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我是学生,皇位给我》 85-90(第6/14页)
”
李暮歌将奏折合上,两个字表达了她对颜士玉将希望寄托在穆盈栀一人身上的不满。
“世家底蕴千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拔除,殿下千万不能着急。”
颜士玉微微皱眉,她担心李暮歌又要做什么大开杀戒的事情,来推行政策。
李暮歌摇摇头,还是那两个字:“光凭一个穆盈栀,根本不够用,并非我着急,是你太不着急了。世事瞬息万变,谁也说不出五年十年后是什么光景,只盈栀一人,她能教几个学生?孔子号称弟子三千,都没法彻底改变战国格局,她能比上孔子吗?”
“并非是让穆盈栀自比圣人,而是让她慢慢教,一点点来。”
“那寒门何时能成气候,我老死,他们都不可能和世家对抗。”
李暮歌从不会将改变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
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能光靠一个人?
“殿下的意思是,要多几个‘穆盈栀’?”
颜士玉明白过来了,她有些没信心。
李暮歌点点头,说道:“穆九榕自小就被她带在身边,在穆盈栀十几年的教导下,才如此优秀,十几年才能培养一个初入官场的人,等穆九榕登上高位,又得十几年,来回三十多年才能叫一个人登上高位,中途但凡有意外,这个人就废了。”
颜士玉想说可以多教几个。
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更是,很多大儒一辈子顶多培养三五个优秀的学生,一旦穆盈栀身边的学生多了,她难免分心。
其他人,也就很难达到穆九榕的高度了。
“况且,人才难寻,穆九榕天生过目不忘,悟性超绝,吟诗作对信手捏来,如此天才,世间有几个?又有几个能幸运地遇到伯乐?”
李暮歌又问,颜士玉这下是真说不出话来了。
穆九榕确实是少数,这世上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哪怕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官位,在官场中,也只是个普通官员。
拔得头筹之人,一个时代或许只有三五个。
“这样一来,便很难了,其他人没有穆九榕这个学生在前,他们不会愿意收庶民做学生,顶多是收下寒门。如此一来,又是在世家里打转。”
颜士玉很头疼,都不用世家的人出手,寒门的官员也只喜欢收寒门,收个世家更好,因为世家能供养老师,在官场上助老师一臂之力。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出身很低的学生,压根就走不到出身高位的老师跟前。
千里马甚至无法走到伯乐面前,伯乐如何能识得千里马?
“确实很难,所以要打破常规,经过此次科举,朝廷的人手勉强应该算是够了吧?”
李暮歌的问题,颜士玉可以马上给出答案。
“不是很够,偏僻之地,如西北等地,依旧缺少县官,西北西南很多县官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主簿等人在兼任。”
“当地主簿兼任,岂不是成了国中小国?”
李暮歌之前得知这个情况的时候就想说了,本来主簿等位置都是当地人,就已经够离谱了。
李暮歌想着那些底层小吏不好搬家,而且当地人才能更好处理当地的事情,官府也没那么多安家费给他们,这种情况是不得不为之,只能如此。
但让主簿兼任县令是想干什么?没有朝廷派过去的县令,那个地方还能算朝廷管辖范围吗?
时间久了,全成主簿等人的一言堂了。
“实在是没有人手,而且西北西南等地,地处偏远,环境艰苦,官员们都不愿意去,常有人会使劲浑身解数,改换他地为官。”
李暮歌挑了挑眉,像是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她说道:“这不就是机会吗?”
“啊?殿下是何意?”
“那些地方,世家大族的人看不上,本地没什么世家,只有无法逃离的寒门与庶民,既如此,何不分出去,单独科举,科举之后,划分当地的官位给他们,只要他们做得好,来年述职,便可调离。”
为避免拉帮结派造反,官员不能在家乡为官,这个更是好办,西北西南那么大一片地方,随便打乱一下就行了。
分榜科举,这个法子其实对谁来说都比较公平。
西北西南的教育资源差,多年来一直考不出什么成绩,单独给他们一个榜,即解决了那边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当地学子长久以来的不满。
分榜科举早有先例,明朝就干过,到了现代,同样会根据各省教育水平,出不同难度的考卷。
颜士玉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看向李暮歌的眼神像是在看掌管科举的神!
第88章
说完科举, 那就该说说田地了。
土地,是所有王朝兴衰的关键。
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都逃不过土地兼并四个大字。
在这个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土地上, 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管是普通百姓, 还是世家,亦或者是皇室,对于土地的看重, 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这和科举不一样,动土地, 那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只是稍微动一动,都有可能引来滔天巨浪。
“抢夺世家土地, 其实很简单,只要世家亡了,土地必定会归回朝廷, 只是任何一次世家的动荡, 最后都会演变为整个朝廷的动荡。”
颜士玉的奏折只写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卡在了土地上。
李暮歌往后翻了翻折子, 折子上其实写了很多改革土地的法子,颜士玉不是没有丝毫灵感。
李暮歌甚至在上面看见了很多古代历史上的土地改革方法,甚至连一些现代的承包制度, 都在上面被提了一句。
颜士玉的脑子是真的很灵活多变, 李暮歌没想到她能想到那么深远的未来。
但所有改革,最后都只是一纸空谈。
要说空谈,关于现代社会的大同思想,在历史的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过,可想要实现那个概念, 直到现代,也只是初现苗头。
“殿下,方法有很多,无论是政策还是实行的方法,臣都想了一遍,但最后,臣一一否决了,后面全都是被否决的想法,臣的折子还没写完。”
颜士玉见李暮歌将后头写得那些全都看了,无奈开口,为李暮歌解释折子上那一大片冗长的内容。
李暮歌看完了,她合上折子,叹了口气,说道:“这些想法,其实都言之有物,只要按照上面的政策去进行改革,一旦成功,无论是哪一条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上不少。”
“殿下所言极是,可无论是哪一条,都不可能成功。”
颜士玉能想到法子,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办法比现在的局势要强。
但她无论怎么推算,都觉得这些办法,不可能安安稳稳地铺开,甚至可能连长宁城都走不出去,就被那些大世家给拦下来了。
大庄建国两百年,这两百年间,每一任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想过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