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娇娇女吃瓜看病日常: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七零娇娇女吃瓜看病日常》 40-50(第6/30页)

工具,他们一行四个人骑了三辆车,走在路上,也是一道很有气势的风景线。

    王顺喜见她们一行人前来,也很是欣喜,知道是她哥哥要做家具,也坚持按之前的价格算。

    苏烈他们知道了事情原委,自然不肯,最后推脱不过,还是苏妍说,自己那套图纸就送给他了,以后他要按照上面给其他人做也行。

    王顺喜眼前一亮,他干这活多年自然知道,图纸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特别是这几张图,他做的这十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来找他打家具的人问过了。

    只不过考虑到是苏妍的,他并没有答应下来,还想等着人来拿家具的时候再跟她商量一番,她如果愿意的话,价格合适他是想买下来的。

    “这么说来,其实还是我占便宜了”他有些不好意思道。

    “也不算,毕竟我也没损失什么,图纸在我手里就是一张废纸,还是要配你们这种能让它发挥作用的人”苏妍谦虚几句。

    于是苏烈和孟依依照着他们的例,全订了一套。

    苏烈听说王顺喜也是退伍兵转业,和他经历有些相似,两人倒还聊得挺投缘。

    眼见天色不早,婉拒了他家的留饭,四人分头回家。

    马上要准备过端午了,按这边的惯例,他们要去采些菖蒲来挂门上。

    当然还要采粽叶,这边粽叶主要是用箬竹叶,形似竹而叶片更宽大,粽子一般包成三棱锥状。

    箬竹叶家路边就不少,佟秋梅怕她摔道,就让她在路边采,她边挑选着采边把佟秋梅采来的码整齐。

    采回家的箬叶也不能直接用,先用水洗净帕子擦干,才能使用。

    捆扎用的是棕榈叶,一大扇叶子摘下洗净,剔除没个小枝上的白色硬骨,然后绑在立起来的长条板凳上,开始包棕子。

    里面馅料以玉米为主,有放红豆花生红枣,也有直接原味或加草木灰的。

    苏妍还跟着佟秋梅学着包了几个,总算成形,但煮的时候又垮了不少,被前来问还有没有多余箬叶的铁子嘲笑她做的糯米茶茶饭。

    苏妍面对这种调侃,都已经不会不好意思了,心里甚至忍不住吐槽,怪不得这位小伙子也还没找到对象,这说话做事,搁后世不就是妥妥的钢铁直男嘛!

    她不喜欢煮熟的粽子,但她很喜欢煮过后二次油炸或者火烤,外表有层焦焦脆脆的锅巴,吃起来贼带劲。

    对铁子说的茶茶饭她倒是还蛮感兴趣的,也算这边一个特色叫法,用白水煮糯米,其实和粥差不多,味道偏寡淡,一般拌着白糖或咸菜调味,她许久没吃过了,还挺想尝尝。

    顺手捞了些起来,按照茶茶饭的吃法,她今天加的是水盐菜,用青菜或者葱腌制而成,方便下饭。

    果然就是想的,她盐菜有点放多了,吃了几口就有些腻了,可以不好浪费粮食,周东阳走进来就看到她机械咀嚼的模样,很是无奈地拿过来碗几口喝了。

    动作行云流水,看得苏妍目瞪口呆,人已经拿着碗出去洗了。

    苏妍跟着追出去,好奇问:“你刚才,尝出味来了吗?”

    周东阳回想了一下:“有点咸。”然后连接了几碗水喝。

    苏妍看他这样,没忍住笑了起来,他这反射弧也太长了吧!

    周东阳有些无语,要不是看她吃得跟受刑似的,他又怎么会帮她,只是谁想到咸到这个地步,偏偏这人还不知道再加点茶茶饭中和一下。

    苏妍显然也察觉自己笑得有些不厚道,连忙收敛住,跟他讲起事情来。

    在他们结婚之前,五月里大队还有一场喜事,周三毛家三女儿要出嫁了。

    作为一个生产队人,往上数还是一家的亲戚,周东阳家自然是要去帮忙的。

    听说这闺女嫁得还不近,说是到裕省去了,相比秦省,那边就想它的名字一样更富裕,农民生活得也更好。

    所以虽然距离远,但周三毛家一家人还是挺高兴,逢人便说自己三女儿找了个好婆家,嫁过去是享福,那边日子过得好,给的彩礼还高。

    这些事情周东阳也听了一嘴,但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左右他就结婚那天帮忙送下人。

    苏妍见和他谈这个话题谈不起来,便转进去找佟秋梅。

    她倒是很有看法:“在家千好万好,出门都是根草,尤其是这远嫁,看着风光,但之后和娘家来往便少了,婆家人好对你好还好,要是遇到那亏心的,什么事都得你自己一个人扛着。”

    苏妍点头表示赞同,现在有的人结婚了特别喜欢往娘家扒拉东西,从小受到洗脑是一方面,还有就是顾忌着真和男人过不下去闹开了,娘家能有人来撑腰。

    苏妍还没体会过这种感觉,她也希望不会有那么一天,但她看到过亲家两方打架可不算少。

    不过这个时代的婚礼她倒真是第一次见,因此可谓好奇心十足。

    办酒席有个安排所有流程的总管,总管会请人来写执事,也就是各位帮忙乡亲父老的具体分工。

    婚娶是喜事,因此执事用的红纸写,因为已经专门写书法的那位老师最近去城里了,所以作为总管的大队长就叫上了苏妍。

    被赶鸭子上架的苏妍只得听从命令,磕磕绊绊听他们把一个个小名换成大名,努力确认到底是哪一个字。

    做主厨的自然是她家佟婶,只是到苏妍这愣住了。

    作者有话说:

    【颂曰∶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节尤密,亦有一寸十二节者。采之初虚软,曝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黔蜀蛮人常将随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不堪入药。今药肆所货,多以二种相杂,尤难辨也。 ——《本草纲目》

    典故:端午节门前“插青”,青指艾蒿和菖蒲。

    “插青”习俗出自黄巢起义中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唐朝末期黄巢起义,各藩镇封建地主四处逃窜。同时,大肆传谣,说起义军有“隔山妖剑”之术。群众闻讯,纷纷逃避。起义军经过宁化县境内时,见一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慌乱逃跑,把大孩子背在身上,而把年幼的小孩子用手牵着走,母子行走均显得吃力难行。黄巢即上前询问:“你怎么背着大的孩子,牵着小孩子走呢?”那妇女答:“大的孩子是嫂嫂所生,而哥嫂已病故,不能再生孩子了,故需用心爱护;小的是我亲生的,若遇危难,我宁可丢弃亲生儿子,背着嫂嫂的孩子跑,以保其命。”黄巢听罢,甚为感动,特授一法给该妇女,让她赶快带着儿子和侄儿返家,不必逃避;若有军队骚扰,可在门楣插上艾蒿和菖蒲,定可保安全。该妇女听其言,带儿子和侄子返回家中后,即在自家门前插上了艾蒿和菖蒲。士兵们经过此地时,见青而过,概不干扰,这天恰好是端午节,远近群众纷纷仿效确保了家庭安全。为了纪念此事,人们每于端午节都会插艾蒿和菖蒲,或贴上对联云:“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