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朝堂皆是我弟子(科举):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半个朝堂皆是我弟子(科举)》 110-120(第23/25页)

狂戳那些人的肺管子是什么?

    就连张小娘子也有些为难,道,“山长提出这个论点,是有什么发现吗?这样的事情虽然听闻过很多,但大部分都会觉得是正常事件。”

    毕竟小孩子夭折实在是太过正常。

    妇人难产,也有着稳婆技术不佳,或者生育条件卫生情况太差之类的问题,只怪罪在生育的年龄身上,是不是有些以偏概全呢?

    童启闻言,将蓟州府之前收集到的人丁图册递给了张小娘子。

    “其实,此事我也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讲,就像你们说的,此乃家事民风,即便说了也未必有人听。但蓟州府一行,我观察了一下当地的人口统计,顺带着做出了个数据表格分析来,情况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可怕一些。”

    两人低下头,循着那图册一一翻看过去,越往后便越是心惊。

    神情严肃之下,连带着后背都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来。

    “这……可为真?”

    “确凿无疑。”

    童启的话,令两人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现代,早婚早育的危害,基本上人尽皆知。可在大奉朝,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位开国皇帝本身就是男性,所以不管生育问题的原因,所以竟连提都没有提到过。大部分的百姓们,都认为成亲生孩子的最佳年龄处于13岁左右,某些地区甚至还讲究早婚是福,娃娃亲、童养媳等,十岁不到就开始准备孕育生命,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这一次蓟州府行,人口普查,他也是在统计之后,才发现了此事。

    若没有王世贞的求助,他其实本身也在思考着要不要公开出来,总不能继续看着人口就这么折损下去吧?

    而对方的困境,则算是彻底推动了他大范围传播的勇气。

    张小娘子近乎震撼的一遍遍摩挲着那串数字。

    身为女性医者,她愧疚于自己竟从未注意到这一点,还得靠山长的额外提醒,才能知晓,更觉惊恐的则是,千百年来,那么多的大夫,竟无一人提到过?大家皆默认十三岁便是成亲生育最佳的年纪,这背后,到底是不知道,还是说故意隐瞒?

    细思之下,简直毛骨悚然。

    十六岁以下的母亲,生产出来的新生儿,死亡率竟高达百分之六十九?而十岁以下,则还要再增高百分之五十?

    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

    相当于一百个孩子里面,只能活下来三十一个!

    而孕妇更是受到骨盆过小、难产、后发病等困扰,光

    是死在产房里的,一年便有三千多人。

    天哪,她仿佛看到了无数性命前仆后继,向着火光而去。

    心被猛的攥紧了。

    至于下面更严重的近亲成亲数据,那就更是连看都没有看下去的勇气。

    “发,必须得发。这种事情,我们若不说,那便更没有人说了。”

    张小娘子沉重道,一旁的柏老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沉默下来,一起同意了此事。

    谁家都有儿女。

    此文章一出,无疑是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

    而其中数据详实,案例丰富,更是令人闻风丧胆,一下子便迅速引起了文坛震动。

    牵连着圣上及不少老牌世家们都忍不住认真了起来。

    不少人看清楚内容后,首先第一反应便是荒唐!

    他们遵守了几千年的规矩,怎么可能不对呢?

    从没听说过生孩子也能这么严重的。

    可那明晃晃的数据不是作假,在铁证面前,有无数人顺着那些实例前往调查,可见到的却是畸形的婴儿、早夭的孩童,死亡的幼女……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让人颤栗沉默。

    难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当然,也有不少名士为了扬名,咬死了牙说这乃是危言耸听,劝大家不要相信。

    可更多的适龄家庭,一方面说着不信不信,一方面却开始拖延起成婚的日期来。

    他们犹豫了。

    那可是童启啊,年少成名,打赢了契丹,一手创办了华夏书院的童启啊!

    对方说的,即便有误,应该也大差不差?

    不得不说,童启对自己如今的声望还是没有太过具体的认知的。

    如今华夏书刊的贩卖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万本。

    整个大奉朝识字的人一共才有多少啊?

    这就导致了不少刚订好了亲,商量好良辰吉日的人家,顿时僵在了原地,尴尬的不知该如何是好。更为难的是那些刚成婚的,前两日还在面临催生,如今,父母却开始劝起来,让他们保养身体了?

    那怎么办……还要继续生吗?

    就在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皇城里,圣上也见到了这篇文章。

    他虽讶异这种事情童启竟然也会关注,但也不免被上面的数据搞得心中不适。

    原本还想着给四公主选婿呢,此刻,也不由往后放了放。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皇族也不缺人,不在乎这一年两年。

    而其他世家们观望着圣上的态度,自然也跟着迟缓了说亲。

    风头一时间瞬间向着同一个方向所倾倒。

    晚嫁的顿时都成了爱女儿的表现,而早婚的反倒要被戳着脊梁骨,议论是故意嗟磨人。

    不少百姓听闻这论据,也是半信半疑,但河南府的人本身就习惯了童启的各种新鲜说法、行为处事,因此为着同乡的情谊,反倒是第一个用实际行动做出支持与响应的州府。

    而蓟州、瀛洲、涿州、黄龙府等紧随其后。

    京都、环县、广州因着有华夏的学生在治理,自是不必多说。

    至于王世贞、王世昌家。

    童启以家访学校优秀学生为由,亲自去了一趟。

    话里话外暗示了一番他对王世昌明年恩科的期待与重视,连敲带打,直接把受宠若惊的王伯母、王伯父给说的不敢再有任何小动作了。

    而且等人走后,他们仔细想了想,也觉得童山长这话并无不对之处。

    “听闻王伯如今暂时停职在家?不妨事,等明年世昌一举得中,不仅您的差事有了,想必到时门楣兴旺,风光大盛,家里的姊妹也尽可沾光。我的文章您应该也看了?到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能不叹一句,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呢?”

    略带着蛊惑的声音,独属于少年的狡黠,一瞬间,便点醒了他们。

    尤其是王伯母,更是整个心思都活泛了起来。

    她自己也有女儿,若真的像童山长所说,王世昌对明年的状元有着一争之力,那到时候以世贞双胞胎的身份,岂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嫁到世家去?

    届时,自己的女儿也就等于有了铺路的人,借着东风,还不是任由挑选,可远比现在的境况要好得多了?

    一时间,她也不提什么联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