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养家日常: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市井养家日常》 60-70(第9/24页)

今天走得飞快,心境也和昨天不一样,心里又添了几分着急。

    到了书院,时辰还早, 没到下课的点儿呢。

    崔如英又给看门的男人一个包子, 然后就在门房的阴凉处等着。一个包子卖出去两文钱, 本钱也就一半儿, 送出去好行事,给两个崔如英也不心疼。

    看门的男人惬意地啃着包子,见崔如英年纪小, 便跟她搭起话来, “瞧着你兄长年岁不小了,咋还是刚入学的。”

    这男子多是三岁启蒙,六岁左右入学, 这崔大郎一看就十三四岁了。这么晚才送来书院, 男人就想打听打听。

    崔如英叹了口气, 说道:“不是刚入学,从前我大哥在书院读过些日子, 但后来因为家里都穷的都揭不开锅了,又从书院退学了。”

    男人心里好奇一问, “那如今是又有钱了?”

    崔如英哪敢说家中有钱,财不外露的道理她还不明白吗。

    她摇了摇头,“有啥钱呀, 家里是支了个小摊子,卖些包子啥的。不过还是不成, 我爹总念道书院要交束脩,在这儿吃住也要花钱, 还有笔墨这些,样样都得花银子。这会儿正发愁呢,大爷,你说这咋才能赚钱呢。”

    男人要是知道咋能赚钱,就不会在书院看门了。

    崔如英也没指望他能回答,她道:“说起来还是在书院好,这么多人,要是能来书院卖包子就好了,肯定能赚不少钱,大哥的束脩也不用发愁了。”

    崔如英长得好看,年纪又小,说起这些的时候一脸天真。

    尤其为家里发愁的时候,让人觉得这小娘子太懂事了。

    男人四十多岁,快五十了,崔如英也就是他孙女的年纪,看着也可怜,就忍不住跟她说了两句,“书院饭堂是包给别人的,来这儿卖包子可不容易。”

    崔如英耳朵竖起来了,问道:“包?包给哪家啦?”

    男人只觉得穷苦人家可怜,饭堂管事是书院一个先生的远亲,亲戚之间互相帮扶,数十年前就这样,现在想到也晚了。

    而且就算饭堂不包出去,也轮不到普通人家。

    穷人做生意难,找个关系更难,他这个看大门的活儿都是托人找的,像饭堂能捞的到油水的肥缺,早就给别人了。

    男人道:“包给了书院一个先生的远亲。”

    崔如英听男人叹着气,不由笑了笑,“那我打听打听,问问能不能在我们家买包子,我家包子便宜好吃,可以早上给学生吃。吃了我家的包子,读书肯定有力气!大爷,你知道管事是哪位吗?”

    男人倒是没想到这一茬,细细琢磨一番,好像还真能行。

    包子又不是别的饭食,贵的也就两文一个,早晚中午都可以吃的。

    男人每日也在饭堂吃,他是不花银子的,但书院里的学生每日吃饭就要花十文钱,这都赶上码头一个工人每日赚的工钱了。

    要不咋说供养个读书人不容易呢。

    男人也说不清这事能不能成,但好像有那么个意思,不是堵死了的。

    而且书院吃得还算不错,若包子好吃还便宜,没准儿还真行。

    男人微微弯腰道:“这饭堂管事是一个身量很高的中年人,留着山羊胡,面容白净,常穿着绸缎直缀,平日戴顶帽子,看着不太好相与。饭堂的书院后头,他们送东西多是从后门进的。书院不让外人进,小娘子可以去后头碰碰运气,不过未见得能成。”

    书院修建得清幽,多是小路,运送米面得用车,多是绕到后门去。

    若是能进人,男人肯定放崔如英进去,可是不让。

    男人也不是善心,就觉得吃了这小娘子两个包子,两个包子四文钱,也不少呢。

    他平日也就在书院吃饭,里面饭菜其实不差。毕竟是给学生吃的,寒门子弟或是市井的学子多家贫,总来吃,三餐一顿不落,那些有钱偶尔也会过去。

    为何不多捞点油水,也是怕日后有人登科及第入朝为官,记着书院的饭菜不好吃,还每日要十文钱,传出去不好听。

    书院要名声。

    崔如英露出一个笑,道:“多谢大爷,多谢大爷,那这事能成,我给您回来送包子了,送十个!”

    说话的这会儿功夫,崔大郎已经下课了。

    中午下课侯往书院外走的人格外多,崔如英看着比昨儿晚上还多。

    崔大郎今天也好找,他还没换书院的衣裳,只穿着一身青色的长袍,不过胜在干净。

    崔如英朝着挥了挥手,见妹妹来了,崔大郎赶紧小跑几步。

    兄妹二人又到树下说话去了。

    崔如英急着问:“大哥,你都打听清楚了吗!”

    崔大郎道:“书院现在有五百多学生,早上去饭堂吃的人最多,中午不多,晚上还凑合。那个管事有人见过,说是身量很高……”

    崔如英听着,和刚才看门的大爷说的差不多,“那你们饭堂早晚都吃什么?”

    崔大郎道:“早上就喝粥吃白面饼子,中午吃米饭馒头,有肉菜,晚上也是粥和饼子。”

    都是白面粮食,做的也还成,别看十文钱不少,可来书院的都是男子,最小的六七岁,大的二十三十也有,这个年岁的,饭量极大。

    鸡蛋这些就别想了,恐怕一人吃五个十个都不见得能吃饱。

    若是再想捞点油水,恐怕饭菜还会差一点儿。

    崔如英把竹篮子里的油纸包给崔大郎,里面总共六个包子,够他中午吃的了。剩下的是敲门砖,崔如英还有用。

    崔大郎刚到书院,只能打听出这么多了,他问妹妹,“你是打算怎么着?不然还是早点回家吧,别乱跑。”

    崔如英道:“我就去问问,不会乱跑的。反正也不费啥事儿,问完就回去,大哥你别担心。”

    崔大郎:“不然我去问,我能去饭堂,你问要去哪儿问?”

    这么大个书院,找个人多难。崔如英又进不去,要去哪儿问?

    崔如英还不太放心崔大郎,而且在书院就该专心致志读书,打听这个别人也许会私下议论。以前她上学的时候遇见过这种事,世家子弟,过来混日子的也不是没有,有些人最是无聊,私下拉帮结伙,什么都说。

    崔大郎可能不怕,也不觉得卖包子不好,但听多了还是容易分心。

    崔大郎为家中打算,家中也得为崔大郎打算。

    崔如英道:“书院有后门,我在那儿等着,若等不到就回家。不跟坏人走,不吃喝别人递的东西,这些我都记着呢,有事快跑,大声喊人。”

    她去了,就算不成,别人也不知道。

    崔大郎无奈一笑,“你呀你呀,现在也算不得缺钱,你操心这些事干啥?”

    崔如英道:“钱肯定多多益善呀,你看二姐买钗子的时候多高兴。还有四郎五郎,如果是能给他们买个波浪鼓、面具,估计高兴得飞起来。”

    读书不用钱吗,买房子不用钱吗。

    崔大郎在心里叹了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