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唐之好: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秦唐之好》 60-70(第5/19页)

   可惜,当李令月拿到水泥的制作配方之后,立刻放弃了让手底下的人制作水泥。无他,烧制水泥时,温度需要达到一千多度,且要保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合格的水泥熟料④。

    后世还可以通过机器来达到这种温度,在大唐,乃至生产力更为底下的大秦,想要达到这种温度,实在是太难了。

    算了,有沥青路用用也不错了,李令月安慰自己。

    不管怎么说,既然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六世纪就能铺筑天然沥青路,他们好生研究一下天然沥青路的改良方案,总能够得到比巴比伦那条沥青路性能更好的路面。

    “至于它能承载多少力道,我就不知道了。毕竟我也没在这条路上运过什么重物。”李令月收回思绪,对嬴政道:“这条路的承载上限,怕是还得由你来告诉我。”

    嬴政虽听不大懂这条路是如何铺就而成的,但只听李令月诉说着这件事的经过,他都觉得颇为不容易。

    他在亲自踏上这条天然沥青路走了一圈之后,对李令月道:“辛苦你了,令月。”

    作为一名有着长远目光的领导者,嬴政比任何人都清楚,稳定便捷的道路,对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若是他能在全国主要交通枢纽处修筑这样的路面,大秦的邮驿⑤传输将变得更为便捷,日后秦军需要出征之时,不仅路更好走,补给线也能缩短许多。

    李令月潇洒一笑:“咱俩谁跟谁?说这多见外啊。你在得到这项技术之后,若是尽快让这样的道路遍布秦国,也算是没有白费我花的这些功夫。”

    修路固然要花不少钱,可修完路之后,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

    李令月比嬴政还盼着沥青路能够早些日子修出来,好造福秦地的黔首。

    第064章 第 64 章

    嬴政当即便命人去将那些为秦国效力的墨家子弟唤来,让他们好生跟着李令月手底下的人学习如何铺筑沥青路。

    在得知这沥青路的重要原材料——天然沥青,是出自巴蜀之地的天然沥青矿后,嬴政又大笔一挥,将天然沥青矿纳入了秦国官方的管辖之中。

    秦国官员们本以为,秦王去长安是度假去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家王上在去了长安之后,他们的工作量竟成倍增长。

    尤其是墨家子弟,被李令月带领手下工匠们拿出的一样样新技术,砸得晕头转向。

    能够认识到新事物,学到新知识,墨家之人自然高兴。

    可这事物出现的频率也太高了吧?

    入秦墨家子弟拢共才多少人啊,他们便是连轴转,也没法满足秦王的需求啊!

    秦国这一代的墨家钜子当即便决定给身处齐、楚之地的其余两位同行各写一封信,劝他们带着手底下的子弟一起入秦为秦王做牛马……不是,入秦来将墨家发扬光大。

    虽说当初墨家是因内部理念不合,才一分为三,有了秦墨、齐墨和楚墨。

    但现在,入秦墨家钜子在自己手底下的弟子们即将过劳死的时候,他愿意摒弃前嫌,力邀另外两支墨家入秦。

    秦王手底下可用之人多一些,也好让他们喘口气,腾出手来培养新弟子,来为他们分担工作,同时将他们的理念传承下去。

    当然,这时候的秦国的墨家子弟们还没有想到,这连轴转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即便是他们将楚墨和齐墨都拉来秦国,也顶多是多了一群陪着他们一起加班的人罢了。

    他们预想中可以喘口气的生活,是不存在的。

    ……

    秦王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放着好端端的咸阳宫不住,偏要去长安乡住那寻常的房子。

    虽说嬴政已命人尽可能将李令月的大房子给盖得气派一些了,可不到一年的功夫,能盖出什么来?

    在秦国朝臣们看来,长安乡的房子,委实配不上嬴政的身份。

    可惜嬴政执意如此,秦国朝臣们也只好认命地时常出入长安乡。

    大量车马在长安乡往返,一些大臣们坐在轺车上,看着长安核心地带人来人往,商铺林立的景象,不由感叹道:“这长安之地与过去大为不同了。”

    谁能料到,在咸阳王城中颇为荒僻的长安乡,仅仅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有了这样的景象呢?假以时日,长安的繁华程度,怕是能赶上王城的核心区域了。

    “那位大唐太女不愧是后世王储,果然有些本事。”

    “这么多人来来往往,一切却井然有序,若是能将长安乡的发展模式借鉴到别处,我咸阳的规模只怕还能扩大不止一番……”

    一些脑子活络的大臣们,在见到长安乡的发展进程之后,已经开始筹划着在长安乡买房子、盖房子了。

    原本他们还在忧心,若是嬴政一直赖在长安不走,他们岂不是要长期在王城与长安乡之间往返?

    但现在,他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嬴政驻留在长安乡,大不了,他们也跟着在长安乡搞个临时办公场所嘛。反正按照长安的发展状况来看,他们是怎么都不会亏的。

    往长安跑的频率高了,朝臣们自然也发现了自家王上与大唐太女之间的暧昧关系。

    嬴政每日毫不避讳地与李令月同出同入,奏疏上偶尔可以看见来自李令月的批注。甚至近日的一次朝会,李令月竟也出现在了现场,嬴政竟然还会询问李令月的意见。

    这可不是对待友邦储君的态度啊!

    秦国朝臣们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有了些许想头。

    不多时,便有人试探着上了一封奏疏给嬴政,说秦王如今已亲政多时,当早立王后,早纳姬妾,尽快为秦国诞下继承人来。

    以往在看到这类奏疏时,嬴政总是不予理睬,他心中自有打算,又岂是底下人的三言两语能够动摇的?

    可眼下,嬴政在收到这封奏疏后,将这封奏疏递给了李令月。

    这些日子以来,他们的教习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李令月早已习惯了嬴政时不时递一本奏疏给她。他会让她先分析一番,而后再与她分享秦国的惯例,以及他本人对此的想法。

    因而,当嬴政将这本奏疏递给李令月之时,李令月未曾多想,便接了过来。

    当她打开这封奏疏的时候,才发现了这封奏疏与其他奏疏都不同。

    李令月握着奏疏的手骤然攥紧,抬眸望向嬴政:“陛下,你这是何意?”

    嬴政道:“底下的臣子们都为寡人的终身大事而担忧,寡人觉得,他们手虽伸得长了些,但说的话却不无道理。令月,你可愿成为寡人的王后?”

    “王后亦有涉政之权,若你成为我秦国王后,日后你想让人做些什么,便可直接吩咐下去,而不必事事通过我来做。这样岂不更为便捷?”

    “你为我大秦付出良多,可因你后世之人的身份不好大肆对外声张,这功劳大半都落在了我身上。这于你,于你手底下的将士们而言,实在有些不公。我希望能够让你堂堂正正地站在寡人的身边,将属于你的荣耀归还与你。”

    “你知道,我并不在意这些。”李令月放下了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