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 360-380(第31/33页)
回国就告个状,到时候人家的统治者捅到康熙面前,康熙里子面子全没,这些人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事实摆在眼前。
原先三藩之乱的时候,尚之信的心腹沈上达自持王府撑腰,凡过境之商,皆要抽成,垄断盐税,黑白纵管,内外通吃,这样的人在珠三角地区几乎可以称得上一手遮天。
然,树倒猢狲散,尚之信被杀之后,依附于他势力的沈上达变成了一只待宰的肥羊,不仅在查抄的过程中,大肆侵吞财物,甚至于为了掩盖此事,让沈上达在狱中缢亡。
此时,南方地区才归大清所有,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竟然在狱中死亡,康熙心中不安,旋即调李士祯担任广东巡抚,让刑部侍郎禅塔海也前去调查。
虽说只是调查沈上达一案,但李士祯的任职也有肃清广东官场之意。
此行收获颇多,那些在查抄之时通过各种手段敛取钱财之人纷纷落马,兜里的钱都没有捂热乎,又被人全部掏走,还搭上了一条命。
但,这并不是结束,康熙并不相信禅塔海所说自缢。
在康熙的怀疑之下,禅塔海甚至说出了以项上人头担保调查结果的事情,堪称赌了一把大的。
康熙是那么好糊弄的吗?
越是信誓旦旦的担保,他越不相信。
毕竟谁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担保一个调查结果呢,顶多发个誓,禅塔海的的行为更像是在掩盖什么,只是欲盖弥彰。
于是,康熙又让李士祯暗中调查此事。
在沈上达之事过去的第四年,李士祯才把调查结果给了康熙。
康熙一看,顿时就气着了,召集吏部、兵部、刑部联合会审禅塔海,包括先前负责查抄沈上达的宜昌阿、金儁等人,并案处理。
审讯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只有一个字——贪。
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的小罪名,比如杀害沈上达,比如隐瞒事实,比如欺瞒皇上,总之逃不过一个死字。
最终的判决处决是了十多个人,革职、降级、罚俸等行政处罚的人上百,整个广东官场差点被清空。
判决出来之时,朝野噤声,私下里议论之声滔滔不绝。
这才过去多久,贪污之火又开始暗影燎原,于是康熙干脆趁此机会又清查了一波。
虽然经济试点是保成提出来的,但康熙对此也相当重视。
尤其是回报过来的数据都相当可观在,这也极大增强了他的信心,所以在腾飞之前,他得铺好路。
反贪,是第一步。
第380章 玻璃心
降低关税,整治腐败,经济试点,这三项综合起来,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年年底广东的关税就已经抵得上一个中等大省的税收。
年底之时,周边的附属国前来上贡,较之往年,这礼又丰厚了不少,大有跟着大哥有肉吃的态度,并且,各国使臣都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的贸易往来以及留学的要求。
康熙喜上眉梢,大手一挥,同意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康熙终于发布了那道闻名历史的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道诏令赶在了除夕的前一天发到了全国各地,上上下下一片欢腾。
这几年,朝廷的动作不断,平定三藩、开弛海禁、废除匠籍,现在又开始免赋,简直就是老天爷开眼,见人活得艰难,才送来了康熙这样一位明君。
从前,满清王室贵族想要搏个好名声,只能用强权与威胁,狠狠地震慑住下面的人,可如今,这桩桩件件让人获利的事情落实后,百姓们开始自发地归顺于朝廷的统治。
没有人会不想过好日子,只要朝廷能让百姓吃饱饭穿暖衣,让他们能活得稍微体面点,他们就会安稳下来。
在一片安和的氛围中,李礽坐在暖房之中,同康熙聊天。
暖房是用大片的玻璃建造的,大块的双层厚玻璃镶嵌在钢架中,缝隙用动物胶粘得严严实实。
这玻璃是研究院的人研究出来的,比起原来,无论是玻璃的澄澈度,还是硬度,亦或是面积,都有大大的提升。
李礽大手一挥,赏了一千两的银子,用以激励,激励本人,也激励其他人。
玻璃房之所以叫做暖房,是因为下面铺着地暖,即便外面寒风肆虐,房间里面也温暖如春,四周摆着些盛开的花,淡香宜人。
自打有了个这个地方,康熙基本上都在这里办公,召见朝臣。
“最近如何?”康熙问道。
康熙问的国库追债的问题,年前的时候,户部尚书余国柱禀告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就出现了,每次新上任的户部尚书接任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个麻烦,大概率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为了表明这个麻烦不是自己造成的。
之后,借款不断增加,犹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直至崩溃。
历史上,这个问题是等到康熙暮年让胤禛搞定的,不过既然现在能解决,何必等到以后呢?
说来,雍正也是好惨一男的,熬了许多年,终于熬出头,还要给爹处理一堆的烂摊子。
康熙仁慈,在政策或者法条上宽松,在王朝成立之初,这样的宽容有利于修养民生,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
这些隐患在康熙暮年便已经显露出来,但直到雍正上台才得到了大刀阔斧的改变。
其中之一,就是官员同国库借钱。
这些钱借给官员应急,有些人还了,有些人迟迟不还,有些人是还不起,有些人干脆不想还。
看到余国柱老生常谈的奏本时,李礽就决定横插一脚,能现在解决的,又何必埋个坑给胤禛呢。
年前,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康熙同意让户部催收一次,要求及时还款,命令是给出去了,但收效极微。
只有两个人还了钱,还是很小的一笔,也有几个人虽然没还钱,但上了奏本表明自己的难处,且说的真话,然而,大部分人对这种例行催款都装作听不到,看不到,一味的哭穷。
李礽看了这些虚情假意的奏本,感觉这些人毕生的文采都花在了这上面,辞藻之华丽凄然,让人一读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惨。
但事实上,他们一点都不惨呢。
李礽让张廷瓒帮忙小小的调查了一下,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私产,还个钱是没啥问题的。
于是,他同康熙协商了第二个计划——转移债权。
具体的操作是把这些人的债权从户部转移到内务府,让内务府来催收,对此,余国柱表示非常乐意接受,这就相当于把包袱转移给了内务府,他何乐不为呢?
再说了,都是同僚,催债实在是有损感情,得罪这些人是件麻烦事儿,谁知道这些人会不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呢?
所以,丢出去,一了百了。
李礽想要解决国债这件事的重要原因,也是想让户部能从这种事情里面脱离出来,康熙想借钱给这些臣子,就拿自己的钱去借,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