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太子今天被催婚了吗[清穿]》 160-170(第2/23页)
盟的约定,并且在民生军事等多方面达成了更加深入的协定——
当然,这些协定基本都是大清单方面提出的,而蒙古诸王在商议之后,几乎没怎么讨价还价便答应了下来。
一来因为这些协定并没有太过分的条款,大多是对之前的细化,二来也是震慑于大清如今的火器,被那一门门见都没见过的火炮和不知有多少的精妙火1枪给吓到了。
不过对于原本就早已彻底依附大清的漠南蒙古来说,并不会觉得康熙的手伸的太长。
他们看到了大清的实力,更明白如今是签下这份协议的最好时机。
等再过几年大清平定了准噶尔,收复了漠北漠西,那他们漠南蒙古就没有现在这么重要了,到时候再拿来的条件,就不会如此优厚。
对于蒙古诸王的识时务,康熙表示很满意。
他并不介意每年多给蒙古一些粮食和日用品了,但要的就是他们老老实实的不要出来挑事。
不动漠南蒙古是他不愿意担上一个忘恩负义的恶名,但若是这些蒙古王爷不肯听话,他也并不介意让蒙古彻底变成蒙古省——
毕竟漠南蒙古离北京城这么近,放在自己手里,说不定更安心些。
会盟事了,御驾准备启程回京。
这次回京,不但要带走乌尔衮,还要带走未来的大额驸,敦多布多尔济。
敬安公主舍不得儿子,擅自闯到御前,非要一起回京,康熙看在太皇太后的面子上没有降罪于她,但也责令他们夫妻立即返回土谢图汗部准备迎娶大公主的事宜。
敦多布多尔济从小到大从未曾离开过爹娘,分别之时忍不住泪水盈盈,大公主见状直皱眉,喊了两个侍卫将他带走去练骑马,省得他再做出这等小儿女的姿态丢人。
谁能想到,出身漠北的小台吉,竟然连马都骑不好,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大公主深刻反省了自己看男人的眼光,然后下定决心这一年里要好生练练敦多布多尔济,以免大婚之后他还是个只听额娘话的乖宝宝,耽误了她争权的大计。
甭管内情如何,至少表面上,两位公主都会时常从马车里出来跟未来额驸并行,看起来颇有几分恩爱的模样。
胤礽对敦多布多尔济未来的命运表示一丝丝同情,然后就不再操心这些事,而是去跟康熙一起研究同鄂罗斯的协定。
这份中俄之间的和平条约历经数月,已经基本草拟完毕,其他的条款都是互相磨合了许多,还算满意,只有一事一直悬而未决,那就是沙皇和索菲亚公主都希望跟大清联姻。
彼得大帝求娶大清公主在先,而索菲亚公主当仁不让,提出希望大清能为她选出一位宗室王爷作为丈夫,前往莫斯科与她完婚。
相比于嫁公主,嫁王爷这种请求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索额图和明珠不敢擅专,立刻叫人回京请康熙决策——
临出发前,康熙曾经明确告诉使团不会将公主嫁去联姻,可却没说能不能嫁个王爷过去啊!
面对这样的请求,康熙一时间也有些纠结。
不愿意嫁公主,一来是因为舍不得闺女,二来是觉得与鄂罗斯联姻并不会真正给大清带来好处,天高水远,若真的发生冲突,公主不会受到任何保护。
但若是“嫁”个王爷过去呢?
这里面可以谈的条件,就更多了。
如果处理得当,这位“嫁”过去的王爷,实际上就是大清派去鄂罗斯的常驻使节,可以要求有自己的侍卫护军,有专属于大清的保护区,能光明正大的与鄂罗斯贵族大臣们交往,维系双方关系,并且为大清提供情报。
索菲亚公主不可能不知道她提出的这个条件意味着什么,但她既然说了,就说明此时她在与彼得一世的较量中已经落在了下风,急需大清的帮助。
“彼得一世还是索菲亚公主,保成,你怎么看?”
康熙问胤礽。
胤礽毫不犹豫的回道:“选索菲亚。”
这没什么好纠结的,鄂罗斯内政越乱,就会越无力对外用兵,对大清而言,就更加有利。
如果大清支持彼得一世,让他彻底压制住了索菲亚公主,那充满野心大权尽握的彼得一世恐怕会很快撕毁同大清的协定。
而索菲亚公主却不一样。
有彼得一世在,她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沙皇,所以她更需要大清的支持,并且是一直的支持。
所以她就会更多的对大清让步,甚至会愿意配合去的王爷在莫斯科立稳脚跟。
这两个选择根本不该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对于大清来说,毫无可比性。
康熙看着坚定的儿子,却是笑了。
“不错,如今你也能毫不犹豫的狠下心来了,”
康熙赞道,“朕还怕你会因为不愿鄂罗斯的百姓因为内乱受苦,而想要支持彼得一世独掌大权呢。”
胤礽略沉默了一会儿。
如果放在他刚刚穿越来的那会儿,或许他真的会。
接受现代教育的他,会天真的想要世界和平,会去担忧他国百姓的安危,可如今他越来越了解大清,深知还有很多大清的子民尚在食不果腹的苦难中,知道大清想要真正强盛不倒还又很长的路要走,知道在这个乱世中,能独善其身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他依旧同情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他国人民,但身为大清的储君,他只会从大清的利益出发来做决定,绝不会因为自己私人的情感给无辜的大清百姓带来风险。
跌跌撞撞才安稳下来的大清朝,远不到能兼济天下的实力,他虽然愿意保持善念,但绝不会做以身饲鹰的佛。
“阿玛,等于鄂罗斯的协定签完,就让船队出海吧,”
胤礽透过车窗看向远方,“我们的财富还是不够多啊,要赚更多更多的银子,才能建造更厉害的枪炮,才能保证百姓们安居乐业。”
大清不是没有人才,火器营有许多新设计的图纸,却因为生产力不足无法量产,而工部也有更加先进的航船,却碍于成本,只能退而求其次。
还有各地遇到天灾需要救助的百姓也有很多,朝廷想给他们最多的帮助,却也要碍于银钱,不得不看着他们流离失所,没办法帮他们全都重建家园。
“好,等回京之后,你自己在朝上跟大臣们说。”
康熙应道。
胤礽嗯了一声,然后才反应过来,倏然回头看向康熙:“阿玛,您想叫我入朝了?”
康熙微笑点头:“是啊,朕想让你入朝了。保成,朕不想再等你十五了,朕觉得,你如今已经可以承担起储君的责任了。你呢,怕不怕?”
“这有什么好怕的,难不成那些大臣们还能吃了我?”
胤礽笑得有些骄傲,“阿玛放心,我准备了很久了,绝不会轻易让人忽悠了去!”
……
康熙二十四年秋,年仅十四岁的皇太子胤礽正式入朝听政。
同年冬,大清与鄂罗斯正式签订《贝加尔条约》,划定了双方自格布特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