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唐之好: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秦唐之好》 90-100(第4/15页)

并不反驳,她手头事务繁杂,整理先秦文献一事,并不是非她不可,她自然要先紧着别的事。

    李令月想了想,又对武皇道:“阿娘,当日跟随我一起前往战国时代的那些吐蕃降军,如今视我如天神,对我很是尊崇。咱们不如从这些降军中挑选一些机灵之人,放回吐蕃去,让他们为咱们打探消息。”

    吐蕃人并不通晓中原历史,他们对于自己究竟穿越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始终有些懵。他们只大概知道,他们来到了将近一千年前的时空。

    在战国时,他们忙着学习唐语,与时人交流的任务,基本都落在了唐军的身上。

    唯有一点,是这些吐蕃人可以肯定的——在李令月一行人的帮助下,当地人的生活,肉眼可见的变得越来越好。

    李令月在危机时刻,能够带着他们转移到另一个时空,且又能为另一个时空,带来如此神奇的变化。

    在吐蕃降军看来,即便李令月不是天神,也与天神无异了。他们自然盼着李令月能够将吐蕃也纳入管辖之下,好让他们的同胞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一旦将这些人放回吐蕃,这些人会是李令月最得力的助手,李令月和朝廷不必担心他们背叛。

    在听李令月说完这番话后,武皇道:“此事就交由你来操办吧,朕会派相应的官员与你接洽。”

    对于李令月,武皇向来很舍得放权。她不怕李令月贪恋权柄,只怕李令月还不够贪恋权柄。

    在武皇看来,李令月行事虽有章法,但手段还有些稚嫩。如今趁着她能看顾得上,合该让李令月好生历练历练。

    李令月应了声是。转眼间,武皇又与她提起了另一宗事。

    “此次,朕处置了一批官员,自然要挑一批人补上。朕有意举办一次恩科,今年,这恩科的殿试环节,便由你来负责吧。”

    这也是武皇诛杀那些跟她作对的大臣们时毫不手软的原因之一。只要朝中不缺干活的人,少一些跟她作对的人,说不得还是一件好事。

    武皇让李令月来做这恩科的殿试面试官,也是有意要让李令月栽培属于自己的人手。经由李令月之手进入朝堂的,便与她多了一分香火情。

    关于这一点,武皇再清楚不过。她亲自提拔的人,用着就是比先朝旧臣要顺手些。

    “阿娘,我没主持过殿试,若是将这事儿办砸了可如何是好?要不,我就先替您打个先锋,具体录用何人,还是由您来定吧。”李令月道。

    “让你接这项差事,你只管接了就是。便是你选的人不合用,也可事后撤了。”

    武皇表示,裁撤官员对于她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了,没有任何压力。

    “婉儿曾数次协助朕处理科举之事,朕将她借给你。你若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只管问她。”

    说完这话,武皇又对李令月语重心长地道:“此次恩科之中,你要格外留意那些青年才俊。朕算是看明白了,与那些老朽之人相比,还是青年才俊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

    李令月总觉得武皇话中有话,她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

    在与心腹爱将们协商过后,李令月很快便敲定了进入吐蕃的人选。

    拢共五千余人,既有在吐蕃颇有势力之辈,又有那等长袖善舞之人,还有一些则是看着不起眼却极擅打探消息之人。

    对于李令月而言,数千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多了,不好管理,吐蕃人会通过这些人反向打探到大唐,尤其是她的情况。少了,则如泥牛入海,起不到什么效果。

    在为这些人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后,李令月终于派人将他们送回了吐蕃。

    这些人一回到吐蕃,便忙不迭地向他们的同伴们转述他们一路上的见闻。他们秉着七分真,三分假的原则,几乎将李令月吹成了真神下凡。

    紧接着,武皇也被他们吹了一波,说她能够生出这样一个女儿来,定然也不是什么凡人。自武皇登基之后,大周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气象,这正是上苍给他们的提示云云。

    他们的话,有些人信了,有些人则将信将疑。但人都是有从众性的,随着他们的话语在吐蕃越传越广,影响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

    这时,那些回到吐蕃的人又暗自感叹,大唐太女手中有不少良种,更有许多他们用得上的东西。可惜,这些好东西,她向来只给自己人。

    要是他们也能跟大唐太女成为“自己人”,不知会有多少好处……

    这番话,听得周围之人人心浮动,恨不得立刻将李令月撒出的饵咬在嘴里。

    吐蕃人中,仍有一批重臣坚定地认为大唐人不可信,他们应该好生防着这些唐人。但有了回归吐蕃之人的大肆鼓吹,不知不觉间,吐蕃人分化成了两拨……

    日后,当大唐再次征战吐蕃之时,只需将坚决不肯服从他们的这拨人打服就好。

    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

    却说李令月跟着上官婉儿一起操办科举之事,前后忙碌了两个多月,才终于有了些眉目。

    此时的科举程序还远远不像明清那般繁琐,因朝廷急着用人,待做好准备之后,从初试到殿试,拢共只花了月余时间。

    本朝的初试内容为诗社、草书、经学,主考官由各地的地方官担任。

    通过初试者,可参加殿试。参加殿试的考生,需根据主考官所出的题目,当场作一首五言/七言律诗,或是五言/七言绝句①。

    因这回李令月是主考官,各地的考题需要她来拍板,殿试的内容更是需要她来拟定。

    她一面召集礼部的官员来出题,一面翻阅着过往几届的试题,思考着她该如何出题。

    她家阿娘出的题目一般比较随性,多是想到什么便即兴发挥。

    甚至有时候,直到士子们踏入大殿了,她还会临场变卦,把原本拟定的试题给改了。

    李令月第一次给人出题,自然要谨慎些。她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拟定了好几个题目,准备等到了殿试的时候,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考题。

    武皇得知李令月的想法后,嗤笑一声:“随性些就是了,这科举考试,本就是给你我甄选人才。自然是底下的人想法子来迎合你我的心意,而不是我们去迁就他们。倘若你发现你选拔上来的人不称其职,事后再寻个由头将其贬下去即可。”

    “我只是想着,我在考核关把控得严一些,稍后咱们付出的成本就低一些。”李令月道:“若真是让那等德不配位之人上任做了官,还不知多少百姓要因此而遭殃。”

    “对了阿娘,除了进士科与明经科之外,还有武举。这武举是您首创的,您当时的想法,也跟我讲讲呗!”

    武皇要通过武举来选拔人才这件事本身,李令月倒是不难理解。

    大唐疆域广阔,周边的邻居们一个个都不怎么安分,时有异动。

    武皇杀了一批功勋武将,对外战事上不免有些捉襟见肘。

    她想要培养出一批新的人才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