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亦安: 65-7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庶女亦安》 65-70(第6/9页)

票。

    因为就这个问题,御前是有个小会议讨论过的。

    参会人员有:圣人、掌印太监焦清、御前女官亦安、穆尚宫。

    关于荣康郡主从何处出降的问题,一直没有讨论出结果来。总的来说,还是圣人犹豫了。

    要是从宫里出降,那魏家这个提拔了十来年的“娘家”,到底有什么用?

    是个摆设?那这也太亏了。

    从魏家出家?那用不用郡主的仪仗?

    真个儿是左右为难。

    最后的结果是,容后再议,先宣旨再说。

    从令国公府出来,亦安又去了自家。这份后补的赐婚旨意,男方、女方家都要通知到。

    陆氏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为亦真的婚事忧虑,一方面又为亦宁庆幸。有了这份旨意,别的不说,女儿的后宅起码是平静的。

    不提令国公夫人对陆氏的保证,单说赐婚一项,公主和郡主都是皇家女,自然不允许有妾室存在,若有,便是打皇家的脸。

    而今中间的这个也有旨意,总不能上下两妯娌都没妾室,偏中间的有了吧?

    为着这个,便是面前是块毒饵,亦安和陆氏也得暂且吞了。

    更何况眼下看来,这好像还不是饵,是纯纯的肉馅饼儿。

    眼看日头渐生,亦安又马不停蹄赶去魏府,不是魏莫钤魏县令家,而是一品诰命魏夫人家。

    魏夫人府上是罕见的清冷,随着侍女走过空旷的游廊,亦安身上无端冒出白毛汗来。

    对于亦安的到来,魏夫人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情绪,而是淡淡道。

    “劳烦使者替我回禀圣人,就说郡主的婚事全凭陛下安排,我还要在佛前诵经,便不入宫谢恩了。”魏夫人是第二个敢这样和圣人说话的人,偏圣人还不会怪罪她。

    不过魏夫人也算是替圣人解了一个难题,魏夫人不出面,那荣康郡主出降,便只能在宫里办。

    亲娘不出面,再从魏县令家中出降,对荣康郡主而言,就更不是体面了。

    这下,魏夫人一家,更成摆设了。

    亦安难得噎了一下,对魏夫人一礼,然后回宫复命去了。

    第069章 参政

    在回宫的路上亦安还在回味魏夫人之后又请她转禀圣人的话, 这位竟破天荒要见女儿?

    但亦安觉得这似乎并不代表魏夫人终于想开了,毕竟这位之前还说过不会参与女儿的婚事。

    或许荣康郡主面对的,还是和原先一样,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母亲。

    亦安并不执拗于魏夫人的心思, 她只是个传话的。果然,圣人听了魏夫人的话后也挑了眉。既不参加荣康的婚礼, 却要见她?圣人心中隐隐有个猜测, 却还是让焦清安排内监去钟粹宫,送荣康郡主出宫去见亲娘。

    圣人手里捏着一封奏疏, 面上神色有些许不愉。这对一位掌权四十年的帝王而言,已经算是明显的情绪外露了。不过祖训里也没规定, 皇帝当的时间越长,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作为皇帝,尤其还是一个老人, 圣人的内心其实极富情感。只是连遭打击,故而内敛起来。

    亦安察觉到圣人的情绪起伏, 愈发把自己当个透明人。

    不过圣人显然没有把亦安看作透明人, 想了想轻声唤亦安道,“白卿,你来看看这封奏疏。”

    亦安面色为难, “陛下,这恐与制不合……”亦安是御前女官,但她的职权里并无参政议政这一条。如今圣人让亦安看奏疏, 说轻了是备询,说重了, 那就是越权。

    这事儿要传出去,圣人当然是圣明天子, 一点儿错都不会有,挨骂的自然就成了亦安。御史倒不是容不下女官,而是容不下任何扰乱朝政的因素存在。一个女官在文武百官眼里不算什么,比这个还大的权臣又不是没见过。要是亦安稍微露出一点儿能影响圣人的苗头,只怕白家的门槛都能被踏平。

    圣人好似知道亦安心思一样,安抚道,“无妨,此乃朕之家事,白卿既为内廷学士,便是宗室之师,如此便无妨。”圣人在这里偷换了一下概念,欺负亦安没在内廷任过职 ,把一个负责教导诸王、诸妃、公主、驸马读书的女师,扩大到整个宗室范围。

    亦安将信将疑,既然圣人都这样说了,亦安只能接过奏疏去看。毕竟亦安既不是令国公太夫人,也不是魏夫人,面上都不能露出别样神色。

    这还真是圣人家事……

    章王一系的一位镇国中尉上奏告状,告的是自己的亲兄长奉国将军。章王是太·祖皇帝庶子,王位传了两代后逐代降袭。

    这位镇国中尉便是章王后人,上疏状告亲兄长奉国将军。

    本朝宗藩条例,自郡王以下不授田产,由朝廷拨给禄米。本支郡王过世后,其名下田产由朝廷收回。这也就是说,自郡王以下,所有宗室都要靠朝廷发放俸禄生活。这样有效遏制了宗藩坐大,同时又保证了农户田地不会被侵夺。

    而在京城拥有庄田产业的,只有那三位永不降封的亲王。就算是圣人亲子,也不过是名义上划拉一块封地,把那块地的税收拿一部分出来,算是额外的俸禄。

    这位镇国中尉状告亲兄长的原因在于,那位奉国将军克扣了给亲兄弟的禄米,装到了自己腰包里。之所以能这样操作的原因,是因为两兄弟并未分家,还住在同一座府里。

    这些传承了很多代的宗室,和皇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虽然都是同一个祖宗,但着实说不上话。镇国中尉的奏疏能送进宫来,还是使了银钱才能成的。

    亦安看过一遍奏疏,心里把事儿捋了一遍,便明白了。

    “陛下,此事还需查明原委,才好处置。”亦安并没有因为这一封奏疏的表面内容就作出武断的判定。万一事情正好相反呢?这位镇国中尉说自己家中已然无米下锅,难道真的如此吗?

    亦安是谨慎的,这种事上不能贸然发表看法。

    圣人颔首,便让田顺义去去宗藩档案来看。

    田顺义动作很麻利,不一会儿便从章王一系的档案里,精准取出这位奉国将军和镇国中尉的档案。

    亦安听着田顺义口述两人的生平,背后冷汗都快下来了。这也太详细了吧?!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承爵,有没有违法行为,都一一记录在册。

    这份档案一直更新到崇元三十八年,近两年的记录是缺失的,或者说,没什么大事,便没有详述。

    从档案上来看,这位被告的奉国将军还真是个守法宗室,既没有放过印子钱,也没有欺压过百姓。但扣住俸禄不发这事儿又是真的,做不了假。

    圣人又让细查,很快结果就呈递上来。

    和许多宗室一样,两人的父亲,已经故去的那位辅国将军时,便已经寅吃卯粮。到这时,家里早就揭不开锅。所谓克扣禄米,不过是填补之前的窟窿罢了。

    镇国中尉请求出府别居,自己的俸禄自己领,不再受兄长辖制。

    像这样不得势的宗室,能把爵位继承下来已是不易,更不用说有生存的资本。只要不惹下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