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2/14页)
人,竟然能制造出如此多精妙绝伦的事物?
糜家的海船从青州东莱郡出发,一路向北来到幽州辽东地界,再从辽河北上进入玄菟郡,最后在高句骊城外的码头停靠。
双脚踩在实地上,举目四望,只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行人如织、商货齐整,好一番治世之景。
左伯和徐岳正要打听去往高句骊城的路,忽见一群垂髻小儿排成一路,蹦蹦跳地跟在一个半大孩子后面,在丰茂的田地间前行。孩子们一边走,一边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
左伯和徐岳侧耳倾听了片刻,都不觉入了神,盛赞道:“这童谣音律齐整,微言大义,实非凡品啊!”
于是两人上前询问这首童谣是何人所作。领头的孩子十分规矩地行了一个礼后,才不徐不疾地道:“此谣名为《三字经》,乃是刘府君所作。”
又是刘备?
左伯和徐岳对望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掩饰的诧异。
这个刘备,不仅善于机巧工造,更是在文化学术上有如此高的造诣!
半晌,左伯忍不住叹道:“如此大才,竟不知是何等样人物!”
徐岳的胸中也不禁燃起了汹汹大火,急迫地想要见到刘备:“请问刘府君现住何处?我等能在何处拜访相见?”
领头的孩子道:“刘府君日理万机,行踪不定。但听说他常到郡学中访贤问道。”
两人又向领头的孩子问了路。谢过后,两人便向着玄菟郡学赶去。
不过短短的几个月,玄菟郡学便一改往日里的清冷模样,变得热闹起来。
郡学中,是日夜不断的诵读声、讨论声。郡学外,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不断低头抄写的各路学子。更有不少小商小贩推着车、挑着担,围在郡学广场外,向着来往的行人学子们兜售各种笔墨纸砚、刀笔竹简,甚至是布料吃食、日用百货。
小小的郡学广场,俨然成为了高句骊城的另一个热闹集市,成了辽东地界甚至是大汉王朝的又一个文化中心。
左伯和徐岳不过在广场中站了片刻,就听到了好几个青州、徐州口音,甚至还有一个交州口音的。
文教之昌盛,可见一斑。
十分幸运的,左伯和徐岳还遇见了不少相熟的士人,有当世名士王烈,还有同为北海郡出身号为“一龙”的华歆、邴原、管宁。
大家见了面,少不得又是一阵寒暄。
突然,广场上金鼓齐鸣。郡学大门洞开,数十个学生分别列队,跟在各自的老师后面,鱼贯而出。而原本站在广场上的路人们也都迅速地退了出去,规规矩矩地站在了边上。原本吵闹嘈杂的商贩们也停止了吆喝叫卖,安静了下来。
有好心的路人解释道:“郡学每半月举行一次高台论学。论学之人由抽签决定,无论贵贱、长幼、尊卑,均可上场——乃是郡学中每月的盛会。今日你们来得巧,正好赶上了。”
金鼓齐喑,一个身形消瘦的男子走到了高台上。或许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观,那男子咽了好几下口水后,这才结结巴巴开了口:“在下玄菟肖敢肖伯争,今日要论的乃是百工馆之过!”
左伯和徐岳刚到玄菟郡,也知道百工馆是刘备专门开设的,用于研究各种新式机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他久居玄菟郡的人,就更加明白百工馆对于刘备的意义了。
现在一位玄菟郡郡学的学子,公然批判百工馆之过——这哪里是在论学,这分明就是在打郡太守刘备的脸啊!
片刻的寂静之后,郡学广场上一片哗然!
【作者有话说】
注1:《后汉书》: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
注2:民国,陈布雷: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注3:三国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中首次提到了“珠算”以及配套的计算工具“游珠算板”。一般来说,认为这是算盘和珠算的前生。游珠算板没有出土实物,现代的想象图中它应该是一种一块带有凹槽的模板,几颗活动的珠子根据需要放入每一个凹槽中,充当数字。计算方法和后来的算盘类似,上下两排凹槽中,下方凹槽的游珠当作一,下方凹槽的游珠当作五。
注4: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注5:肖敢,字伯争,作者虚构的人物。
第72章 图穷匕见
每半月举行一次的高台论学乃是郡学中的一等大事。每当此时, 都是由祭酒孙乾亲自主持,这次也不例外。
肖敢的话一出,上首的孙乾和高诱就迅速地交换了一个眼神, 脑子里同时转出十七八个弯子。
他们两人之前虽然从来没有从正的经验。但这几个月跟在刘备身边做事,已经让他们摸到了一点门槛。
肖敢的话音刚落,两人的脑海中便升起了一种模糊的直觉。只是现有的信息太少, 他们还无法确定其中的关窍。
最终, 他们一致决定先按兵不动,看看情况再说。
孙乾用力一敲金锣,尖锐的鸣叫声震荡着覆盖了整个郡学广场,将所有嘈杂的议论声统统压了下去。
“肃静。”孙乾威严的声音从上首缓缓而下, “请肖君继续论学。”
肖敢作为一名寒门子弟, 家里的老大, 从小就被视为全家的希望。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一大家子依然勒紧裤腰带送他去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他能学成入仕, 光耀门楣。
肖敢很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 也很用功读书。但他好像天生就和儒学犯冲似的, 每当读到《论语》《诗》《书》他就哈切连天、心烦意乱。
唯有读到《庄子》《老子》时,他才能精神百倍、专心致志。
对此, 肖父非常不满意。
什么无为?什么道法自然?什么道遥游?
学那玩意儿能做官吗?能赚钱吗?能种好庄稼开好田地吗?能在鲜卑骑兵劫掠的时候保护自己和家人吗?
什么都不能, 还有什么学头?
在边疆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浸淫了数十年的肖父, 自有一套卷天卷地的实用主义哲学。面对着明显学歪了的大儿子, 肖父的反应非常朴实无华且枯燥——他直接一锄头照着肖敢的屁股撅了过去!
虽然肖敢凭借着年轻灵活的身体躲过了这一击,但他的心灵却依然受到了沉重的伤害。
这日子没法过了!
从那以后, 肖敢便悄悄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家乡。正巧有消息说新任的刘府君在高句骊城重开郡学, 广纳学子。于是肖敢立刻抓起小包袱, 揣了几十个饼子,连夜赶到了玄菟郡学中。
通过初步的测试后,肖敢成为了都学中一名最低等的学子,解决了吃住问题,也结识到了同样学习《老》、《庄》的其他学子,初步找到了组织。但因为性格木讷、口吃笨拙,即使是在同样的《老》、《庄》圈子里,肖敢也是最边缘、最没存在感的那一类人。
因此,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