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殊醉酒花间: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苏景殊醉酒花间》 220-230(第19/31页)

去打强,战争的伤亡对上位者而言只是数字,对军中的将士来说却是活生生的亲友弟兄。

    所以狄大元帅打仗有个准则,能忽悠的时候尽量忽悠,不能忽悠的时候再照死里打。

    很幸运,他新来的秘书是天字一号大忽悠。

    苏机宜研究过西北各州的招抚策略後深切的意识到各军将领身边都缺个靠谱的政委,不是协助处理军务政务的监军文臣,而是负责思想纪律政治工作的政委。

    大宋周边战事频发,戍边禁军的数量早已超过中央禁军,但是最精锐的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这上四军基本上不会离开京师,边地的禁军只有中下等禁军。

    这年头戍边不是好差事,和流放来的罪人干差不多的活儿,可想而知心里都憋着气。

    军中混日子的兵油子太多,临阵脱逃的不知凡几,士兵都不知道为什麽打仗,再好的将领也带不出来能打的兵。

    边军一直在打仗还好,士兵在生死之间好歹知道拼杀,京城的上四军基本上没打过仗,估计只能在门面上扳回一局。

    为粮饷当兵和为保家卫国当兵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短时间内没法在军中开展教育工作,拿敌军来试试效果却没问题。

    如果连西夏的军民都能被教化,同样的法子在大宋军中效果只会更加显着。

    将士们的思想工作先放放,先拿招降练练手。

    苏大人好歹是看过无数抗战片的老油条,不敢说对战事了如指掌,反正出歪主意的时候能让整个经略司都震惊于他竟然是个科举考出来的正经文化人。

    苏景殊:……

    算了,就当是夸他的。

    西北各州经常接收对面的降军,荔原堡是庆州垦荒屯田的大堡,本身就有半数以上的非汉人成员,倒也没谁歧视对面来的降兵,顶多就是不搭理他们。

    反正都要打散分到别处,搭理了也是白搭理。

    “西夏这次损失惨重,梁乙埋不会善罢甘休。”战场打扫的差不多了,狄青看着己方的损失伤亡皱紧眉头,“如果梁乙埋死盯着荔原堡,我们挡不住他的第二波进攻。”

    姚兕盯着舆图,搓搓下巴,仗着有狄大元帅托底提出一个建议道,“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

    西北边境线那麽长,大宋三十万禁军加十五万乡兵散到各处都不见水花,西夏总共才三十万大军,就算集中兵力到环庆一路也依旧是分散,除非梁乙埋将三十万大军都集中到一个地方。

    但是别忘了,大宋各地的驻军也在盯着对面,只要对面兵力空虚,他们就能趁机过去搞破坏,所以西夏各军司必须留下足够的兵力自保。

    抛开负责後勤的兵丁,再减掉留守边地各军司的将士,真正能作战的将士远远达不到三十万。

    虽然荔原堡如今的兵力刚刚过万,经过两场战斗之後可能已经不破万,但是进攻和守城是两种打发,去对面搞破坏不用那麽多兵。

    狄青摇头,“再等等,先看梁乙埋接下来要往哪儿打。”

    环庆路的将领不只他们俩,统兵的都总管、都监等人分驻各城池要塞,如果梁乙埋真的要死磕荔原堡,其他各军便能趁机反攻西夏。

    到时只有他们这边压力大,只要他们能牵制住梁乙埋的主力军,其他各军就能放开手脚往前冲。

    不能打到西平府,能打到鸣沙城也行。

    姚将军遗憾的摇摇头,“听元帅的。”

    既然不能主动出击,那他去降兵营转转。

    对面这次只有少部分高级将领和骑兵逃出生天,步兵跑不过弓弩,也知道他们大宋不杀降兵,发现上头的官都跑完了于是投降的更加利索。

    小姚同学头一次见到那麽大规模的西夏降兵,不过他对这些降兵并不抱希望。

    和他爹想的差不多,让西夏人投降不难,难的是让他们降了不复叛。

    不管是党项人还是吐蕃人都是一个德性,有好处就来,没好处就反手插一刀,翻脸不认人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从小他爹就教他和他哥不要轻信番邦,打仗时能杀尽杀,尽量不给他们留投降的机会。

    西夏兵降了又叛的例子太多,军中粮饷本就不多,好吃好喝喂饱了再回来打他们未免太过分,不如直接不受降。

    咳咳,这种私底下的小技巧不能放到明面上,不然会被弹劾,总之就是边地各军都不乐意接收西夏降兵。

    和西夏降兵相比,他们宁愿接纳主动来投的党项部族。

    没打过仗的普通百姓还好,西夏那边十年九旱,种地连温饱都没法保证,举族搬迁到大宋境内大多都能安心耕种。

    而那些招降来的士兵,啧,他都不想说。

    大宋的西北边地很贫瘠,西夏境内的绝大部分地方比大宋的西北更加贫瘠,西夏李氏成天琢磨攻打大宋不光是为了野心,还因为国内太穷不得不靠劫掠大宋来生活。

    衆所周知,在西夏当兵是没有军饷的。

    西夏兵想拿到钱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抢。

    打胜仗就有钱粮可抢,打败仗就死,全看运道好不好。

    本来是要麽抢的盆满钵满要麽死,大宋愿意以丰厚的俸禄接纳西夏的士兵後情况就变了,那些不要脸的家夥打了败仗就投降,安分不了几天又结伴出逃,还是带着从大宋领到的军饷补贴出逃。

    要不要脸啊?要不要脸啊!

    小姚同学对非常不喜欢这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所以他从小就是他爹的坚实拥趸。

    面对西夏军应杀尽杀,压根不给他们投降的机会。

    他知道大部分士兵当兵都不是自愿的,但是不妨碍他谴责西夏降兵连吃带拿还反插一刀的行为。

    “举族而迁没有牵挂可以安心留在大宋,士兵还有家人留在西夏境内,会找机会逃回西夏也可以理解。”苏景殊说道,“如果你投降敌国在敌国吃香喝辣,你爹你哥你叔都在家等你回来,甚至还有被朝廷问罪的风险,你能放心一直留在敌营?”

    “不能。”小姚同学撇撇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当降兵。”

    他死就死了,战死沙场好歹能留下个好名声,要是传出去西军姚家出了个投降西夏的孬种,他全家都没法擡起头做人。

    苏景殊摇摇头,“西夏自有国情在,寻常士兵和出身将门的将领不一样,影响他们做决定的更多是家眷的生存而非名声。”

    姚古搓搓下巴,“所以?”

    苏景殊捏紧拳头,“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逃走之後想法子把家眷也迁过来而不是捞一把就跑。”

    而且只有大宋这样家大业大的国家可以这麽干,西夏贫瘠养不起生活在那里的百姓,连这麽干的资格都没有。

    树挪死人挪活,一个人归降安不下心,全家全族全部落都迁过来总行了吧。

    只要有想法,西夏朝廷管的再严也挡不住百姓搬迁。

    姚古歪歪脑袋,感觉不太可能,“愿意归附大宋的都是活不下去的,就拿荔原堡的番邦部落来说,要不是当初蔡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