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群友努力当皇帝: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靠群友努力当皇帝》 30-40(第11/19页)

何了!

    现在上朝,游健又问了。

    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怎样的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闷。

    阉狗而已,死了就死了,这么紧迫盯人,他们的压力真的好大!

    但不敢蛐蛐,自然不敢当着游健的面儿,将心里话蛐蛐出来。

    刑部尚书看了看大理寺卿,又看了看三法司之一的督察院(御史台)。督察院的那些个没事就喜欢弹劾,皇帝吃喝拉撒睡都要管的御史们,这个时候居然安静如鸡,仿佛一个个都没有长嘴。

    刑部尚书苏茂相只得出列表示正在调查,由于没有关键证据,一时半会儿还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游健:“”

    ——想骂废物,但是想想还是算了。

    心情蛮复杂的游健到底还是勉励刑部尚书几句,毕竟他是做皇帝的,哪怕再担忧惦记,也不能当着众人的面,特意给人难堪。

    “大理寺卿觉得如何?”

    大理寺卿:“臣觉得,万事由刑部尚书苏大人主持最好不过。毕竟大理寺掌刑狱”

    游健打断了他的话。

    “朕懂你的意思,你是说调查魏忠贤死因,不属于刑事案件?”顿了顿,游健继续说。“朕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朕不得不说,你这样子,怕是难以胜任大理寺卿一职。”

    大理寺是什么衙门!

    三法司之一,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魏忠贤离奇死亡,又不是自杀,不是刑事案件又是什么。

    如今当着游健这位做皇帝的面儿,大理寺卿让负责制定和实施法律、管理囚犯和刑罚执行的刑部来查案,不是推卸责任又是什么。

    反正游健挺无语的,并且觉得大理寺卿的脸皮忒厚。当着他的面就敢这么干,背地里还不知道搞出倒灶的事儿来。

    “下不为例。朕希望你们联合起来,早日查清楚到底是谁,在京师搞风搞雨。”

    好歹是一朝九千岁,莫名其妙就离奇死在自己家里。如果不查清楚,岂不是连朝廷的威慑都没了。

    游健有些头疼的开始揉太阳穴。

    “退朝。希望下次召开朝会,苏卿、乔卿能查出点什么。”

    顿时朝臣好像纷纷松了一口气一般,鱼贯而出金銮殿。

    游健也离开了金銮殿。

    他没有回乾清宫,而是叫上郭允厚、郑云海二人,去皇庄查看游健从群里小伙伴那儿搞来的高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主要忘了一件事,王者所处的那个都市位面,哪怕高科技已经达到了火箭筒藏裤裆,还能随时掏出来的地步。但是农业方面,和游健上辈子是同步的。

    感谢农神袁爷爷,杂交水稻让未来的华夏再也没有饥荒。

    除却水稻种子外,王者提供的高产作物种子,都被药物阉割,也就是说高产归高产,但是吧,得年年更新换代种子。当然也可以自我留种,但是呢,产量必然减少一半。

    知道这个后,游健恨不得将王者吊起来抽打。可惜时空不同,游健只能进行语言上的谴责,并且行为上鄙视王者的不严谨。

    王者简直无语死,只能‘老实’认错的同时保证自己下次提供的高产农作物种子,没有被药物阉割,完全可以自己留种。

    第36章 Chapter 036皇庄巡查!……

    八月十三,天气晴。

    游健换了一身便服。月牙白色,发髻用白玉钗固定好,皮肤白净,看起来就好像读书人一样。

    实际上游健,不,是原身朱由检,其实就比文盲好一点儿。天启帝朱由校,比朱由检更差。

    由于爹不疼,亲娘又早逝,养母忙着争宠的缘故。朱由校这位朱常洛的皇长子,从小到大,属于野蛮生长。

    没有受到长辈关爱的朱由校沉湎做木工活儿,同样没有受到长辈们关爱的朱由检,则喜欢读书

    然而还是那句话,没什么卵用。

    朱由检真的比文盲好不了哪儿去,主要自己一个人读书,和别人教导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再者明朝朱理学说,盛行其道。像八股文,很多读书人专研一辈子,才懂得大概,何况是朱由检这种长大后注定要去地方当藩王的皇子。

    哪怕有太傅教导,学不懂还是学不懂。

    谁又知晓,朱由校这位皇帝会那么短命,连子嗣都没有留下,而朱常洛的儿子们,又死得只剩下朱由检,于是乎朱由检就这样捡漏皇位。

    游健别了一把折扇,很是人模狗样儿。郭允厚和郑云海倒没有换便服,还是穿的官服。

    种植高产农作物的皇庄位于郊外西北方,好几个村子都被围在里面。

    算是佃户,不过是皇家的,而不是私人。

    皇庄里的农作物都是他们照料。郭允厚和郑云海隔三差五的来一次,自己上手耕作的时候很少。

    这倒没什么,主要游健也不会下地耕种,怎么种地,怎么才能将地种得更好,游健一点都不懂,自然不会非专业人士指导专业人士。

    “万岁爷,这玉黍结的果实个个饱满,微臣琢磨,等收成大概能达到一亩十五石的产量。”

    在明朝,一石约等于57KG到180斤不等,一斤大约590克,为了计算标准,就按照一斤500计算。

    游健搞来的玉米,是高高产的玉米,带有一些不科学性。亩产的话,大概一亩地的玉米,能收3000斤左右。

    (游健记忆中的上辈子,玉米一亩地的大概产量在1600斤到1800斤左右)

    一亩3000斤玉米,换算成‘石’,就是16.666石。

    真的超级高的产量了。像传统水稻以及小麦等,产量也就一亩三石至五石左右。

    几百斤的产量,好点能上千斤。再加上‘十税三’的农税,然后租种地主家的地,佃户还要给七成的收成给地主,自己只留下三成。

    这是不成文的规则,没有地的庶民百姓,要想活命,只能租地主的地来种。

    土地兼并,是每个封建王朝后期都会面临的问题。

    需要缴纳赋税的百姓无地可种,而不需要缴纳赋税,最起码农税的地主阶级,又有数以千计的田野。

    拿读书人的科举来说事儿,童生不论,但是一旦考中秀才,名下20亩地免税。

    举人乃至进士的话,名下免税的土地更多。

    也就是说,征收的赋税,是加注在庶民百姓身上。‘士’、‘工’甚至商人,交的税收,可以忽略不计。

    游健一直以来想降低农税,提高商税,就是因为这个。论有钱,谁又比得过富可敌国的商贾呢。

    “留种呢!”游健故意这么问。“如果留种的话,能保证来年还能一亩地十六石的收成?”

    郑云海摇头,老老实实的说不能保证。

    那好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