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历史直播]》 140-150(第11/15页)
有出现像李斯那样的人物篡改遗诏。
当然,就是篡改遗诏也没有什么用,皇太子可是在京师监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是朱高炽。】
天幕下的众人:“……”
朱棣的五次北伐,也就是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大胜而归,后面几次不提也罢。相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北伐,对百姓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明朝的江山也算是巩固,经得起朱棣这样造。
洪武大帝朱元璋有点不看好朱棣的北伐了,没有开疆拓土,而是劳民伤财,不过看在奴儿干都司的份上,这份不满也就忍下了。
永乐大帝朱棣:“???”他会死在第五次北伐班师回朝的途中?
【朱棣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灭亡鞑靼和瓦剌,但是震慑住了他们,让他们知道大明朝不是好惹的,重创了鞑靼和瓦剌,具有积极意义。
有朱棣在一旁搅合,漠北就是一盘散沙,无法统一。
到了朱瞻基一朝,不再管漠北的事情了,还实行弃地政策,硬生生地将北平给变成了国门,成就了“天子守国门”的美名。】
洪武大帝朱元璋十分的疑惑,朱棣把都城迁到哪里了?不是洛阳也不是长安,而是朱棣以前的封地北平?不然的话,要守国内,那得弃掉多少国土啊?怎么就不心疼呢?
明成祖朱棣的脸黑了。
他辛苦北伐,不说吞掉北边那些土地,但是一直都没有放弃,是想要争取的地盘,朱瞻基,他的大孙子,怎么说丢就丢了?
明宣宗朱瞻基也是心里苦,那些是苦寒之地啊,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钱粮都打仗打没了,他也想守,但怎么守?
那块地方是地广人稀,又缺人又缺粮,想要发展起来得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慢慢发展,但是敌人虎视眈眈,不会给这个机会。
“天子守国门”是美名?那是因为北方的地没了。
【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同年,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去了建文帝的帝号,否认建文帝曾经当过皇帝。
或许正是朱棣的这一操作,才导致后世之人编排朱棣篡改身份,改庶为嫡。
毕竟朱允炆当了四年的皇帝,朱棣一句话就给抹去了,那他想改自己并非嫡出的身份也是合情合理的,做得出来。
咳咳,可能还真做不出来这种不孝的事情来,但是不妨碍以此抹黑朱棣。
只不过,建文帝被抹去皇帝位这事被朱棣的子孙后代给搅合了,那就是南明皇帝朱由崧,追谥建文帝。虽然有个南明,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仍然是公认的明朝的末代皇帝。
好比秦二世胡亥、隋朝的末代皇帝杨广。】
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杨广齐齐被天幕踢了一脚,心里不太舒服,家有逆子啊。
明成祖朱棣气得不轻,“由”字辈,看来确实是他的子孙后代,还真是孝顺啊。
【朱棣登基之后,对“建文三傻”进行了灭族处理。说起来,黄子澄和齐泰可以说是朱棣能够登上皇位的恩人啊,若不是他两针对建文帝的削藩出了下下策,说不定还不能够逼反朱棣呢。
倘若是太子朱标顺利即位,想来迟早也是要削藩的,手段肯定不会像朱允炆这样激进。
那朱棣可就一辈子都是燕王了。】
天幕上又出现了动画片。
方孝孺觉得九族消消乐还不够过瘾,不能让朱棣杀得尽兴,提出了诛杀自己十族的请求,当真是为了朱棣殚心竭虑,不惜牺牲自己十族。
众人都已经知晓了,只要天幕上出现的不是真人,那就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朱棣迁都北平。在朱棣一朝,并不是天子守国门,北平以北还有部分城池是属于明朝的,只是后来被朱瞻基给放弃了。】
第148章
明成祖朱棣叹气,丢了北方的那些地盘,以后还怎么对外扩张啊?看来朱瞻基是守成之主,而非开疆拓土的君主。
不过他也能够理解朱瞻基。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恢复了被建文帝削去的那些藩王的王爵,对他们大加封赏,稳住了诸王,但是也在暗中监视诸王,为着手削藩做准备。
朱棣的削藩手段,主要就是三点:
他调动藩王的封地,将藩王们调离熟悉的地方;裁减藩王们的护卫,减弱藩王们的实力;最后一步来个狠的,废藩王为庶人。
要废藩王,当然是安个谋反的罪名比较合适。
朱棣攻入建文帝朱允炆的都城南京的时候,朱允炆不知所踪。这也就给了诸王造反一个合适的理由,打着建文帝的旗号造反。
后世还有传言,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洪武大帝朱元璋对朱允炆更加的不满了,太子朱标在世时,就在考虑迁都的事宜,朱允炆怎么都登上皇位四年了,还没有迁都呢?
难道朱允炆看不出来应天府并不适合作为都城吗?
他对朱棣没有选长安或者是洛阳作为都城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棣是燕王,选以前的封地北平城作为都城也无可厚非。
“天子守国门”也确实不错。
哦,他想起来了,朱允炆一登上皇位就想着削藩,然后就开始和朱棣打仗,哪有闲功夫考虑迁都的事宜?
真的是,太让他失望了。
建文帝朱允炆觉得朱棣的削藩政策不错,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只是大家都知道天幕异象了,现学也不管用了,都知道他想削藩。
做什么举措,诸位叔叔一猜就知道他的用意。
【朱棣当上了皇帝之后,恢复了朱元璋裁撤的锦衣卫,创立了东厂。至于西厂,则是成化年间创立的,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上皇帝之后创立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那是恶贯满盈。
但是在当时,设立的初衷都是好的,强化皇权。只是大多数时候是事与愿违,以至于恶名昭著。锦衣卫的专属监狱,诏狱里的刑罚十分恐怖,进去了就是人间炼狱。
东厂、西厂,则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朝恶贯满盈的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汪直。】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感叹,自秦朝的赵高开始,太监干政多半都是祸国殃民,怎么就不吸取教训呢?
靠太监扳倒外戚的皇帝们感觉膝盖中了一箭。
但凡他们有别的人可用,有别的人可以依靠,有别的人能够帮助他们夺权,也不会重用太监啊。
天幕下,被天幕念到名字的太监瑟瑟发抖,大呼冤枉。
这天幕异象降临的也太早了,他们也只是刚入宫做太监而已,不说是人人可以欺负的小可怜了,怎么就成了恶贯满盈的人了?
真后悔此刻在宫里当差,看到了这天幕异象。
明宣宗朱瞻基对王振有点印象,就是带坏他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