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小丫鬟后靠美食发家: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穿成小丫鬟后靠美食发家》 30-40(第14/21页)

弄烤鸡烤鸭,到时切片配上卤肉汁,又是一道盖浇饭……

    宋娇娘听女儿说到一半忽然没了声音,还以为林芝尚在思考

    琢磨如何制作羊头签之事,全然不知她思绪跳跃,早从羊头签跑到哪里都不知道了。

    直回到家里,林芝才回过神来,她把刚刚想到的内容尽数记下,转头便交代林森明日联系联系猪肉贩子,瞧瞧能不能买猪网油和猪蹄回来:“先买两个让我来试试手,最好能寻到一家长期有货源的,至于猪网油的话能有就买,若是没有的话就罢了。”

    “行,我知道了。就是猪蹄新鲜的买两三个没问题,要得长久的稳定货源……恐怕得要点日子。”林森闻言,先把这事揽下,打算明日去市场时寻个茶馆或是牙人,委托他们帮忙打听。

    “还有娘。”林芝望着铺子墙面,笑着交代宋娇娘:“回头还要劳烦您,把咱们铺子用的调味食材也画上去。”

    “啊?画那些做什么?”

    “一来宣传宣传卢娘子家的胡记香料铺,二来也能表现表现咱们家食材的来源和品质。”

    宋娇娘听到前半句,连连点头,听到后半句时脸上又浮现出狐疑来:“咱们家用的食材不都是市场上买回来的吗?你不是刚刚还在和你爹说嘛。”

    林芝眨眨眼,厚着脸皮道:“市场上买到的,也是咱们家精挑细选的哇!您看看爹今日买的羊肉和猪肉,买回来时不但冒着热气,而且还会轻轻颤动,一看就是才刚刚宰杀出来的。”

    “一般人,哪有这般本事!”

    “咱们用的猪肉都是粗粮慢养,肥瘦得当,鲜嫩味美,还有咱们家选用的都是来自戈壁沙漠的羊肉,肉质细腻,富含奶香……”

    听着林芝洋洋洒洒的一段话,宋娇娘算是明白了:“合着就是说大话。”

    “怎能叫说大话呢。”坐在旁边的林森听到这话,登时乐得摸摸鼻子,冲着宋娇娘点点头:“咱们芝姐儿说的都是真的!我和你说我今日去街市的时间不错,刚到就遇见杀猪匠在那边处理猪羊,费了好多口舌才买到我们家用的这些。”

    这些杀猪匠统一宰杀以后,再将肉送到各家肉铺贩卖,按林森那点进货量,其实不能直接购买,应当去猪肉摊上买的。

    林森指了指自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我这三寸不烂之舌,方才得了允许,把肉买回来的。”

    “那有下水吗?”林芝听到林森竟是遇见杀猪匠宰杀猪羊,心里惊喜。

    “有是有,不过那些东西行俏得很。”林森直言道,“咱们要是想买的话,得提前订……提前订也不一定有。”

    不同于后世小说里写的下水无人知,本朝无论猪羊的下水又或是鸡鸭下水那都是极受欢迎的存在,据说汴京便有一家酒楼便有名菜:血肚羹。

    更不用说各大羊肉馆子里必有的羊杂羹亦或是肠血羹等物,还有市井里颇有名气的猪血丸子、鸡杂羹等物,甚至还有专门贩卖猪血豆腐、羊血豆腐乃至鸭血豆腐的。

    杀猪匠、养猪户乃至屠宰铺子通常都是将这些东西打包发卖给商家,偶尔才有多余的卖给散户。

    作为生客的林森,想要买到,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林森想了想:“最好是等些日子,我昨日去时一说还价他们就摇头,恐怕还不相信咱们家的生意。”

    眼见女儿与胡记香料铺签下恁大的一份契书,林森也是不甘落后,进货时便尝试一二,却很快吃到了失败的滋味。

    郁闷过后,林森又觉得这样才正常:汴京巍然不动,可城池的铺子却是隔三差五的变动。从外乡来开铺子的生意人,很多连三个月都熬不到,便灰溜溜地回老家去了。

    在林芝记生意稳定,打出口碑或是销售量大幅上升以前,想要打折并非容易事。

    林芝想了想:“先试试看嘛。”

    林森点点头,拍了拍胸膛:“包在我身上。”

    正当林芝一家为了生意努力的时候,陶家内苑之中,沈砚独自用完餐食后,便起身到后院湖边消食散心。

    不多时,他便遇见同样出来散步的陶应策和陶应衡。衡哥儿见着他,甚是欣喜,连蹦带跳的迎上前去:“砚哥,今日晚膳时您怎么没过来用饭?”

    “我听说你家姑太太带着女儿过来,毕竟我是外男,倒是不好碰面,故而才推拒了宴席,在院里用饭的。”沈砚解释了一句。

    “我们男人一桌,又不和他们坐在一起。”衡哥儿抱怨一句,“早知道砚哥你不来,我也抱病不来了……听老二老三他们哔哔歪歪的,真教人心烦。”

    衡哥儿口中的老二老三,便是其叔父的儿子,他的堂兄弟。

    沈砚笑了笑:“瞎说,你是陶家郎,要是不参加怕是姑父得揍你。”

    老太太和姑母都遣人来唤他过去一道用饭,只是沈砚不愿罢了。说到底自己已是年长,还借住与陶府,已是劳烦诸人,若非老太太和姑父姑母再三劝说,他前两年便想搬出去了。

    陶应衡张了张嘴,憋红了脸才将原本想询问的话吞回肚里。他转身冲着兄长挤眉弄眼,用眼神询问道:砚哥还不晓得姑太太的来意?

    陶应策先点点头,又摇摇头,暗示弟弟不要提起席上诸事。

    陶应衡恍然大悟,眼底还浮现出一抹同情之色,可怜的砚哥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包办婚姻呢。

    正当三人边走便说时,暗处走出两名妇人来。

    站在前头的妇人圆脸丰腴,穿着一件月白色杭绸褙子,发髻斜插着一支嵌珠鎏金簪子,手腕上也挂着两圈嵌珠金镯,乍一看是整套的,细看才能发现上面的花纹并不成套。

    她眯着眼儿瞧着远去三人,温声道:“与策哥儿衡哥儿走在一起是谁家的孩子,我刚刚怎未见到?”

    “姑太太,那便是大夫人的侄子沈砚,砚哥儿。”跟在后面的仆妇小声回答道。

    “就是那个丧父丧母,还不读书不科举不想着振兴沈家,却跑去当个小吏的?”

    姑太太噙着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她撇了撇嘴抱怨道:“我那好大嫂不是爱管闲事吗?怎么也不管着点?就让他这般丢沈家的脸?席上不好意思让人出来,倒是好意思教大哥夸赞他,明里暗里要将我家女儿嫁给他?”

    仆妇面上尴尬,只能装作没听见,心里暗暗腹诽姑太太目中无人,若不是陶家没适合年龄的姐儿,哪轮得到姑太太家的表小姐。

    再说有父有母又有何用,还不是得跟着姑太太回外家打秋风,充阔气,连出席穿的戴的还是大夫人出的。

    姑太太也没想从仆妇这里得到答案,她光是回想一番刚刚的事儿,鼻子都要气歪了,自家女儿是何等模样的姑娘,又是陶氏之后,若是嫁给一名小吏,往后还如何抬头?

    姑太太抱怨两句大夫人的不是,又将目光转向陶应策和陶应衡。

    策哥儿已在大理寺为官,前途甚是光明,当然婚事也是早早定下的。

    此前她不是没有试图插上一脚,频频寄信想要结一家之好,可惜大嫂满眼都只有钱权二字,根本看不起自己这个远嫁多年,夫家落魄的姑太太,教唆大哥拒绝这门亲上加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