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生,皇位给我: 90-95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是学生,皇位给我》 90-95(第4/14页)

宁家能得什么好?

    国子监之中,父子两人都在职,在储君眼里,会不会觉得,国子监已经成了宁家的一言堂,宁家也触犯了储君的底线。

    宁泽世不知道,他只是担心,担心宁家会被卷入这场对世家的清算之中。

    宁疏白就是看出了宁泽世在这点上对李暮歌的不信任,才会那么生气。

    宁家是储君的外家,以前宁家没有支持储君登基,已经犯下大错,现在还去怀疑储君,若是让殿下知道,殿下会伤心。

    本来打算放过宁家一马,这下也不想放了。

    宁疏白很快就入宫来,见到李暮歌,他就像是平常在早朝上似得,恭恭敬敬行礼,道:“老臣见过殿下,殿下万安。”

    “宁祭酒免礼,赐座。”

    “谢殿下。”

    常规见面流程走完,李暮歌也不多啰嗦,直接跟宁疏白说起了她的打算。

    她要在长宁,开一个农学院,就跟国子监的国学等学科一样,分出来一个农学。

    “这……老臣愚钝,还请殿下明示,农学一说,是要让学子们去学如何种地吗?”

    宁疏白实在是想不出来农学是怎么教学,别的老师在宽敞明亮的学堂教导学子读书,农学难道要单独开一块地出来,然后老师和学生们都站在大太阳底下,脚踩泥土,手拿秧苗,随时准备开始种地?

    “这样说也不错,确实也要让学子们学会怎么种地,不光要学种地,还要学会怎么更好的种地。”

    李暮歌对农学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深,她就是一个文科生,成天捧着书本在那里读读背背,跟农学挨不到边儿。

    但她大概知道,农学要学什么。

    后世的学习理念,放在如今,是绝对先进的教育制度。

    “老臣倒是常闻有农书,其上总结老农经验,著成书册,教育读书人不能忘却农桑,可种地一事,关乎天时地利人和,单凭几句话,如何能够说清楚其中真理,教导学子的老师,难道要请乡下田间的老农来?”

    宁疏白倒不是对那些农民有什么意见,主要是大部分读书人,心高气傲,出身寒门的老师,他们有时候都会在心里暗暗瞧不起,出身更低的百姓,他们估计会直接不去上课。

    届时,会出乱子。

    “并非如此,之前孤从国子监带走的学子,如今已经学有所成,正适合做教书育人的事儿,而他们的学生,就从那些不打算走科举路子入官场的学子里选吧,日后天下用得着他们的时候,多了去了。”

    殿下从国子监带走的学子?

    宁疏白闻言想起了那一批特殊的学生,之前那些学生离开国子监的时候,全是由宁泽世安排,他知晓后,还骂了儿子一顿,说儿子这是毁人前程,日后会遭人记恨。

    儿子说,殿下上门要人,他们总不好将学子都拽住,不给殿下面子。

    况且那些学子当时都点头了。

    宁疏白当时想着,那些学子此刻点头,不代表日后不会后悔,等他们发现自己昔日同窗步入官场,而他们还在田野间弯腰干活,难保他们不会心生怨愤。

    后来听说,殿下的庄子上,出现了高产的粮种,还有各种新奇的种地法子,那些学子学了一身本事,出了殿下的庄子后,就被各个家族的人哄抢,不知得了多少好处。

    算算时间,那些学子应该还在大家族的田间地头做事,哪儿有时间出来教书啊?

    宁疏白有此疑问,便直接明说了。

    李暮歌露出一个没什么感情的笑,说道:“当然是长宁的世家,一个个都十分懂事,知道孤需要人手,便大方地将人送出来了。”

    宁疏白被李暮歌没什么感情的目光盯着,身上陡然一凉。

    应该不是错觉,此刻殿下心情十分不好!

    想也知道,那些世家可没有一个是吃亏的主,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将人放出来,定然是在暗中做了手脚,还让殿下吃亏了!

    “殿下,那些学子原本在国子监,也算不上多么聪慧,此次殿下广招学子,教授他们农学之法,定然能找到更为心仪的人才。”

    宁疏白也跟那些不好惹的世家打过不知道多少次了,稍稍动动脑子,就知道那些家伙都干了多阴损的事情。

    本来那些学子是国子监里家中条件一般的人,世家将他们高高捧起,让金钱腐蚀他们的心智,本就不安好心。

    宁疏白估计,世家是想要将那特殊的种地法子,还有粮种都捏在手里,只要将人和种子都哄抬物价到一个普通人,甚至朝廷都不敢随便去买的程度,他们的目标就达成了。

    世家有钱的很,而且那法子能给他们带来世世代代的财富。

    真要是打这个主意,不应该现在将人送出来。

    联想到那两次惨绝人寰的灭门惨案,宁疏白心里有了数,这是被吓到了,不得不吐口,怕被殿下找上门来灭门。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现在将养废了的家伙扔出来,反倒惹殿下不快。

    李暮歌听着宁疏白的话,心里舒服了点儿,她觉得,这个祖父还是不错的。

    以前在夺嫡之中能够稳得住,现在也稳得住,并没有因为她即将登基,而嚣张跋扈。

    身为未来皇帝的外祖家,能够做到约束族中人,同时尽忠职守,不偷奸耍滑,宁疏白没白当那么多年的国子监祭酒。

    “外祖明白,便去好好想想,如何将农学院建起,又该收哪些人为学生,日后有个什么升官的路子,想好后,递上奏折。”

    升官的路径,本来不该宁疏白管,但是现在人手比较稀缺,户部那边儿忙得很,李暮歌又把颜士玉给派出去了,所以这些事情只能交给宁疏白考虑了。

    大庄官场职责分布不明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所以宁疏白对此适应良好,并没有任何怨言,应了一声是,回去干活儿了。

    李暮歌已经逐渐习惯,她提出一个设想,给臣子大致框架,然后交给臣子去润色的工作流程。

    这样做真的是能够省很多事情,并且还能将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至于将权柄分出去一部分。

    说到集权问题,李暮歌最近一直在考虑,要怎么将三省的权力,一点点要回来。

    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想要做到皇权高度集中,完全避免世家的权力与皇帝制衡,必须废除三省制度。

    尚书省、中书省以及门下省,三省掌控着政策从形成到拟诏,到最后下发执行的全过程,三省制度的存在,完全可以将皇帝扔到一边去,自行运转,维持朝堂的运作。

    之前李暮歌不想动三省,是因为她还没有登上皇位,所以不打算加大老登明面上的皇权。

    现在,她觉得自己该想想登基的事情了。

    主要是光一个太子的名头,有时候做事真的不太方便。

    至于她身上的孝期,对比她要做的事情,真的微不足道。

    最多就是多几个人催婚,催婚这种事情,听听也就罢了,李暮歌压根不会放在心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