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40-50(第19/23页)



    购买数量之大,以万历十二年的记载举例。仅镇北关一个关口,在三月一个月的交易就有一百六十九斤,价值两千多两白银。

    人参成了女真族的重要收入来源。

    这样的互市贸易,因为战争结束了。

    崇祯十五年,后金与明朝在山海关的战争已经非常激烈,原本的商路断了就要找新的办法。

    “那艘船装的人参价值十万两白银,当年明廷的一年财政也就三百万两白银。”

    胤禛说到,“如此巨额的交易,后金作为卖方得到了太宗皇帝默许,打仗需要钱。明朝方面也是有人要买,对人参的需求不能断。于是暗中形成了一条三角路线。”

    后金从东北走海路,将人参交给东瀛。东瀛转运,把货船开到了江南。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东北人参在东瀛的货船上。

    这样一条走私贸易线路,终结于明亡之日。

    六十年过去了,那些旧事几乎没什么人知晓。

    胤禛却在听闻鬼船故事后,冒出一个不详的猜测,有一条不知情的海上运输线悄悄出现了。

    如果真像于家兄弟说的,没有对事实添油加醋,郑小妹是亲口说了那些疯话,那么真相很可能藏在疯话中。

    “故事里出现了侏儒秃顶鬼,而东瀛人长得矮,东瀛武士的发型又是中间都剃光的月代头。所谓说着诡异的音调,正是没能听懂的东瀛话。”

    胤禛将故事与现实一一对照,“至于奇异的香味,我猜测很可能是大批量的人参散发参香。最关键是鬼船的模样。宝船很大,渔民们买不起,那更像是大商人用的渡海海船,还点着东瀛人喜欢的白灯笼。”

    武拂衣听了这番分析确实符合逻辑,也认同胤禛的猜想。

    “郑小妹撞破秘密,对方想要杀人灭口,死亡的威胁让她疯了。哪怕跳海逃了出来,但神志变得不清醒。”

    这事却没到此为止,因为只有死人才能不泄密。

    对方没有明目张胆地直接提刀杀入村子。趁着暴雨连天没有目击者,潜伏在郑家附近,当看护离开就把高烧的郑小妹掳走沉了海。

    武拂衣推测下去,“当夜,村民们也去海边看过,暴雨天没能发现鬼船踪迹,因为海船早就开走了。

    加之郑小妹神志疯癫,大家认为她失去了哥哥后过度悲伤而自我了断,最终只留下了鬼船的传闻。”

    郑家兄妹就是普通百姓,相依为命也没其他亲人。而很多情况下,民不举官不究。

    即便是县衙给验了尸体,只要没发现郑小妹身上有溺水之外的伤势,那也就不会再深入调查这起案子。

    县衙对于所谓鬼船一无所知?

    大批货物入境,总需要有人对接,又不是瞬移到仓房内。

    于家村与贝壳村所隶属的县衙也许不知情,因为郑家兄妹出事前后几年都没有另一则鬼船传说。

    如果真的存在东瀛商船,可能是由于飚风,也就是后来说的台风天气影响,船只偏了航道,意外出现在了贝壳村沿海被郑家兄妹撞破秘密。

    贝壳村所归属的县衙不知情,原定的卸货点却说不准是否存在官商勾结。

    话又说回来了,什么样的走私货物需要杀人灭口呢?

    胤禛之所以猜测与东北人参有关,因为相关贸易利润奇高,以及贩卖东北人参有严格的规定。

    自后金到大清,人参一直都是重要的财政来源物品。

    朝廷建立了一套参务管理制度。早期根据八旗驻地不同,负责不同山头的采摘。

    后来,东北参务管理部开始官办官采,不久后引入了有资质的商户,搞了官督商办。

    官府每一年会发出执照,持证才有资格采参。这些人参上交官府,对于人参的品质与数量都有标准。

    为了保证采参积极性,在年初会先发一笔补贴给采参人,等到年末结算以实际收参数量多退少补。

    说是多退少补,到了手的钱谁愿意交出去,基本上都是采足了数量。

    在这样一套规定下,山民偷采一两株私下变卖尚有可能,但如同崇祯年间整船运输人参就是惊天大案,绝不允许发生。

    郑小妹鬼船案,是意外还是谋杀?

    东瀛商船的推测是正确的?如果是,船上贩卖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即便不是人参,也该说同样有巨额利润的物品。

    武拂衣思考后决定贝壳村是要去的,也将这一番推测酌情透露给弘晖、弘昐知晓一二。

    让孩子们意识到志怪传闻不可怕,可怕的背后被处心积虑掩埋的黑暗真相。他们务必要引起重视,意识到前路存在不知名的危险,不能乱跑。

    去贝壳村有风险,说不定被有心人盯上。

    话是如此,贝壳村还不是最危险的地方,秘密交易的据点八成不在此地,而鬼船的真正目的地才是危机四伏。

    每个人都有探秘的理由。

    胤禛有,蒲松龄也有。出发点也许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点,不能让郑小妹不明不白地死了。

    于是,结队出行,就打着聊斋先生收集志怪故事的幌子。

    武拂衣化名为甄少爷,是聊斋先生的远房亲戚,这次带着一家子出来游玩也就赶来凑凑热闹。

    第一站不是贝壳村,而是往县衙仵作家去。

    俗话说,蟹有蟹路,虾有虾路,泥鳅黄鳝独走一路。

    雍郡王不能以真实身份示人,胤禛的暗探人手也不曾辐射至胶州湾,但是有蒲松龄在。

    聊斋先生不是白叫的。收集鬼故事,当然也就离不开常常与尸体打交道的仵作。

    给郑小妹尸检的黄仵作,算得上蒲松龄的酒水朋友。

    黄仵作与南宋著名提刑官宋慈不能相提并论。

    既没有宋慈的官职,也没有那般著书论道的尸检技术,但也算是经验丰富,操刀多年了。

    蒲松龄拍着胸口保证,“老黄嗜酒,最喜女儿红。老朽与他认识十年了,咱们私下去找他问郑小妹的详细死因,关键带上几坛好酒,他会开口的。”

    武拂衣主动买了酒。

    也许是女儿红的酒香迷人,黄仵作没有打蒲松龄的脸。

    “嘶!够味!”

    黄仵作喝了半坛好酒,终是开口了。

    “这事真说不准。我记得郑小妹,尸体在海里泡得都发胀了。剖胸了,死因是溺水,没有别的致命伤,但是不是主动跳海就不好说,她手腕上有不明显的捆绑痕迹。”

    说到这里,黄仵作抬手起手,“别着急问,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但捆绑痕迹不能说明问题。”

    因为郑小妹发过疯,村里为了把人带回屋子是给绑过一段时间,在她高烧昏迷期间又给人松绑了。

    从松绑到失踪是两半时辰,等到发现尸体捆绑痕迹已经非常浅,压根确定不了具体捆绑时间。

    “海上没有找到绳索,郑家也没其他人要求继续追查,县太爷自然也就以自杀结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