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从高考开始: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七零之从高考开始》 40-50(第12/17页)

  这个“指南”上所附的,恰好有挖泥船泥斗的焊接技术。

    “这能信吗?我以前?没听说?过有这么个指南。”

    “这其实不是指南,是海城交通大学一个学生写的论文,咱们档案室订了?这份杂志,我就借过来看了?。”

    最后,还是厂里最有资历的老工人拍了?板:“咱们反正不会,人家既然?教了?,学学又不是坏事。”

    “我都听说?了?,人家大连厂的焊工都要?有船级社的证书,咱们没人家那个技术,总要?朝人家靠拢吧?”

    说?干就干,反正他们有卖不完的力气。

    结果才做了?一次试验,工人们就发现——好像可?行?

    焊接说?起来是大老粗干的活,可?到了?实践中,却还是需要?一点?灵巧劲在的,不是开了?,焊头胡乱焊一通的。

    有了?成功的实践,这篇论文在工人们当中就相当抢手了?。

    论文写得很细,涉及的船种类很多,焊接手法也很多样化,很多法子富民船厂的工人根本?就没有上手过。

    就以二氧化碳保护焊为例,他们厂里就没有买二保焊机,机器都没有,工人们怎么掌握方法?

    不过对这些在船厂待了?不少?年的焊工们而言,这篇论文就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一番。

    挖泥船船斗的焊接任务完成了?,工人们对“指南”的研究却没有结束。

    那份杂志现在在年轻工人手里很受欢迎,因为他们识字更多,一些年轻人不太乐意对老工人低头,认他们做师傅学技术,他们反倒愿意自己私下里学。

    写给杂志社的信也如同雪花一样飞了?出去。

    这个周一,《船舶质量与标准化》杂志社的编辑依然?从传达室背了?一纸箱信上楼,他的同事凑过来看了?一眼:“还是这么多信?”

    那篇讲焊接的文章发行没多久,他们杂志社就陆陆续续收到了?全国船厂的工人来信,有问问题的,也有讲述自身?实践的,还有要?求和文章作者当面?交流的。

    他们收那篇论文的时候就觉得文章的实用性很强,却没有想到,居然?能在船厂工人群体引发那么大的反响。

    自从杂志社创刊以来,这是第一次收到那么多信件。

    “这真是学t?生写出来的论文?”

    “海城交大的学生真能干啊。”

    第48章

    上报

    信是被出版社的编辑们收了, 但问题在?于,编辑们回答不了那些问题, 工人们纯粹表达喜欢倒还行,那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可工人们的投稿都奔着专业去了。

    写?信给杂志社的除了船厂的工人们外,还有好?几位高校老师和学生,他们把信纸叠得整整齐齐,在?纸上写?下一排排字,还有带图来询问的。

    “这些信具体该怎么安排?”

    这个年代,编辑们可不能?把读者来信傲慢地扔在?一边,他们做杂志的态度认真,读者的来稿来信也都很认真。

    林叙这篇论文刚发来杂志社的时?候, 因为这是一篇大学生的论文,它写?的内容却不是理论性质的,而是实践性很强的那类——这类论文通常来自船厂和研究所?, 编辑们曾犹豫过该不该发。

    最后, 经过参阅各种资料佐证, 以及邀请杂志社所?属的研究院人员实验,将结果一一认证,确定?了论文的真实性之后,这篇论文才上了杂志。

    当然, 林叙本人虽然只是大学生,他的指导老师温昉在?业内却有些名气?,以编辑们对交大船舶系的了解,交大那边应该不会允许学生胡乱投一篇论文过来。

    “所?以还是得恢复高考, 去年之后, 咱们收稿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前几年虽然大学正常办着?,课也正常上, 但教授老师们都处在?一种不安稳的状态,自身也没?有搞学术的心情,在?他们船舶领域,教学、研发、船厂运行……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

    教学和实践都是一条线上,一方停滞,另一方必然受影响。

    ……

    编辑们思量着?该怎么处理这批信件,商量了许久,最终还是主编正式拍板:“咱们先把信筛选一遍,涉及专业问题的全部寄回交大。”

    事实上,这些信大半不是写?着?玩,而是抱着?求知的态度写?的,因而这段时?间里,寄到?交大船舶系的信堆成了小山。

    林叙和温昉两人面面相觑:“这都是寄给我的?”

    他好?像没?做别的,只是写?了一篇论文吧?

    温昉也没?料到?,林叙投的论文会有这么热情的回应,虽然他个人非常看好?论文的质量。

    “其实我这还有南江厂那边的口信,他们说,你经常过来,这么好?的文章怎么不先给他们瞧一瞧?”

    林叙根本反驳不了。

    见林叙一脸苦涩,温昉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要觉得有压力,这只是证明你的论文确实写?得很好?,是得到?工人们认可的,咱们一起把信拆开,看看都写?了什?么。”

    在?交大这栋低矮小楼里,林叙和温昉默不作声地拆着?信。

    信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工人们对焊接手法的疑问——论文中的某些部分,林叙讲述得还不够清晰。

    二则是最直观的反馈,譬如?某地船厂采用?焊接新方法后,工时?缩减了多少,工作效率提升了多少,为国家节省了多少经费等等。

    “林同学和温老师如?若有空,可来我厂指导一二——XX船厂留。”

    在?这些信件的最后,林叙和温昉总能?看到?类似的留言。

    去林叙当然是没?有时?间的,这学期他一直很忙,这篇论文本身就挤占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他一边写?论文,还要一边把学业完成好?。

    和学焊接一样,对待其他课程,林叙同样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风格,所?以他不光是学课本上的内容,还得发散思维,把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知识点都学透了。

    可以说,写?论文的那段日子,他的时?间都是硬挤出来的。

    “有时?间可以过去看看,船厂那边肯定?会报销路费的。”温昉道。

    林叙连忙摇头。

    现?在?的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他回趟家都要很久,更?不用?说去这些分散在?天南海北的船厂,等他从船厂回来,寒假估计都过去了。

    他暑假就没?回家,寒假再不回,外公外婆他们连过年都不开心。

    船厂那边的盛情邀请林叙不会去,不过他每一封信都认真回了。

    得益于赵海平对他的“给XX写?一封信”的锻炼,林叙回信的时?候得心应手,一点不觉得痛苦。

    回信和写?作文毕竟不同,每一封来信都是真情实感认可他的发现?,他对焊接的研究也确确实实能?够帮助到?别人,林叙内心里相当高兴。

    他的回信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