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亦安: 75-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庶女亦安》 75-80(第8/9页)


    景顺侯不愿意?亦安可是御前女官出身,能和宫里搭上关系,这些早就和宫里不亲近的爵爷们,不知道会有多乐意。

    文武官员要靠自身能力和资历升官,而勋贵只要和宫里搞好关系,便能让富贵一代代传下去。出头的方式不同,看人的标准自然不同。

    在科举出身的官员这边,亦安不是十分好的儿媳人选。在亦安未做女官前或许可以,但亦安这些日子在御前愈发说得上话,这让许多官员心里都有了忌讳。这样一个干政的儿媳迎进门,岂不是给自家招祸?

    而在勋贵眼中,亦安却又有一样好处:和宫里亲近。

    及至宴散,陆氏和冯氏说了一回亦安的婚事,那边舞阳长公主留到最后,也和临清公主提了一嘴。

    “永襄的病又重了…”舞阳长公主先是叹过一回,临清公主也跟着叹。

    入冬以来,永襄郡王妃的身子就内好过,时不时就要病上一回。太医院的太医经常要往永襄郡王府去,路都走熟悉了。

    “郡王府现下没个主事的人,永襄和我提过,想把亦安那孩子求给世子做世子夫人,以后就是郡王妃。我瞧着不错,临清你觉着如何?”舞阳长公主这一问,是替永襄郡王妃问的,如果连临清公主都觉得合适,那这件事便有七成把握。

    试问当下,有谁能比永襄郡王世子的身份还高去?清河郡王倒是圣人亲孙子,可也已经有王妃人选,是刚过期的香饽饽。

    临清公主闻言一皱眉,“世子的身子到底不大康健,虽有个郡王妃的身份在,可也不知亦安乐不乐意?”临清公主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

    舞阳长公主闻言沉吟道,“便是这上面有些妨碍,可到底有个郡王妃的名位在。便是寻常婚嫁,难道就能一辈子不出差错?若真有十全十美的倒也罢了,若夫君不顺意,可连个郡王妃的名位都落不着,也是白受气。”舞阳长公主虽是公主之尊,可难得对女子婚嫁也有一番感悟。

    “与其到时合离再嫁,不若把郡王妃的位置抓在手里,凭着你我和圣人的庇佑,也是一辈子的富贵荣华。”舞阳长公主的态度更倾向于,不求一世真情,只求一世荣华。

    故而永襄郡王世子的身子好与不好,一向不在舞阳长公主的考虑范围内。便是做一辈子有钱的寡妇,也比当一辈子受气的媳妇子强。

    偏舞阳长公主是个受不得气的,所以才会对这桩还没个眉目的婚事极力赞同。

    临清公主叹一回,对舞阳不道,“且别着急,等我问一问亦安再说,别到时候人家无意,我们反而出这个头,到底不美。”临清公主虽还是想着先问下亦安的意思,心里也被舞阳长公主说动几分。

    是啊,要是把不住丈夫的心,还不如把名位抓在手里。

    临清公主虽然夫妻顺遂,令国公府也没人给公主气受。但公主心里明白,这何尝不是她是圣人之女的缘故。因为这个出身,临清公主自小就没吃过一次亏。然而公主心里也有杆秤,知道自己的筹码有多少,并不会一次性把砝码都加上去。

    舞阳长公主便笑道,“那这件事便托给你了,可要好好给那孩子说一说嫁过去的好处。”长公主想着永襄的身子虽然看着不怎么样,但弯弯扁担不易断,兴许还能长长久久下去呢!

    临清公主也笑道,“好好好,便由我做这出头的椽子罢。”只是还没等到临清公主腾出空儿来问一问亦安,朝里就突然掀起一阵风波,硬生生把这件事往后推去。

    二月初七,蒋阁老长子替父上疏,请为文惠太子追谥帝号。

    此疏一上,举朝哗然。

    宛如惊雷般,打在朝堂上,一众朝臣都懵了。

    第080章 追谥

    为先太子请谥帝号?

    这每一个字朝臣们都认识, 可连在一起看,怎么就读不通顺呢?

    朝堂静谧了一瞬,然后就炸了锅。

    因蒋阁老本人并未到场, 所以被骂烂的是他四个儿子。

    一个御史当即跳了出来, 指着蒋闻德鼻子骂道,“无耻老贼, 乱我朝纲!”

    另一个科道官出列对圣人道, “此辈邀宠媚上,圣明天子, 万不可听此言。”

    还有官员道,“古往今来, 只闻子谥父,未闻父谥子。天理人情一向皆是如此,未有变者。”

    更有甚者, 直接在朝堂上质疑圣人和蒋阁老有什么暗地里的交易,“蒋氏兄弟俱得高位, 其中内情, 我辈不可知矣。蒋阁老辅政四十载,焉能有此心?”这是怀疑这封奏疏不是蒋阁老本人上的。

    毕竟如今蒋阁老多病,听说连话都快说不出来。若这封奏疏是蒋氏兄弟假借蒋阁老之名奏上,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蒋闻德似乎早就预料到群臣反应,在一众文武面前对圣人道,“此疏是臣父亲亲笔所写, 望陛下明鉴。”蒋闻德快步走近御阶,将奏疏交给焦清, 自己跪在丹陛之下。后面一众官员目光紧紧盯住蒋闻德后辈,似乎要把他看个窟窿出来。

    其实蒋闻德本身是不赞成父亲上这道疏的, 眼看着就能落一个善终,又何必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惹得群臣不快。便是这时候一意讨好圣人,难道后人就能落着好?再退一步讲,就算圣人感念,父亲百年之后能得个什么谥号,还不是要群臣来议?奈何老人家执意喝了药,亲自起身写了这道疏。要不是蒋阁老身子实在撑不住,他原本是打算自己亲自来上朝的。

    不然现在这些怒骂蒋氏兄弟的官员,怎么也会顾忌蒋阁老做了几十年官,大面儿上还是会留几分余地的。

    说到底还是蒋氏兄弟仕途不顺,没有多少官员会顾忌他们。像白阁老,便是当初尚仁科举时闹得那般沸沸扬扬,也没有一个官员在御前直接说自己怀疑白阁老和江南科场有所勾结。虽然有些意思双方心知肚明,但一日没有拿到明面儿说,那就一日没有撕破脸。

    像今日这般,撕破脸已经挡不住,这是把蒋氏兄弟的脸面放在地上踩。

    最前面的秦阁老和白阁老对视一眼,自蒋闻德拿出这封蒋阁老亲笔奏疏时,两位阁老就敏锐地察觉到,圣人的表情平静地有些过分,就好像提前知道这件事一样。要么是和蒋阁老提前约定好了,要么就是圣人知道蒋阁老必会上这道疏。至于原因嘛?蒋氏兄弟四身绯衣,难道是白穿的不成?

    两位阁老并陆太傅,三人似乎对身后激烈的争吵视而不见,只望着面前的丹陛出身。这三位心里也在思量,按说圣天子行事一向自主,便是不通过蒋阁老这道奏疏,自行将文惠太子追谥为帝,那也是使得的。

    反正江山传到太子一系的可能不大,除非圣人真得天佑,能撑到太孙之子加冠成年。不然新君年幼,极易萌生事端。

    所以圣人为什么非要在朝堂之上过一回明路,说什么都要把面上的流程走完,其中是否含着深意?

    便是将先太子追谥为帝,对如今的帝位传承影响明显不大。除非将先太孙一并追谥,不然太孙之子也只能是太孙之子,而不是皇帝之子。

    同样都是皇帝的孙子,父辈有没有做过太子,这其中区别可大了去了。

    就算是现在,谁又敢当着圣人的面儿说,平王世子和景王世子,与先太孙是一样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