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80-90(第1/16页)

    第81章 他是冠军侯

    柯最部首领领着两万兵马跋山涉水, 连续走了十四天,终于到达了克什克腾旗的青山山口。

    只要通过这个山口穿越大兴安岭,便进入了辽东地界, 到达了科尔沁草原。

    到达山口后,柯最部首领显然大军安营扎寨,守住山口, 然后非常谨慎地派出探子去山脉中查看情况。按照他的推算, 汉军的队伍会比他们晚一点到达山口,他们刚好可以以逸待劳,埋伏一波。

    但探子带回来的情况却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大兴安岭之中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军马行进的迹象。

    或许是汉军马匹不行, 行军速度慢, 所以还没走到这里?

    柯最部首领也不是莽撞之人, 一连好几天都按兵不动,只是不断地派出探子去打探。但无论他派出去多少人,带回来的信息都是一模一样的:大兴安岭之中风平浪静, 没有任何军马行进的迹象。

    柯最部首领疑惑了:就算汉军的速度再慢, 如今快二十天过去了, 也该到了呀。除非,除非……他们迷路了?

    这个猜想一出, 柯最部首领顿时眼睛一亮, 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问题的答案:茫茫草原, 到处都是一样的景色, 不熟悉路况的汉人迷路是再正常不过了!想当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的李广, 不也是次次出塞、次次迷路吗?

    柯最部首领喜得原地转圈圈:迷路好哇, 迷路妙哇。汉军迷路了, 他们鲜卑军就可以利用识路的优势将他们一举歼灭了!到时候,升官进爵、金银珠宝那还不是大大的有?

    于是,柯最部首领立刻整顿兵马,迅速穿过青山山口,沿着西拉木伦河东行,进入了科尔沁草原。

    结果到了地方,差点迷路的人反而变成了柯最部首领——为什么到处都是水草和牛羊,却偏偏没有汉军的踪迹啊?这也太不正常了!

    直到这个时候,柯最部首领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汉军可能根本就没有走这条最常规的路线,而是另辟蹊径。只是,这条蹊径到底是哪一条柯最部首领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

    就在此时,一群形容狼狈的鲜卑人突然冲了过来,痛哭流涕地喊着祖城被汉军攻破了!

    柯最部首领只觉得心脏一痛,几乎当即就要跌倒在地。祖城乃是鲜卑的发源之地,乃是除王庭之外对每一个鲜卑人来说最重要的地方。如今骤然听闻祖城被破,不仅仅是柯最部首领,每一个鲜卑人都感到了钻心剜骨一般的疼痛。

    柯最部首领勉强稳住局面,心里却动荡非常。他想不通,祖城位置偏远,许多鲜卑的小年轻都尚且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那群汉人又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绕过生活在鲜卑东部的诸多部落,悄无声息地直接打到了祖城?

    忽然,队伍后方传来一阵冲杀声。毫无防备的柯能部队伍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柯能部首领立刻喝住溃兵,收拢阵型。

    他拨转马头向后看去,只见一面“汉”字大旗迎风招展,如同一柄利剑般直刺而来。

    汉军!

    是刚刚攻破了祖城的汉军?

    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又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的后面?

    还没等柯最部首领在一连串的疑问中理出头绪,一枚飞箭便迎面而来。所幸他胯下战马乃是鲜卑一等一的好马,又历经多场战斗,极有灵性。千钧一发之际,战马向旁边跑了两步,这才让他堪堪躲了过去。

    柯最部首领惊出一身冷汗。他抬眼望去,只见一位样貌清俊的少年,顶盔掼甲,驾着一匹黄沙马飞驰而来。在少年的身后,是一面翻卷招展的红黑大旗,上面写着一个如盘龙一般的“刘”字!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柯最部首领也不由地有些恍惚——这就是那位未及弱冠的玄菟郡太守刘备刘玄德吗?看来弥加部输得不怨,这位刘府君果然用兵如神。

    他才不是什么迷路的飞将军李广,他是闪电骤雨般的冠军侯霍去病啊!

    ……

    公孙瓒领着自己的部下左冲右突,正杀得兴起,无意间的一扭头,却差点被映入眼帘的情景给吓得浑身冰冷。

    只见一个首领模样的鲜卑人,仗着胯下骏马勇猛灵活,竟然使了个阴招。在刘备正向前冲来不及停住马蹄的关键时刻,诈败逃走的鲜卑人猛然勒马回转,一跃三丈,跳到刘备的身后,然后借着马势挥舞着大刀劈向刘备的后脖颈。

    此时此刻,刘备根本就来不及指挥马匹调转方向!那柄刀,是一定会结结实实地砍到刘备的脖子上的!

    “玄德!”公孙瓒目眦欲裂。

    但下一瞬,被砍下马的却不是刘备,而是那鲜卑首领。原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刘备忽然侧身坠了下去,避开了那惊险万分的一刀。同时,他高举鸳鸯双股剑,自下而上地给了鲜卑首领致命一击。

    饶是刘备避开了柯最部首领的夺命快刀,公孙瓒依旧痛苦万分。

    原因无他,刘备的这一坠,几乎是以命换命的翻版——因为那个角度、那个力道、那个速度,哪怕是技术再精湛的骑手,也一定会直接掉到马下。而在这种混乱的战场上,骑兵落到马下,几乎只有被乱蹄踏死一种下场。

    公孙瓒线条俊逸的双眼中浮现出泪花。

    刘备,刘玄德,他的同窗好友。他才刚刚十八岁啊,大好的前程才刚刚开始,就要丧命在这千里外的草原上了吗?

    公孙瓒难过地眨了眨眼睛,模糊的视线中却出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出现的身影,让他的心跳在顷刻间漏了一拍——刘备!是刘备!他居然还完好无损地骑在马上!

    对于刘备的奇迹生还,公孙瓒又是惊喜又是好奇。战斗一结束,他便立刻找到了刘备询问其中的奥妙。

    阿备哈哈大笑,毫不藏私地将双马镫展示给了公孙瓒。

    “就这个?”公孙瓒难以置信,“就是这个东西,让你在马上轻松做出那么困难的动作?”

    不怪公孙瓒不相信,马镫在东汉末年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稀罕玩意儿,很多马匹上都配有。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马镫只是单马镫,用来辅助上马,还没有人想到把这个东西弄成一对儿的用于马战。

    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需求。

    在汉末魏晋以前,中原汉人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的主要战法是边跑边射的游骑战法,身上的铠甲护具也很脆弱。中原汉人只要多练练骑射,或者加高马鞍举着长矛冲刺一波,就能赢得胜利。

    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情况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衣冠南渡、胡人占据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优质马匹产地的南方汉人只能依靠强大的军阵来和胡人的骑兵对抗。

    根据中华大区的优秀对战匹配机制,北方胡人的战法于是也跟着改变,发展完善出了突骑战法——几十上百个穿着厚实铠甲的骑兵,如步兵兵团一般成整齐建制地向敌人高速冲击而去!

    而为了满足骑兵们在高速度、高强度的对撞冲击中不被撞到马下的需求,双马镫这才逐步发展完善。

    阿备一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