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70-80(第5/14页)
间的这条路时,为了方便她拍视频,年年的脸正对着手机,后背对着的才是天安门。
第74章 故宫景点,诸朝皇宫 “故”宫,不就是……
这也没什么不好, 诸朝人刚刚可是看见了高高飘扬的国旗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呢!
可惜他们并不明白这都意味着什么。
年年对照片不感兴趣,明月也不会强迫他看。
诸朝人对于那张照片,就只有刚才那一次“惊鸿一瞥”的机会。
即便如此, 眼力惊人的朱元璋, 还是一眼就看清了“天安门”的形制,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承天门吗?”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跟朱元璋一样看清了照片的大臣并不少,但敢回答的人, 就寥寥无几了。
朱棣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大哥的神色, 太子殿下的笑容依旧光风霁月,丝毫看不出他心中所想。
没让皇帝的话撂地上太久, 宋濂缓声道:“回陛下,先前明女郎惋惜这几日燕地并不下雪时,曾经说过一句话, 似乎与此事相关。”
朱元璋显然记得这一茬, 当时他们只顾震惊于后世能够预测天气,明女郎说的其余闲话, 倒是未曾在意,但宋濂这家伙过耳不忘, 想来那时便已经发现了端倪:“你说。”
“明女郎说,一下雪, 北京变成了北平, 故宫变成了紫禁城。”宋濂老迈,声音中也带着历史的厚重, 这句话就这样沉沉地砸在了明朝君臣身上。
“紫禁城”这个名字是朱棣取的,当然不是现在这个燕王朱棣,而是历史上那个永乐帝朱棣。
所以对于明朝人而言, 这是一个新词,明月说的时候他们没有注意到,也是人之常情。
但猛然注意到“紫”可能对应着象征天帝的“紫微星”后,朱元璋感觉身体里所有的血都疯狂地涌向了自己的大脑,让他的手脚都有些冰凉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故”宫,不就是过去的皇宫吗?自己早该想到的。
因为后世的雅言是燕地语,明朝君臣很早便猜出,在明女郎世界的历史里,朱棣登基后定都北平,这一都城一直沿用到清朝乃至后世。
迁都后,朱棣当然会在新都建造一座新的皇宫,这座皇宫和应天府的南京宫城形制相似,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们还知道,后世已经没有了皇帝,后世人都像明女郎一样,对皇帝没有丝毫敬畏。
但他们从未想过,她一直念叨着要去玩的故宫,竟然就是皇宫!
承天门的城楼,变成了十五块钱就能上去的“景点”,还没有明女郎一顿饭花的钱多。
明月觉得十五块钱上个城楼已经很贵了,反正她之前和室友一起过来玩的时候,两人都没花这个冤枉钱。
爷爷奶奶想上天安门城楼,显然也并不是因为它隶属于曾经的皇宫,而是因为城门前挂着的那张照片,和与个人无关、与千千万万民众有关的两个“万岁”,以及开国大典上,那句带着湘地口音、振聋发聩的话——他们真的站起来了。
纪念堂不让带包,正常排队一个小时起步,好在有老人绿色通道,七十岁以上可以有一位家属陪同,刚好让爸妈各带一个老人进去。
明月扛着大包小包和一只狗,蹲在远处刷手机,蹲了一会儿腿都酸了,正想站起来活动一下,一抬头看见远处爸妈爷奶正朝自己走过来。
“怎么不多看一会儿?”明月知道,爷爷奶奶身为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对伟人一直非常崇敬,还以为她要再等上一段时间呢,“里面有时间限制吗?”
“哪能看那么久哦。”叶奶奶笑眯眯地拽了拽孙女的毛衣下摆,蹲的时间太久,衣服都耸在上半身了,不捂严实可能会凉到肚子,“主要是进去让他看我们嘞,他看到我们老百姓过得好,肯定就放心啦。”
奶奶的方言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听得明月肃然起敬:没想到她的思想竟然如此先进,觉悟如此之高。
陈女士给闺女掖了掖围巾角,笑着拆台:“你奶奶是怕你在外面冻着了,着急忙慌地就出来了。”
“月月的衣服厚实得跟个球一样,有啥好担心的,我是担心咱们年年。”傲娇奶奶拒不承认,并用小狗当挡箭牌,“咱们年年可只有一层毛,冻坏了可怎么办?”
一直被明月扛在肩上的年年歪歪头:听不懂啊听不懂。
诸朝人也被这温情一幕感染,只有朱元璋沉浸在“承天门”的打击里难以回神,其余几位皇帝虽然感觉到了些许不对劲,但也不至于把这“天安门”联想到“皇宫”之上。
不过第二天的行程里就有故宫,想来离他们破防也不远了。
住在这个宾馆里的,大多数都是想早起步行过去看升旗的旅客。
明月睡前叮嘱其他四人,如果找不到路,就跟着人流走,肯定不会走错的。
这么冷的冬天,明月很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肯定起不来,所以预约的时候只填了他们四个人的信息。
果不其然,冬日暖阳的光芒从窗帘的缝隙里溜进房间,明月被手机的频繁震动声吵醒,发现是爸妈在家庭群里发消息。
首先是夫妻俩从两个不同角度录制的升旗视频,还有爷爷奶奶和国旗、朝阳的合影,最后是老妈发的语音,明月点开转文字,发现他们竟然要去品尝老北京豆汁儿,还准备给她打包一份回来。
明月连忙回了个“不要给我带!”,揉了揉眼睛,看了看床边坐着笔直、疯狂摇尾巴的年年,又再次倒下了。
诸朝人眼见着明女郎的回笼觉又睡了将近一个小时,若不是粥和包子的香气,她恐怕还要在床上磨蹭好一会儿才彻底清醒。
陈娘子抱怨着他们只要了一碗豆汁儿,四个人一起吃都差点没吃完。
听着语气,原因应该不是分量大,而是太难吃了。
辽宋时期,豆汁儿这一小吃就已经在这地界流行了,不过成为宫廷饮料是乾隆时期才发生的事情。
陈娘子这么一说,加上明女郎之前敬谢不敏的姿态,许多诸朝人都对豆汁儿产生了好奇之心。
秦汉唐三朝是没人尝过这玩意,但宋明两朝去过燕地的行商都对陈娘子所言感同身受:“除非是地地道道的燕地人,否则真的很难把这东西当饮料喝。”
人类自古以来都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劣根性,豆汁儿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在这两朝火爆了起来,最先尝到的肯定是皇帝。
赵匡胤喝了一口,突然感觉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或许也不是那么着急了;朱元璋喝了一口,只觉老四那一脉能坐稳江山,肯定有这豆汁儿的几分功劳,毕竟成天喝这个,锻炼忍耐力的效果和勾践卧薪尝胆真的相差无几。
“我和年年在午门外头等你们。”攻略里说,午门检票口会比其他检票口快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走爱心通道,即便如此,明月看他们四个还是排了十几分钟的队才进去。
明月叮嘱他们进去了记得租一个自助讲解器,人生短暂,不留遗憾,出来旅游,该省省,该花花,二十块钱也不算太贵。
抱着年年和午门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