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80-2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80-290(第14/23页)

乎要笑了。

    天后无奈。

    待这一场大朝会结束前,天后起身,做出了最后的裁决。

    “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自绝于国,岂可不平!”

    当即诏令安西大都护李文成,册中军大总管,率兵十万讨越王李贞;王孝杰、郭元振为左右大总管,率兵三万讨博州琅琊王李冲叛乱。

    说来,之所以两路大军的人数差距这么大,倒不是天后不信文成的实力,而是因为一个最新的情报——

    越王李贞号称已经破魏、相两州,得兵二十万![1]

    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且天后正好也想检验下大军的服从性,于是大手笔直接派兵十万。

    说来,在定下两路大军的将领后,天后还下了个令许多朝臣有些意外的旨意:令镇国安定公主为诸军节度。

    诸军节度乃战时特设的暂时性官位。一般会让一位尚书(多为户部尚书)来做,其职颇重:即两军调度、行军路线、军需、粮饷等事都要先汇于安定公主处,庶务她即可定夺,若是大事再由宰相和三省六部共议。

    不过,朝臣们对安定公主的任命再意外,也意外不过韩王等人——

    见天后雷厉风行,定下大军平叛之事不说,更是连将领都选好了的,方才站出来,请‘天后无需派兵只需还政’的宗亲朝臣们愣了:那我们过去一个时辰,苦口婆心说的难道是废话?

    王神玉在旁看的都替他们脖子疼:你们说的怎么是废话呢?你们说的全是呈堂证供啊。

    **

    四月末,大军出征前夕——

    “姜相,这檄文写的不行。”

    姜沃看着眼前说这话的人:骆宾王。

    怎么说呢,他倒是很有资格说这个话。

    只见骆宾王站在她面前认真道:“姜相,虽说只要参加过贡举的人,都会写战前檄文、战后露布与诫谕。但写成的文,自有优劣之分。”

    没错,会写檄文的人很多。

    因自汉以来檄文成风,凡有战事必先有檄文声讨敌方,所以大唐的贡举不但要考学子们写‘章、表、箴、赋、颂’等朝堂常用公文,还要会写‘檄书、露布、诫谕’等战时公文。[2]

    檄文乃战前震慑、讨敌之文,而露布则是战后克敌、歌颂战绩之文。

    会写战文,算是公务员必备技能。

    而无论战事大小,主将都会专门安排参军幕僚写文。

    此时骆宾王就是来主动请缨的:“姜相,既然此番陛下是令李大都护率大军平叛,那还是让我去做参军吧——毕竟上一回李大都护征吐蕃,就是我写的檄文和露布。这也是我的老本行啊。”

    姜沃看向骆宾王缓缓点头:是啊,怎么不算你的老本行呢。

    之后还是应了:“好。”

    骆宾王见姜相首肯,立刻欢喜告退,这就准备回去写起来。

    不过,说起檄文,告退前的骆宾王忽然想起另一件事,想了想还是回禀:“姜相,前些日子李敬业给我寄了封信。”

    姜沃闻声抬头:“单独给你寄信?我记得,当年你们在国子监还有几分过节。”

    说是几分过节都浅了,当年在国子监中,李敬业这种顶尖官三代跟出身贫寒的骆宾王,曾经有段时间掐的像周王李显的两只斗鸡。

    骆宾王一脸‘对吧我也这么觉得’的神情,对姜沃道:“他说自己是要去东海之上剿倭国海匪。写信给我,是听说我檄文写的不错,之前给李大都护写的吐蕃檄文他见过。”

    “觉得我配给他也写一份剿海匪檄文。”

    没错,李敬业在答应吴英扫平东海海匪后,还像模像样准备给自己弄篇檄文。只是辽东的文臣少,他看了幕僚送上来的几篇,均觉得不满意。

    这时候他想起了从报纸上看到的,当年国子监同学骆宾王的檄文。

    李敬业勉强认可:虽说那人不怎么样,但檄文写的确实还不错,很有气势,要不给他个机会为我扫平东海写一篇檄文吧。

    而骆宾王接到李敬业这封信的就无语了:你多大脸呢?你要我就给你写啊?你知道我从前都是写什么战场级别的檄文吗?

    因此,这会子骆宾王就对姜沃道:“姜相,此事并无朝廷之令,我就没给李副都护写。”

    他直接无视了李敬业。

    不过骆宾王想想李敬业到底是英国公之孙,姜相又多年照拂英国公府,所以今日就打个补丁,免得将来李敬业在姜相跟前告他的状。

    而骆宾王说完后,就见姜相沉默片刻,之后才似笑非笑摇摇头:“我知道了。你不用理他。”

    骆宾王行礼而去。

    说来,骆宾王本就以文采著称,从前也曾跟随过文成写檄文。因而此番依旧由他来做参军,长安城中没有一个人意外。

    唯有姜沃,在看到骆宾王写的‘平越王、琅琊王叛乱檄文’,真正刊登在报纸上将传于天下后,颇为感慨。

    这真是不一样的一世了。

    **

    光宅元年。

    五月中,中路大总管李文成,平定越王李贞的捷报传回长安。

    随即,琅琊王兵败的消息也传回。

    此时,距离三路大军离开长安,不足一月——也就是说,减掉路上的时间,只用了几天就平定了叛乱!

    长安城中朝堂大震。

    怎么可能!

    其实绝大多数人,哪怕是宗亲,见到天后当真开始调兵遣将,也觉得两王叛乱能成,不,别说能成了,能坚持一年半载不被剿灭的可能性都比较小。

    但他们没想到,两王败的这么快,这么摧枯拉朽!

    直到两王叛乱兵败的详细全过程传入长安后,朝堂再次被两王震惊了。

    不过……

    得知两王战败的细节后,最破防的人还不是宗亲,其实是李淳风和宰相辛茂将!

    没错,最破防的,正是这两个看起来与叛乱毫无关联的人。

    先来说李淳风——

    姜沃很久没见过自己仙风道骨的师父发这么大的脾气了。

    她都怕大夏天的,师父气晕过去,连忙上前递上一杯消火的凉茶苦劝道:“师父,别气了。”

    然而李淳风气恼的连杯子都砸了:“越王、琅琊王!真是丢尽了太宗的脸!”

    姜沃:……也是,到底事关太宗颜面,师父破防也是难免的。

    这事儿还要从越王李贞的身份说起:越王李贞,太宗皇帝第八子,也就是高宗皇帝序齿上一位的哥哥。他的儿子琅琊王,自然也是正儿八经太宗的孙子。

    有这样的身份,岂能不用?

    故而越王谋反之时,还找人给他写软文来着,说他‘肖似父皇太宗文皇帝,英武善战,必能匡扶社稷’。

    结果……

    且说,越王李贞号称二十万人马,朝廷当然是不信的,这种号称肯定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