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襄宁公主(大修)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襄宁公主(大修)(第1/2页)

    夕阳的余晖映射下,繁华的都城中央,被一座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建筑牢牢占据。朱红的高墙,金碧辉煌的瓦片,威严肃穆的气势,无一不昭显其之不凡--这便是大乾的皇宫,亦是大乾皇帝之所在。

    说起大乾,建国不足百年,开国皇帝承元帝本为前朝一位金陵小官之子。只因前朝末代帝皇昏庸无道,只顾享乐,将朝廷之事托于宦官之手,任其排除异己,以致于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贪官奸佞为所欲为,民不聊生。

    便是公候高官亦惶恐不安,人人自危,更别说一金陵小官,承元帝之父一向谨小慎微,也被牵连其中,满门下狱。唯有承元帝被管家以其子代之,方才得以逃脱。

    待承元帝逃出生天后,再去打探消息时,只得到了自家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当时便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1

    满门被灭,如此血海深仇如何能忘,承元帝时刻记于心底。孤身一人的他选择落草为寇,一步一步往上爬。

    待到天下大乱,民间四处起义之时,承元帝已然是坐拥万人的山寨之首。他振臂一呼,手下纷纷响应,揭竿而起。

    旧仇难忘的承元帝将目光投向了金陵,那里有着他曾经的家,也有与他仇深似海之人,如今起义,需要先占据一地为大本营,好稳固后方,自然而然的便想到了金陵。

    不过三月,金陵城破,承元帝大仇得报,更是将目光投向了这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刀锋一转,自金陵席卷天下。

    待到天下一统,承元帝本欲定都金陵,然众臣劝阻,终是定都上京,立国号为“乾”,年号承元。

    承元帝征战多年,麾下不乏有志之士,能干之臣,念众人之功勋,待之尤为宽厚。然其下有四人,令之颇为踌躇,只因这四人都是中途加入,本就颇有实力,只是不比自己,才投靠自己麾下。如今分封功臣,若是落下他们,只怕四人心中不服,乱象再起。

    天下初定,已然是经受不起。无可奈何,承元帝暂时压下了心中的忌惮,敕封了四人为异性王,即‘东平王、西宁王、南安王、北静王’,世袭罔替。意图慢慢分化瓦解,不为子孙留下麻烦。

    更是分封了一众追随自己征战天下的老兄弟,其中功勋最为显著的便是八公十二侯。

    以‘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缮国公石得开、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为首,保龄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等一众功臣组成的开国勋贵势力亦不可小觑。

    承元帝本意是想以八公十二侯来制衡四位异性王。

    未曾想时事变迁,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天下既定,武将功勋难挣,文臣大肆崛起,文武之间隔阂由来已久。如今已不是征战天下之时,治理天下需要文臣,一涨一消,文臣势大,武将可不就得抱团,否则朝堂之上,孤掌难鸣,亦是艰难。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眼见自己的谋划成了空,却不能阻止。牵一发而动全身,朝堂之上,各派系之间,需要制衡,对于四位异性王,只能徐徐图之。

    然而承元帝登基之时已年过半百,更遑论其征战多年,暗伤丛生,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徐徐图之。倾其余力,不过将四位异性王削了一等,降为郡王,之后只能交由下一任帝王,任其施为。

    承元十年,大乾开国太祖皇帝,一位善战的帝王,就此溘然长逝。

    这偌大帝国的接班人,早已选定,承元帝到底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虽只是一小官,但遵循嫡长为贵。在承元帝心中,他的接班人首选便是嫡长子。

    可惜承元帝嫡长子早年战死沙场,儿媳受惊之下产下一子,难产而亡。嫡长一房只留下一个病弱的孙儿,这是承元帝一生的痛。

    嫡长子已逝,追封为梁王,病弱的嫡长孙担不起这天下的担子,袭了梁王的爵位,做个闲散王爷,也能富贵一生。

    嫡长一房废了,承元帝的目光投向了其余子嗣。在有嫡子的情况下,承元帝不会去考虑庶子,哪怕他有想法,在嫡子无大错的情况下,那些遵循理法的官员也不会赞成。

    自古以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除了嫡长子,其发妻还为其育有嫡次子昌王,继室为其育有嫡幼子齐王,一众兄弟中行二和行六,承元帝六子中,其余皆为庶子。

    皇位继承人只在昌王和齐王之间,相比较为年幼的齐王,承元帝更倾向于年长的昌王。昌王乃原配发妻所出,发妻在承元帝心中的地位不是齐王之母所能匹敌的。当初承元帝本无意续弦,不过是因为后宅需要人管理,且需要一位身份足够的女眷来接待下属家眷,方才在众人劝解下聘娶了投靠自己的世家之女。

    且昌王自成年后随承元帝征战,与麾下一众武将极为熟悉,自是得到了开国勋贵一脉的支持。如今才开国不久,勋贵一脉的力量未曾被削弱太多,有他们的支持,加上承元帝的偏爱,自然压下了有世家文臣支持的齐王,坐稳了储君之位。

    齐王作为嫡幼子,历来自由惯了,性格随意潇洒,对皇位倒也没有执着,颇有些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之感。文臣们虽有说辞,耐不住齐王不配合,只能节节败退,默默不言。

    如今在位的乃是第二位帝王,承元帝嫡次子昌王,登基后改元昌武,亦是一位好武的帝王。

    昌武帝极为追求平衡,不仅体现在朝堂,后宫亦是如此。不同于承元帝后宫三两只,昌武帝后宫是百花齐放,皇后是原配发妻,武将之女,心计不深,膝下一子二女,皆丧,身体也垮了,自此青灯古佛,不问世事。

    昌武帝对其有愧,令侧室打理家务,不让人扰了发妻的清静。

    没有嫡子,然昌武帝膝下庶子颇多,没有正妻压制,后宅女眷之间争斗不休,夭折的子嗣也不少。

    待到昌武帝登基时,膝下尚有七子四女,皇后所出嫡长子早夭,柳贤妃育有二皇子和四皇子,有外家理国公府支持,沈淑妃育有三皇子和四公主,沈家乃书香门第,科举传家,族中子弟颇为出息,韦德妃出自京兆韦氏,育有五皇子,京兆韦氏虽有些没落,但到底是世家出身,背后有亲近的世家支持。六皇子七皇子尚年幼,生母不过是商家女,位份不高。

    后宫中领头的便是崔贵妃,出自博陵崔氏,世家大族之女,当初若非战乱之中被昌武帝所救,也不会为其侧室。膝下只有二公主一个独女,故而对诸皇子不假辞色,昌武帝这才放心将后宫交由其打理。

    大公主生母宁昭仪侍奉昌武帝较早,不过是侍婢出身,因着大公主这位长女,倒也还算有些地位。

    三公主生母丽贵嫔乃开国勋贵一脉,景田侯嫡女,自命不凡,为人颇为骄傲,却被同出勋贵一脉的柳贤妃打压,郁郁不得志。三公主受其影响,心性极为偏执,爱耍小性子,不得昌武帝喜爱,极为嫉妒大公主二公主和四公主,只因三人比她受宠,母妃地位也比她母妃高,时不时弄些小手段,恶心三位公主,被三位公主不喜。

    自昌武帝登基后,后宫之中贵女频出,皇后尚在,不立皇贵妃,贵贤淑德四妃已立,贵妃有家世,贤妃、淑妃、德妃皆有皇子傍身,地位稳固。

    其下昭仪、贵嫔等一宫主位亦不在少数,除却年长有子嗣的妃嫔,尚还有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