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160-170(第15/17页)
看赵姨娘的形容,探春又怎会相信男人的真心?
眼见着亲爹的薄情,探春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信任夫婿?
还是像大伯母一样培养出息儿子比较靠谱,虽然这世上也有不孝子,但是不孝子的出现几率可比负心汉的出现几率小多了……
待到年关时分,薛姨妈日夜盼着薛蟠能早日归家,就连嫁到荣国府的宝钗都没少听到薛姨妈的抱怨。
这倒是很正常,眼下都腊月了,薛蟠还没回京,难道他是想在外面过年吗?
想到母亲今日张家的,明日王家的给哥哥找老婆,哥哥却一点都不念着母亲,薛宝钗心里就很不适意。
薛蟠在外面不惦记家里,还不给给家里写平安信。每次写信,都是向母亲要钱,再没有旁的事情。薛宝钗这一年多已经见多了。
但她也不愿意看到那些糟心事情,所以就先不找借口回娘家了。
她若是想和母亲团聚,还是等到哥哥回家后再说吧!
到了那个时候,母亲大抵就恢复正常了。
她总不能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但是宝钗没想到的是,还没过两天,薛姨妈就淌着眼泪跑过来找她:“宝钗,你哥哥出事了。”
宝钗心里忖度着薛蟠到底出了什么事。
是像之前一样挨了打,还是争风吃醋打了别人,亦或是做买卖赔了大笔银子?
这事情肯定不小,否则妈她老人家绝对不会哭得这么伤心……
宝钗心里也有些焦急,扶薛姨妈坐下后,一边给薛姨妈擦她那止不住的眼泪,一边柔声问道:“妈,哥哥到底是怎么了?”
薛姨妈听到宝钗的话,彻底绷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她痛苦地哭诉起来:“早知道,你哥哥喝完你的喜酒后,我就不该同意让他再出门的。宝钗,你哥哥在平安州地界遇到了响马,那些强盗不但劫走了银钱货物,还害了你哥哥性命,我可怜的儿啊!”
柳湘莲没有出京避祸,也就不会碰巧遇到遭难的薛蟠。
薛蟠没有柳湘莲相救,本人又不通拳脚,根本敌不过那些强梁。
薛家的家丁小厮更是只顾着自己保命,哪里管得了薛蟠这位主子?
被强盗抓住的薛蟠也不是没努力过,他向那些强盗报了自己的身份妄图威慑,又向强盗头子保证,薛家一定会出赎金赎他,以此利诱。
但强盗头子对薛蟠说,他又没活腻味,才不会跑去京城索要赎金。
薛家有那么多门好亲戚,他去京城,岂不是自投罗网?
还不如把薛蟠他们这些人全杀了,安安心心地受用抢到的金银,这才叫一了百了。
不过这些事情,除了强盗外,外人哪里知道细节?
若没有因为跑得快才逃过一劫的张德辉来京报信,只怕薛姨妈还不知道薛蟠去世的消息呢!
宝钗的一颗心沉到了谷底,她虽然不喜欢薛蟠这个总是惹事的哥哥,但和他也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
而且妈她老人家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何等的摧心断肠?
宝钗一想到这里,不由悲从中来,也和薛姨妈一起落下泪来……
第170章 丧事后续升官筹谋,府试考官宴请门生
薛蟠去世给薛姨妈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强撑着精神办完丧礼后, 薛姨妈就病倒了。
多亏有宝钗的安慰,薛姨妈才没跟儿子一起去见阎王爷。
但她还是病得下不来床,将养了一个来月。直到元旦时候, 才将将下得床来,人也瘦了一大圈儿。
宝钗心中亦是伤怀, 薛蟠不在时, 她心里恨哥哥不成器;薛蟠不在了, 她又想起来哥哥的好处了。
薛蟠千不好万不好,待她这个亲妹妹还是有几丝真心的。
虽然这真心不多,但还是有的。
回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与薛蟠的音容笑貌, 宝钗她又怎能不难过呢?
可是逝者已逝, 活着的人总要把日子继续过下去, 她也只能勤跑几趟娘家照顾母亲。
这时候宝钗倒觉得宝玉身上还是有些好处的,至少她回娘家, 宝玉没有任何异议, 反而很支持她回娘家照顾母亲……
菱哥儿一天天长大了, 眼睛与葡萄一般,手臂和藕节混同,很是玉雪可爱,真真儿是个天生的粉孩儿。
黛玉和贾璋都爱煞了菱哥儿,贾赦亦然喜爱贾菱这个曾经入他梦中的孙儿, 待他竟比待贾璋还大方,什么汉朝的唐朝的, 什么金的玉的,菱哥儿才几个月, 就已经攒下一大堆了。
因为菱哥儿的满月已经大办过了,所以黛玉不打算大办菱哥儿的百日宴。
她不想让外人觉得他们家整日里琢磨由头办酒收礼金, 更不想招惹流言蜚语,做人家口中的笑柄。
而且宝钗娘家兄长刚去世,这时候大张旗鼓地庆祝菱哥儿的百日也不太好。黛玉这么做,也是为了照顾宝钗的心情。
因此黛玉只请亲近家人聚了一场,大家逗逗菱哥儿,吃吃酒听听戏,也就罢了。
贾璋近些日子最喜欢的活动是抱着菱哥儿给他念诗词歌赋,儒家经典。
小小的菱哥儿好像也能听懂一般,每每听到贾璋读王勃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与孟轲的“禹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矣”时都格外精神,还会给贾璋面子,对着他甜甜的笑。
贾璋抱着孩子,笑着对黛玉道:“瞧他这古灵精怪的模样,倒是不知道他以后是要弃笔投戎做个将军,还是要做个由己饥之的贤臣了。”
黛玉摸了摸儿子的头顶:“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能撑起自己的小家,把日子过得高高兴兴的,他做什么我都高兴。”
黛玉虽然疼爱儿子,但绝不会做溺爱儿子的母亲。
菱哥儿可以文修武偃,但是必须具备顶门立户的能力,这是她这个母亲的最低要求……
在菱哥儿满月宴后不久,贾璋得到了一个顶好的差事。
师祖杨宗祯安排他去做今年顺天府府试的主考官。
在他做主考官期间的,他中书职务将由杨叔玉两人轮番代理。
杨宗祯的算盘打得还是很响的。
这几年来,贾璋修实录,纂修会典,为陛下献火耗之策,在秋狝时讽刺贪得无厌的鞑靼使臣,因功转任内阁,又给他兢兢业业地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机要中书,事功已经有了。
贾璋是独一份的三元及第,又是实学一派的青年翘楚,还写过《尚书通考》这样义理详实的著述,就连绍治帝都把贾璋当做大儒种子,所以他的清名和文名也有了。
而且文名极盛,翰林院那些积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完全比不上贾璋。
光是三元及第这四个大字,就能把那些翰林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重要的是,贾璋在翰林院熬了四五年,在御前、史馆、内阁都当过差,只要再添上他给贾璋安排的这段考官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