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总统系统,不满意?: 180-1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魔蝎小说www.moxiexs.net提供的《[美娱]总统系统,不满意?》 180-190(第19/20页)

会能拼一拼奥斯卡最佳,这部电影并不是普通的励志电影,它颇具深意。

    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克莱德跨越障碍,实现梦想的过程,还是阿美利卡20年代初期的缩影,是美国梦的缩影。虽然在电影的开头,阿美犯了错,但是在电影的尾声,还是可以看到,阿美积极地维护了公民的权力,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我们可以再发现一颗行星、可以消灭种族歧视,可以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这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国度,只要你怀揣着美国梦,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并为梦想奋斗,就可以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

    显而易见。

    唐纳德的想法正是奥斯蒙德想要引导影评人、美国电影协会会员们认同的电影主旨。

    与《阿甘正传》一样,遮掩人们不想面对的、羞愧的历史,展示给观众已经改正、打上补丁的历史,折射出主流观众支持的价值观念。

    就像是《电影手册》中的描述:“它在西方社会中为现存社会体制提供一种意识形态性的辩护。”

    《阿甘正传》传递的是阿美利卡自独立以来,资本主义传统的价值观:严守道德,尊重(男性)权威、注重家庭、严谨苦干,维护社会秩序,不奢谈权力等等[1]

    《冥王星》比它稍好一点,起码没有通过塑造一个被父亲侵.犯的可怜女孩,将她的痛苦、迷茫表现为大多数影迷眼中的幼稚、虚伪、自私。将她染上的一切恶习都归于六七十年代不符合主流认知、被电影遮掩刻意忽略的的嬉皮士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权运动。[2]

    《阿甘正传》中的珍妮反叛、自由、开放,最终回归了阿甘给她的温暖的家,实际上这隐喻了珍妮回到了传统的道德之路,她的死也隐喻了她是阿美利卡社会性别歧视的牺牲者。[3]

    黑人布巴这个角色更是离谱。阿甘的名字不仅是俚语呆瓜的意思,还取自3K党的创始人,居住的地点是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但所有的冲突和维权运动却在电影中被抹去,就连马丁·路德·金被刺杀也并未提及。更是通过阿甘继承布巴的遗愿,将种族问题转化为贫富问题,强调成功只与个人奋斗有关。[4]

    奥斯蒙德并不喜欢自己这部根据《阿甘正传》以及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冥王星》。

    在他看来,《冥王星》不是他的作品,更像是一块垫脚石,一个工具。协助他拿到奥斯卡提名,帮助《雨人》完成与米高梅的赌约。

    实际上所有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操控观众想法的政治正确电影,他都不怎么喜欢。

    只能说,迫于工作。

    他不喜欢,但是美国电影学会爱看。

    影评人也爱看。

    看完了电影的电影原型人物克莱德·汤博脸上的神色一言难尽。

    《冥王星》的最终剧本与他看好的第一版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好在奥斯蒙德·格里菲斯并没有因为他们之间的龌龊抹黑他的形象。

    总体来说,《冥王星》电影中,他的形象非常正派,备受爱戴。

    甚至在电影结束以后,还有不少影迷提出请求,想要与他合照并且索要签名。

    这让克莱德·汤博悬着的心安心坠回了肚子里。

    虽然奥斯蒙德拒绝分给自己理应得到的更多的钱,但是自己受到了尊重,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也自知理亏,不敢对电影剧情做什么手脚。

    11月29日首映当日,受电影奖金100万美元的宣发广告影响,《冥王星》在整个北美1251个影厅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了惊人的79.3%,首日票房更是攀升至了410万美元,通过当日的三场电影排期,成功登顶北美单日票房冠军。

    美国媒体并未对此感到诧异。

    《冥王星》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获得奥斯卡奖以后,时隔近一年的时间才推出的第一部 电影。

    许多凑热闹跟风的影迷将《冥王星》视作新的谈资,自然不会错过这部电影。

    更何况电影在全国1251块银幕上同步上映,数量超过当日的任何一部电影,它能够夺得单日票房榜榜首根本毫无悬念。

    判断它究竟是不是一部被观众选择的电影,还得看首周票房和在《冥王星》之后上映的几部奥斯卡大热门表现如何。

    但是,匮乏的数据无法阻止媒体们争先恐后地发布有关于《冥王星》的评论文章。

    #VALUE!   在电影上映前就与奥斯蒙德肩并肩站在了同一阵营的《纽约时报》这一次居然选择了闭着眼睛吹:“《冥王星》以克莱德·汤博的真实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示了一幅幅阿美利卡社会历史文化的画卷。战后的阿美利卡面临着各种挑战,社会动荡不安,汤博的人生经历则代表了同一时期多数美国人的美好愿景和期望。作为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美国男人,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种族歧视、俄亥俄丑闻、劳工运动、女权运动、童工运动以及最关键的冥王星的发现等等汤博代表了20世纪初期美国白人男性的众多优秀品质,向人们展示了阿美利卡精神,美国人优良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华盛顿邮报》:“影片着眼细微但叙事宏大,围绕着主人公汤博的个人成长经历讲述了历史、映射了现实。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电影一如既往独具深意。他并没有选择苍白地讲述一个男孩的故事,而是将男孩放进了时代,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正在发生着什么,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汤博能够发现冥王星,并不是因为运气。他的成功背后有着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可以说,美国卓越非凡的价值观念与美国梦影响了汤博,造就了冥王星;同时,汤博永不放弃的精神又反过来作用于美国梦,促使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类似于汤博的青年才俊。”

    他们没有底线的夸奖显然引起了欧洲媒体的不满。

    英国《视与听》再次跳出来嘲讽:“《冥王星》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最差的作品,他充满灵气的作品已经被好莱坞的腐朽和铜臭腐蚀。”

    法国电影杂志《正片》:“一流的摄影、镜头建构、配乐,二流的演员,三流的剧本故事。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江郎才尽,他的作品不再艺术,充斥着廉价的讨好。”

    欧洲美国电影杂志互掐并不罕见,反倒是为读者和观众们带来了12月份第一个值得反复回看,令人津津乐道的笑点。

    没有多少正常的普通观众在乎《纽约时报》上大肆宣传的“美国特有的、优异的意识形态”,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仅仅因为它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作品,而且讲述了冥王星被发现的过程,励志,而且有那么一点点感人。总体来说,质量上乘,值得一看。

    当然,被《纽约时报》影响,为美国梦感到骄傲的观众也不在少数。

    许多年龄偏大、经历过20世纪初期历史事件的老人头一次决定正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作品。这个毛头小子居然真的拍出了他们记忆中的历史,《冥王星》整部电影充斥着美国人的美德。澄清一下,他们美国人确实是电影里这样的。报纸上写的刻板印象都是外来的无耻媒体大亨杜撰的假消息。

    克莱德·汤博能够发现冥王星,也全靠他一腔热血地相信美国梦。如果他没有具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