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240-2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240-260(第24/30页)

然而,迟早?多迟早?退又后退到何处?

    从益州经蜀道运来粮草,耗费多少民力,朝中支援,岂是懈怠的理由。

    她以鲜血警醒众人,但始终清楚,一切都因为自己威望不足。

    粮草充足、士卒精良,将校勇悍,谋士精明,任何人为帅,都不该只做到她现在这样程度。

    知道叔父不能领兵,袁氏才敢举旗造反。

    否则这些年,袁氏何以连空虚的雒阳都不敢窥视?

    叔父不愿给她压力,让她守住关中就足够了,可是叛军来袭,不能取胜,只能借助地势龟缩,待其自退,这难道不会让天下人耻笑么?

    更何况钟元常公告诉她,兄长为曹氏所囚,徐州极可能落入曹氏手中。

    叔父教导教导过她,战争是朝堂的延续。此消则彼长,彼长则此消,若不能击败袁氏,则天下将如何看待朝廷,如何看待叔父?

    所有人都只期望她守住关中,但她从没这样想!

    她一直并未停止寻找战机。

    宜阳、平阴。

    她回头向帐中的两位年长的谋士。

    两人都缣巾、蝉衣一派洒脱隐士风范热得没法保持端正衣冠了。

    贾诩长眉挑了一挑,然后依旧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双手捧着冰盏。

    “在下赞同攻打宜阳。”钟繇则望着地图,皱着眉道,“南军由袁将颜良为前军,淳于琼为中军,兵力较少,不需太多兵马,即可攻下,得宜阳,则断其后路,则复弘农可望。”

    “弘农在河之南,此时取之,有何益处。”

    钟繇面上一红,瞪着他强道,“先下弘农,折袁氏一翼,如何不好?”

    贾诩向荀襄欠了欠身,“将军若要全功,当攻阴平,阴平下,则雒阳可复,否则纵得弘农,如何治理?况其南接荆州,使刘表北望,未必得宜。”

    “阴平,袁军北运粮草赖此,必有重兵防守,攻之岂易?”钟繇立即争辩道。

    荀襄听明白了。

    “元常公是担忧我不能攻下阴平吧。”

    钟繇语滞。

    “所以,钟公亦是赞同,攻击北线的。”

    “再等半月,待袁军士气消耗,再出兵更为稳妥。”钟繇道。

    “再等半月,我军士气亦会消耗。”荀襄道。

    她走到钟繇面前,双手执壶,倒上一盏冰水,“我知元常公并不信我,然叔父将虎符交与我,命我为帅,如此信重,我岂能令他失望。袁氏,强弩之末,竟敢谋反,若不除之,岂不让天下人以为朝廷软弱可欺?”

    “请元常公坐镇中军,我亲领一万兵马,去取阴平,不下阴平,誓不回转!”

    荀襄捧着冰凉的铜壶,真诚道。

    钟繇张张嘴,叹了一声,“贤侄何必如此,你若有失,我如何见公达、含光。”

    “若不能战胜袁氏,我又有何颜面回见叔父!”荀襄正色道,“还请钟公与我勠力同心,共击袁氏!”

    望着那张容貌年轻俏丽,神情却严峻肃杀的脸。

    钟繇还要叹气,竟叹不出来。

    稍倾,才又轻轻一叹,“荀氏英才何多如此,实令人羡慕还请将军放心,”他拱手郑重道,“我必尽心竭力,不负将军嘱托。”

    ……

    绿纱轻垂,室外炽热,室内却一片清凉。

    八岁的曹丕、六岁的曹彰、三岁的曹植,趴在门边向里张望。

    在室内幽僻的一角,一个大的洗衣盆里放入几只小碗。

    荀欷将刚提上来的井水,倒入两器,碗中只倒入小半,剩下都倒进大盆,回头就看见这三个小孩儿。

    他冲三人一挑眉,“进来吧。”

    “荀兄。”年纪最大的曹丕,端端正正的行了一礼,“阿母听说荀兄要了许多硝石,不知是何作用,让我们兄弟三人前来问询。”

    “看着就是。”荀欷对这几个长得不像其亲爹,细眉秀眼的小孩没什么恶感,但也没什么好脸色。

    最小的曹植有些害怕,但见两个兄长都走进屋,也连忙小跑跟上,一把拽住曹丕的长袖。

    荀欷不看他们,只是将一木桶硝石,倒进大盆中,拿起一根洗衣棍,飞快搅拌。

    清凉之感,很快蔓延开,曹植忍不住想凑过去,被曹丕一把拉住衣衫后领。

    过了一盏茶,荀欷又向盆中倒入一桶凉水,一桶硝石。

    如此又搅拌了半刻钟,这才停下手。

    他探手从盆中取出一只碗,向三人笑了一笑,“不是想知道我要做什么?来看吧。”

    他形容俊美,一笑曹植就不害怕了,当下挣脱了并不严厉阻止的兄长,蹦跳到荀欷身旁。

    荀欷将碗递给他,他就捧着碗荡了荡。

    一荡就发现竟摇晃不动,水竟凝在碗中,用手指一戳,硬邦邦,冰凉冰凉。

    “这是冰?”曹丕有些惊讶。

    “不错,你们应当早就听闻了吧。”院中侍从必然早就呈报了。

    “怎么做的?”曹彰直接问。

    “你们方才不是看见了?”荀欷挑眉。

    “这是仙法么?”曹丕忍不住问。

    “不,”荀欷回头望了一眼案上手抄书卷,神情失落又有些释然,“是格物之术罢。”

    ……

    炽烈的阳光庭照在庭中橘树上,将油润的叶片照得雪白反光。

    窗牗下,荀柔倚在竹榻上,捻起一枚剥好的菱角,放进口中,清甜的滋味在唇齿蔓延。

    一天七枚,不知不觉就只下三枚了。

    短暂的纠结过,是一口气吃完不惦记,还是留一留过后,他还是用一旁的葛巾擦了手,又执起案上一张白纸。

    纸上依旧是八个字“执政为民,大道为公”。

    这一张,字体是飞白书,骨气洞达,清爽有神,显然蔡伯喈并未敷衍他。

    荀柔端详了一会儿,仍然觉得太文气了,差点气魄。

    但长安城中,以书法著名者所写的都在此处,就连堂兄荀文若不好大字的,他都邀了来,却没找出一张合适的。

    或许,该写信给钟元常,他闪过这样一个荒唐念头。

    算了。

    还是用自己的吧。

    字虽不好,但也没人会有意见。

    定了这个心,荀柔将那一沓白纸都推到一边。

    继续原本的工作。

    前方战事,朝局日常,都不需他操心,有了益州粮草,更解了危急,让他得以将心思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上。

    他要重修官制。

    汉朝的官制,发展到如今,已变得十分杂乱。

    第一,各代皇帝,像打补丁一样随意朝里面加减,使官阶上下级不分,第二,官职名目混乱,责权不清,第三,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