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17、朱标朱棣,崖山海战。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17、朱标朱棣,崖山海战。(第1/2页)

    “朱标未能继承皇位的原因,是最简单的。”明月耸了耸肩,语气格外平淡,“他死在了朱元璋前头。”

    明朝。

    朱元璋的脸色,从听到明月说出“朱标”和“爱新觉罗·胤礽”开始,就一直不太明朗。

    诸位朝臣的脸色,自然也不会逆着皇帝的脸色变化,也一个个如丧考批。

    这并不全是在进行政治表演。

    事实上,太子未能践祚这件事,对于在座的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噩耗。

    到目前为止,洪武朝根本没有夺嫡一说,太子以一种碾压性的姿态,凌驾于诸位皇子之上。

    不管是拥护嫡长子继承制的人,还是被朱标的人格魅力吸引的人,又或者是那些趋利顺势的人,都因为老朱的态度,被绑在了太子的这艘大船上。

    先前众人已经从天幕上得知了燕王一脉可能小宗入大宗之事,但太子的政治地位没有因此产生丝毫的动摇。

    想跳船?

    是嫌朱元璋剥皮的刀不够快吗?

    好在那时,众人还可以安慰自己,是因为太子子嗣不丰,才让国祚易主。

    听说陛下已经下旨申斥了吕次妃,驳回了册封其为皇太子继妃的奏章。

    内廷已经放出了选秀的风声,这个节骨眼上,个中含义已经很明显了。

    太子尚不至而立之年,如今有了陛下和娘娘的干预,总不至于重走天幕的老路。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明女郎出其不意,告诉他们太子根本没能成功继承皇位,原因竟然是,太子先于陛下辞世?

    她轻飘飘说出的历史,对于正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恰如晴天霹雳。

    怎会如此呢?

    这是许多开国功臣的心声。

    如今是洪武十二年,胡惟庸依旧活蹦乱跳地担任着左丞相一职,举荐他的韩国公李善长也尚未被胡惟庸案牵连。

    李善长素有“萧何”之风,内政、后勤上面都是一把好手,在朱元璋初登帝位时就已经被封为了太子少师,自然深为太子忧心。

    武将这边,同样为太子担忧的,还有初初崭露头角的蓝玉。

    元末之时他跟随姐夫常遇春四处征战,功绩寥寥,反倒是明初这几年他屡战屡胜,天幕出现前不久,他刚被封为永昌侯。

    虽已封侯,但相较于诸多开国功臣而言,他算不上是什么重要角色。

    不过,从亲疏关系上来看,蓝玉是已逝太子妃常氏之舅父,常氏之父常遇春又在不惑之年早逝,娘亲舅大,为了如今的皇长孙朱雄英,他也应该天然维护太子的储君之位。

    相较于他们,信国公汤和反倒是最淡定的那一个,他和朱元璋感情深厚,又不是个贪恋权位的性子,早已计划好不久后辞官归乡,自然不想掺和进这种事情。历史上,他也是朱元璋难得善终的几位开国功臣之一。

    和汤和想法差不多的还有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后又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信任,如今还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在政事上属实是文武兼济,实在是没必要趟这池子浑水,不管是太子顺利登基,还是燕王即位,不都得认自己这个表哥兼义兄吗?

    至于其余几位开国功臣......

    徐达的长女早年便已经许配给了朱棣,洪武九年正式册封为燕王妃,这个身份如今看起来确实有些尴尬。不过他的长子徐允恭深得陛下器重,一直跟随在太子左右,担任两位皇孙的启蒙老师,而且徐达自洪武六年起就一直留守在北平。不知徐达在燕地听到天幕所讲,是什么感受?

    被朱元璋称赞为“吾之子房”的刘基,因与胡惟庸交恶,被迫告老还乡,已于洪武八年忧愤而死;邓愈前年在征战途中病逝,两人都已经是一抔黄土,无从说起了。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居高临下,奉天殿内百官神情他都一览无余。

    从朱元璋沉下脸色起,朱标和朱棣就已经一前一后跪在大殿正中。

    后者的内衫早已被冷汗浸透。

    朱棣深知,但凡天幕说出他做过的任何一处不利于太子之举,就算有大哥和母亲的求情,就算他年仅二十尚无子嗣,这条小命也是难保。

    身后诸位朝臣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他,朱棣如芒在背。

    少年时他也曾在心中忿忿不平,只要大哥在的场合,他们这些弟弟永远只能当陪衬。

    如今自己真成了主角,反倒是在这种命悬一线之时了。

    大多数人都依据明女郎的只言片语,对照现实情况猜测出了相似的事件经过:

    太子因故早薨,陛下驾崩后,皇太孙朱雄英即位,是为仁宗。

    主少国疑,秦王、晋王德薄才浅,燕王朱棣应该是效仿了魏武帝之举。

    这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朱元璋是父亲,朱标是大哥,朝中这些开国功臣们都是看着皇子们长大的长辈,他们都深知朱棣的性情,也敢为他如今的心性打包票。

    但没有人能为许多年后的朱棣打包票,连朱棣自己也不敢保证。

    魏武帝也曾是大汉忠臣,后来还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是会变的。

    朱元璋洞若观火。

    前面的逻辑解释通了,但其间还有种种疑点。

    若是直接传位于雄英那孩子,自己一定不会毫无准备。

    冯胜已经老了,军中接替他的是蓝玉,为防外戚专权,有徐达之子允恭与之两相角力,一个是舅公,一个是老师,不至于让这孩子偏听偏信某一人。

    宗室虽然只有老四一人可堪一用,但文忠也是自己人,若是自己临终托孤,他肯定不会选择独善其身。

    这四方相互制衡,就算允恭因为燕王妃是他姊妹的缘故有些摇摆,也还有蓝玉和文忠,怎么会到天幕所说的这种地步?

    至于那些文臣......真是打起来,大多数都是添乱的份。

    想到这,朱元璋眼中锋芒毕露:

    是了,雄英谥号仁宗,可见是信了那些文臣的鬼话,得了个美谥,失了天下。

    若真是这样,朱元璋颇为气急败坏地看了朱标一眼,一时间竟有些老泪纵横:“你这个孽障,怎么忍心让你的老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标一时间泪也下来了,膝行上前,俯在朱元璋的脚边:“儿子不孝,儿子不孝啊!”

    这边父子俩哭得火热,那边的朱棣却有些麻木了。

    他有些破罐破摔地想道:

    若是自己真死了,想必爹也不会允许王妃改嫁,徐氏有高炽那孩子,倒也不会青灯古佛地度过一生。

    希望历史上的他犯下的过错,不要累及无辜的徐家。

    “原因说起来简单,但朱标的去世,后续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个问题当然不可能一句话就回答完,明月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这件事彻底改写了明朝历史的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所有皇帝对宗室、藩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