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80-90(第5/29页)

王叫来。”

    “嗻。”

    梁九功领旨就离开了。

    他心思活络,已经感觉到康熙的倾向。雍郡王又没去乱葬岗,要问话对质,为什么不是叫犯错的十四阿哥来?

    朝会上,部分脑筋灵活的大臣也想到同一问题。

    胤禩眼神低垂,琢磨着康熙的意思。

    这会把老四叫来,是直接问罪老四没管教好弟弟与孩子吗?让他背锅,而不舍得过于严厉地惩罚小的?

    乾清门外,各有所思。

    武拂衣抵达时,只见一片鸦雀无声,直到她的请安声打破了这种沉默。

    “儿臣给汗阿玛请安。”

    “平身。”

    康熙没让人跪着,三两句概括前因。

    然后问,“这件事,你要怎么说?十四等人有没有偷偷读过什么书,又是为什么去乱葬岗?”

    “回汗阿玛,儿臣将十四弟与孩子们从顺天府带回家后,已经询问了事情始末。”

    武拂衣基本没有隐瞒,除了没讲十四的写书爱好,把其他的前因都说了出来。

    “理学院流传半册英吉利文的书籍,十四弟等人会前往乱葬岗,正是受到此书的启发去寻找实验材料。”

    短短几分钟的宫道,武拂衣却已琢磨了一大圈。

    康熙对乱葬岗之事,是恼怒?还是不予追究呢?

    为什么仅仅传召老四?是让老四担责任?还是让因为了解叫来十四等人不够用,他们辩不过胤祉。

    此事,胤禛无法给出心灵感应式远程判断。

    必须由自己做临场判断,而结合一点,不妨大胆推测康熙想息事宁人。

    十四老实交代了,理学院有半数学生都或多或少读过《心血运动论》。不是一两个学生,而是五十人左右都读过。

    不仅是参与学生的数量不少,事发时长也持续了好一段时间,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入夏。

    以康熙的掌控力,他会毫不知情吗?

    或是早就知道,正如后世老师也知道学生会看学校不允许的闲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爆出来。

    当下,武拂衣坦诚了错误。

    “在未曾获得汗阿玛应允的情况下,十四弟与孩子们竟是私下行动。儿臣监管不利,理当受罚。”

    胤祉一听可不干了。“四弟,此事绝非你承认一句对弟弟与孩子的监管不利就行。

    亏你在刑部轮过职,难道不知道涉及盗墓毁尸的罪责有多重?少说是坐几年牢,重则要流放三千里。”

    “三哥,你说的是墓,不是乱葬岗。”

    武拂衣深知法律能钻空子,盗墓先得有墓,乱葬岗都是曝尸荒野。

    “何况十四弟与孩子们并未触碰尸体,只是先去观察情况,为的就是制定一套合法合理的研究计划。”

    胤祉直接嘲讽,“十四等人败坏理学院的学风,偷偷传阅血腥妖书。四弟,怎么可能主张这股歪风邪气!

    损毁尸体,挖心剖腹,断头断脚,岂是仁义之士进行的研究?简直就是侮辱天下读书人。从根子上就错了,又何来合情合理!”

    武拂衣淡淡抛出一句,“三哥称那是妖书,那么你亲眼看过吗?”

    此问一出,一霎安静。

    众人暗道问得好。三贝勒也在理学院上课,他有没有读过呢?

    读过敢认吗?

    现在也不能认了,否则就成了知情不报。没读过的话,他的言之凿凿就有失公允。

    胤祉被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堵得喉间一噎。

    回答读过也不好,回答没读过也不好,老四真是问话刁钻!

    武拂衣可不认自己刁钻。

    批评或认同一本书,前提总是要看过才有发言权,要不然就是虚空打靶。

    十四报出的读书人名单中没有胤祉,但不能确定他没看过。

    也许有投靠三贝勒的学子,悄悄记下书籍内容,反手就送给胤祉了。

    胤祉却是没读过全本。

    英吉利文读起来耗时耗神,而且他本就不认为理学院的课程有多少必要学习,但不敢似直郡王与太子直接说不上就不上。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花时间去读一本血腥的英吉利书,只是向眼线大致问了此书的内容。

    “妖书,不值一读!”

    胤祉说得义正词严,“但我也没有冤枉人。探听过此书配图极为血腥残忍,是各种虐待尸体的方法,从动物到人类都不放过。四弟,你不必说那是为医学研究,那根本不是医术!“

    越说越来劲,他开始引经据典。

    “南朝时期,著名医家陶弘景就说过‘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在人身上动刀,压根不是医术,而是巫术!

    这种观点得到了历代名医支持,唐朝的孙思邈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在《千金方》中提到华佗,单说‘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压根不提动刀子的手术。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于孙思邈的观点也给了一致肯定。在给《备急千金要方》做序就写了‘我道纯正,不述刳腹易心之异’。”

    胤祉摆出历朝历代有名有姓的行医观点,“一千五百五多年,集众人之智慧,难道琢磨不清楚该不该在人身上动刀?

    事死如事生,尸体也是同样不应给破坏。我等礼仪之邦,岂能允许残酷之术大行其道,得有多冷血残忍才会做这种事?!”

    这话掷地有声。

    乾清门外,一众朝臣不得不说三贝勒说得对。

    部分臣子更是投去赞同支持的眼神,更是暗道一句佩服。三贝勒不愧博学,这般旁征博引。

    武拂衣并非心无波澜,现在心里就一句话,「号外,号外,大清有狐狸成精了。」

    老三所引用的每一个例子,竟然全都在胤禛的意料之内。她刚刚在信上都读过了一遍一模一样的话。

    要是换个不知内情的,这场面活脱脱就像是胤禛隔空操控了胤祉的思维。

    武拂衣能面不改色地听完,也亏得她养气功夫深。

    这会先抛出一句赞美,“三哥真是饱览群书,弟弟佩服你对仁义之行的坚守。”

    胤祉差点飘起来,四弟这是被他学识折服了?

    他不由抬眸瞧了一眼康熙,只见汗阿玛微微颔首,也像是认同了这番话。

    下一刻,武拂衣却打破了胤祉的幻想。

    “三哥刚刚质问,我在刑部轮值时是否用了心。不瞒三哥,正是因为有所研究,所以我支持合理合法的实践研究。人,不能一味地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这就也抛出了典籍,“三哥引经据典,将古人之法视作最好,却不能只见其一不见其二。不提更远的朝代,就说三哥提到的宋朝。

    宋慈的《洗冤集录》鼎鼎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