叶副厂长都去车间劳动了,供销科的同志总不能在办公室里干坐着。

    当然也要下基层劳动,主动联系群众!

    他这番话不受同事待见,但是占据了各种意义上的制高点,没人能反驳。

    因此,自打孟烈当了供销副科长以后,供销科全员响应号召,分批次去车间劳动一天。

    叶满枝去糖果车间劳动的时候,供销科的两个业务员已经坐在台案前开干了。

    车间里摆着几排台案,工人们围坐在台案前,给切好的牛皮糖包糖纸。

    叶满枝刚干这活儿的时候,工作效率非常低,主要是牛皮糖外面要包两层纸,一层外包装,还有一层防粘的糯米纸。

    糯米纸又薄又脆,稍不留神就弄得稀碎。

    最近练得勤了,叶厂长效率有所提高,但次品率仍然没能降下来,不合格产品被班长打回来好几次。

    与她情况相近的,还有供销科的两个业务员。

    “我记得之前去广州出差的时候,看到人家的食品厂都用自动包装机,”业务员苏芩说,“用机器给糖果包装可快了,比咱们这样一个一个用手包快多了。咱们糖果车间怎么不上机器啊?”

    另一个业务员在桌下用腿撞她一下,示意她别多事。

    车间主任能不知道用机器的效率更高吗?

    人家主任都不提,他们瞎提什么意见!

    叶满枝来糖果车间劳动的次数不少,其实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

    如今什么都强调机械化,而糖果车间算是机械化最低的车间。

    从熬糖、制糖,再到包装,几乎全靠人工。

    熬糖制糖也就算了,包装这一块儿就像苏芩说的,完全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

    厂领导和车间主任一直不提上机器的事,无非是担心车间职工被精简掉。

    有了机器以后,车间减员是必然的。

    到时候这么多职工,要如何安置?

    尤其前几年粮食短缺,这些工人被精简以后,要么去农村搞生产,要么像四哥似的,在自由市场上混口饭吃。

    食品厂的领导班子对糖果车间的现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在职工的角度来看,算是比较有人情味的。

    叶满枝坐在车间主任对面,笑着说:“甄主任,小苏说得没错啊,咱们车间里可以考虑提高一下机械化水平,搞两套自动包装机。”

    “呵呵,现在厂里用钱的地方多,”甄主任戴着口罩,声音嗡嗡地说,“糖果车间这边人手充足,能应付得来,就不给厂里添麻烦了。”

    叶满枝没反驳他的话,稍稍提高音量道:“机器也未必全靠厂里出钱买嘛,咱们厂糖水站的那个汽水机,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吧?那个机器就是罐头车间的杜涛发明的,罐头车间在试点推行《鞍钢宪法》,搞两参一改三结合,搅拌汽水机算是三结合的产物。干部、工程师、工人相结合,一起解决车间里的难题。咱们糖果车间要是也有技术方面的人才,可以效仿罐头车间,搞搞小发明小创造,为厂里节省一些开支。”

    “有了机器以后,车间里多余的人手,可以安排到其他岗位上,”叶满枝问,“大家都听说了吧?咱们厂要生产汽水了,生产线上还需要不少工人。”

    甄主任忙问:“叶厂长,咱们真的要生产汽水了?我听说那进口生产线还不一定能交给咱们厂呢!”

    “已经初步确定了,”叶满枝点点头说,“今早刚得到的消息,省厅打算将这条生产线交给滨江。到时候咱们厂与滨江工业局合作办厂生产汽水。”

    这张台案前的工人们立即沸腾了,“叶厂长,咱们真的能生产汽水啦?”

    “对啊!”

    “那可太好了!”

    工厂职工都挺有集体荣誉感的,单位的业务越来越多,说明他们发展得越来越好。

    厂子办得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