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日常: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市井生活日常》 50-60(第4/22页)


    崔如英倒觉得有些惊喜,虽然焖面卖得不贵,可是本钱更低。

    一斤面七文钱,加水和面,三两面就能做出一份焖面来。除了这个,肉放得少,菜多,用土豆条、豆角、猪肉做底,还放辣椒。

    做出来黏糊香辣,土豆绵软入味儿,再算上别的,成本差不多在一半儿。

    看着卖得便宜,但是赚的银子也不少。崔如英低头吃着焖面,今儿火有些大,有些面条焖得焦香,都酥了。

    崔如英说道:“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来吃的自然就多了。我先头还以为卖得不好,想过些日子把菜单撤了呢。”

    崔大山跟着点点头,“哎,也就第一天不成,第二天就卖了十多盘。二十那天你婶子来帮忙着,生意比头一天好,后头就下了两天雨,生意也还凑合吧,我想着摆摊儿下雨都不能出摊,开铺子有客人来就行。今儿生意不错,你看我们这会儿才歇下来。”

    崔大山说完,又往焖面里倒了些醋。放醋更好吃,更过瘾。

    崔如英笑了笑,“那流水呢?”

    崔大郎道:“开业头一天晚上生意也不错,一直过了戌时才打烊,收拾好都快三更天了。头一天流水两千九百八十文,第二天流水三千二百一十文,前两日下了雨,生意不太好,但也有一千三百多文的流水。”

    崔如英不在,就是崔大郎记账管钱。

    对崔大郎来说,这还是一项重任,要把每日花销赚的都记上,不过他没学过这个,也记得笼统,“一会儿把我账本拿给你看看。”

    崔如英在心里算了算,算上铺子的租金和其他零零碎碎的成本,利润大约有四成多,但不足五成。

    但是架不住崔记包子卖得多,薄利多销。

    赚三千二百一十文那日利润就得有一两五钱银子,就算赚得少的时候,利润也有六百多文钱。

    这才几日,这就赚了四两银子了,这还是抛去杂七杂八的本钱,这是纯赚的。

    崔如英笑了笑,“咱们铺子生意不错呢,都是你们用心经营的功劳。不过晚上到点儿就打烊,咱们别太累了。我常在侯府,娘也不在家里,爹、大哥、二姐,辛苦你们了,这回回来我一定做又新鲜又好吃的。”

    崔大郎腼腆一笑,崔大山嘿嘿傻乐。

    二丫问道:“啥好吃的,吃猪肉还是吃鸡肉?”

    她不觉得辛苦,有啥辛苦的,做生意忙那也是自家生意,做了生意每日吃得还好呢。

    包子焖面换着吃,或是吃馒头就卤菜,平日哪里吃的到这些。

    光吃炖白菜萝卜好像还是好几年前的事儿呢。

    不过总吃也够,二丫更关心三丫给做啥。

    崔如英想了想,她还没想好,但肯定吃肉。

    二丫催促道:“三丫,你快说呀。”

    崔如英道:“吃排骨吧,做两样,一个糖醋一个红烧!饭就是大米饭。而且,我现在不叫三丫了,爹,大哥二姐,先生给我改了名字,我现在叫如英了。”

    说完,崔如英又扒了口面,只吃面还不够,还就了小口蒜。

    崔大山愣了,崔大郎也愣了,二丫眨了眨巴眼睛,她想得简单,高兴地对崔大山说道:“爹,如英还挺好听。”

    她不识字,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就是觉得好听,比三丫好听。

    崔大山还没回过神来,叫了这么多年三丫三丫的,叫别的他也不习惯呐。

    他道:“咋还改名字了?”

    三丫多好听,如英听着不像他们家人。大朗二丫三丫,好端端的,咋不叫这个了。

    崔如英解释说道:“先生说我读书用功,如英二字是出自《诗经》,先生觉得好,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盼着我像花朵一样奋发向上,心性坚韧,无惧劳苦。”

    这是黄先生的原话,崔如英坐得端正,吃饭也很规矩,崔大山怎么看,都是个听话懂事的小娘子,先生看重她,也在情理之中。

    可崔大山心里还是不得劲,他的闺女别人给改了名字。好好的改了干啥,三丫就不好了吗。

    崔大郎笑了笑,放下筷子说道:“是不是‘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这句,三妹,先生当真对你寄予厚望,你可不要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爹,先生给改名字这是喜事儿,若是一般学生还不会费这个心呢,他定是看妹妹读书用功所以才如此的。咱们该备上拜师礼,就算先生不收三妹为弟子,礼数也得尽到了。”

    崔大郎觉得这个名字也不错,爹只是这会儿转不过弯儿来。

    当初和陆云蓁说的话并非全是胡诌,这句话崔如英的确听崔大郎念过,她的名字也的确出自于这里。

    没想到崔大郎竟然还记得,也不知是记得清楚还是平日里也有翻阅书籍。

    崔大山一听儿子这么说,问了句,“当真?”

    崔大郎点了点头,“自然如此。爹,如英这字好听,是个好名字。”

    二丫道:“我也觉得好听!”

    崔如英眼巴巴地看着崔大山,心里一松,说道:“对呀,三娘子也和娘说了,娘也高兴。”

    崔大山抿了抿唇,许娘子都说好,那应该不错。

    他点点头说道:“那这回回去你给先生带些东西,爹给你钱去买。既然先生看重你,那你更得好好读书。”

    崔如英道:“爹说得是,好不容易才有这样的机会,我必然要珍惜的。”

    她顿了顿,看了崔大郎一样,接着道:“而且大哥都没去书院呢,我就先去了。若是我还不好好读书,那还不如从侯府回来,来铺子帮忙卖包子呢。”

    崔大郎帮她说话,崔如英也趁机提提让他读书的事儿。崔大郎若能考取功名,对崔家只有好处。

    就算考不上,识字会算账,当个掌柜的,对家里也有助益。

    毕竟书院教的可不止读书识字,还有其他的课,比如礼、乐,当然算数也教。

    读了书能写账本,也识字省着被人骗了。

    书院又不是不放假,到时候放假回来也能帮忙。

    以崔大郎的性子,不可能读了书就忘了家里。崔如英把这看成一项投资,更看重的崔大郎的品性,日后的回报是长期的。

    而且家里有个读书人,见多识广,之后能不能把四郎五郎送到书院去,和这个也有关系。

    崔大山许娘子知道读书有用,就会想着把其他孩子也送过去的。

    让崔大郎去读书一直是崔大山的心愿,他也一直记得这个事。这回听崔如英又提起,他不禁又燃起念头,如今铺子生意还算稳当,要不要请个人,送儿子去读书去。

    束脩家里交得起,笔墨也买得起。

    崔大山:“这不刚开铺子吗,家里离不开人,是不是得请人来……你刘婶儿来的时候是轻巧点儿。她来帮忙两日,我送了些包子,还送了五斤猪肉。如英你说,要不要请你刘婶儿来铺子里帮忙?”

    五斤猪肉四十五文,每日吃的包子加上送的,也有三四十文。真要一个月都来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